冷玉強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負責全面關心、教育和管理學生,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身心健康的公民。這是有關規定給班主任工作的定義。毋庸置疑,班主任工作在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之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學校教育管理和調研交流中發現,不少教師傾注滿腔熱情,卻得不到學生的理解,自己的無私奉獻,學生卻并不領情。其實,班主任工作是一門科學,我們只有遵循其規律,才能事半功倍。在此,憑自己對班主任工作的理解給班主任幾點建議。
一、與學生家長交流要專業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肯定要與家長聯系才有利于管理學生,但往往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當學生出了“問題”后才聯系,并且在交流的過程中老是談劣勢、談不足,這實際上是在無意中透露給了家長老師自己管理不自信、不專業的信息。在從事教育和管理學生的工作和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真正遇到“不好管”的學生,但如何才能使家校有效合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筆者建議一是告知家長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身作則;二是要多談或盡量找學生的優勢、閃光點;三是給家長提出一些科學化的建議,要讓家長感覺到把子女交給你管理非常放心、管理非常專業才是家校合作的目的。
二、評價學生要務實
評價是一種過程,對學生的管理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讓學生自信地、健康地成長,如何評價就非常關鍵。其實可以考慮一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賞識為核心的教育思想進行評價;二要盡快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不能觸及底線進行評價;三要圍繞學生的優勢、特長進行評價;四要把握機遇提出建議進行評價等。
三、處理偶發事件要講方法
在調查走訪中發現,有的班主任處理學生偶發事件的方法不是很恰當。在處理過程中,往往容易直接告訴其結果,因此帶來的教育效果很差。比如,學生偷東西,這一行為大家都知道是不好的,從規則教育作為處理的切入點,往往會說這樣不好,才慢慢地開始說教,這似乎成了慣例。如果以心理咨詢教育作為處理的切入點,則容易會問學生:“偷東西過后的感覺是什么?”(好奇、挑戰規則,懲罰父母、老師、同學等)在處理類似問題時,可以通過談話、反駁、設疑、問難,讓對話者發現自己思想中的矛盾之處,發現錯誤,逐步認清原來早已存在于心中的作為(結果:案例中的錯誤之處——偷東西)。不妨采用這樣的方式方法,也許效果會更好。
四、與學生對話是一種認識的途徑
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不走近學生,如何知道他們的內心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又怎能真正使師生之間平等、互動起來。所以,班主任一定要開展與學生從學習、生活、創新、活動、思想等方面的對話,了解學生的所想所需,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感受教育的成功和當班主任的樂趣,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才能與他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五、關注學生在學校做了些什么
學生到學校不只是為了讀書而來,他們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想找機會展現自己的特長,豐富在學校期間的課余生活,其實每個學生都想讓老師知道他會什么(特別是其他同學不會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其實在每一個孩子心靈最隱蔽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有特有的音響。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那么我必須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所以,班主任就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活動情況,因勢利導、順勢而琢,為他們搭建展示才藝的平臺,同時杜絕教育管理中容易出現的“嚴防死守”現象。要相信,只有當你對你的學生關注度越高,你的班級管理水平才會更有內涵。
六、要讓學生動起來構建班級文化
通常情況下,一所學校的班級文化構建主要有學校統一定制、班主任自己加班制作等方式,像這樣布置的班級文化,不管有多精美,或用多少資金,學生都不會珍惜,也不愿主動去了解其教育意義,效果實在是不理想。試想有誰不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呢?為此建議,不管是班級口號、約定,還是室內的每個板塊的布置,如果都是在班主任的引導下組織學生用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篩選信息到絕大多數贊同的一種綜合實踐方式進行,那么班級文化的構建就肯定符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的年齡特征,讓學生思維動起來了、手動起來了。這樣,班級文化的教育意義才可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七、不能用統一標準來要求全體學生
一個班級的學生肯定存在家庭背景不同、教育方式不同等因素,如果用單向授予的統一尺度來要求所有學生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比如,課外作業從網上下載,就應考慮所有學生的家庭是不是都有網絡系統可用;對每個學生的學業成績、知識要點提出統一要求,就應考慮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理念等。所以,在班級管理中一定不能用統一標準來要求全體學生,更不能用最高標準來要求學生,否則,當學生離要求越遠,班級管理的效果就會越差,要知道有差異才意味著豐富多彩,無差異必然是單調乏味。
八、強調外在因素,淡化個人才能
作為一個智慧的管理者,肯定會借助他人力量、利用身邊事例來幫助自己達到所提出的管理目標,不會忘記“有了成績是大家的,有了失誤找自己存在的問題”的集體主義觀念,不會簡單地認為自己是個睿者。有的班主任自信地單打獨斗,不依靠集體、不信任本班任課教師、不耐心傾聽、不高效落實學校決策部署,用他們表面上的敬業做給別人看,甚至見到別人努力工作,認真做事,還會說點什么,這顯得不理智。要知道一個人的成功,很大部分是靠身邊人的幫助,如果當你真正取得驕人的成績時,能讓你身邊人感覺得到你的成功是大家的功勞,相信你這時的班級管理和個人成長經歷一定是你人生履歷中非常重要的時期。
喚醒是生命與生命的交融,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讓我們在喚醒學生心靈的生命歷程中,揮灑情感,燃燒思想,把職業當作事業去完成,將事業作為科學去探索,為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而奮斗終生!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