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文 楊文
【摘要】文化產業是國家戰略性產業。江西是文化資源大省,在文化產業發展資源和現實基礎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由于在思想觀念、產業政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以致文化產業發展不盡人意。因此如何有效破解江西文化產業的發展“瓶頸”,成為當前江西文化產業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
【關鍵詞】江西省 文化產業 現狀 特征 戰略選擇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
江西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特征分析
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江西文化產業發展迅猛,成績斐然。
其一,從江西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看。一是2013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高達1578億元,與2013年相比,增長達37.5%,提高了0.71個百分點,占江西省GDP總量的3.17 %①。截止到2014年6月底,全省登記注冊的文化產業企業達37963戶,折合注冊資本金2.1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0783戶,占注冊資本金的62.67 %;私營企業17180戶,僅為37.33 %。二是到目前為止,全省外資文化企業已達4657戶,注冊資金為10768萬美元,呈現良好的外資投資環境。三是江西從事文化產業的個體工商戶為13657戶,從業人數達21132人,注冊資金為38179萬元②。
其二,從江西文化產業的業態分布看。按文化產業的業態劃分,江西省文化產業涉及的行業主要有:新聞服務;廣告業;攝影及擴印業、影視廣電服務、網絡文化服務、文化娛樂服務、等。除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外,如動漫產業、網絡游戲、數字電視、數字圖書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當前江西文化產業發展呈現不斷遞增的良好態勢,無論其數量、規模、產業布局都日趨合理,綜觀江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客觀實際情況,歸納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特征:
第一,產業初具規模。江西“十一五”以來,基本確立了以“廣電、出版”為核心的產業結構。在產業層次上,初步形成以廣電、出版、新聞和文藝為主的“核心層”,以廣告、網絡文化、體閑娛樂、旅游文化等為主的“外圍層”和以從事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銷售為主的“相關層”為主要結構的產業體系。在組織層次上,相繼組建江西影視集團、江西廣電集團、江西都市報報業集團、江西出版投資集團、江西日報傳媒集團、江西電影制片集團、江西新華發行集團、江西新華印刷集團等8家產業集團,基本實現全省文化資源的大整合。2013年,江西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實現增加值327. 35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36.18%;“外圍層”實現增加值97. 34億元,占21. 7%,“相關層”實現增加值787. 54億元,占42.22 %③。江西整體文化產業體系已初具規模,并實現了協調發展。
第二,民企比例提高。由于文化產業的廣闊前景和良好發展態勢,吸引了大批民營企業的涌入,當前私營資本已成為江西文化產業戰線的主力軍之一。自2011年以來,國有文化企業登記戶數逐年減少,而民營文化企業的增長勢頭迅猛,民營企業占文化企業的比例,由2011年的37%增加到2013年的74.3%④。截至2014年6月底,江西共有各類民營企業4334家,占全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的56.6%,吸納就業人員8.6萬人,占全省文化產業就業人數的34.7%;擁有資產377.9億元,占文化產業總資產的29.1%;創造主營業務收入437億元,占全省主營業務收入的30.21%;實現增加值78.41億元,占29.32%⑤。江西國有企業改制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拓寬了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空間”。目前,全省各地主要以民營資本投資為主體,投資規模達到8.97億以上,開工建設的文化產業項目超過65個,其中超過億元的項目有27個⑥。
第三,產業發展強勁。當前,隨著文化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與完善,江西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勃勃生機”,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業增長勢頭強勁。出版發行業和版權服務業2013年實現增加值92.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78%⑦。二是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發展前景良好。2013年江西省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5.7%。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江西的旅游業更是發展迅猛,僅2013年就接待國內外游客17000多萬人次,帶動了酒店、餐飲,農副產品等10多個相關產業,實現利稅117億元⑧。三是網絡文化服務業異軍突起。當前江西網絡服務業所占的絕對值還處于較低狀態,但其增長率展示出非凡的潛力,網絡文化服務業2013年增長率達到172.23%⑨,位居全省第一。四是新型文化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如動漫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截止2014年6月底,江西省動漫企業已實現利稅9883.64萬元,項目簽約額超過127.98億元⑩,體現出環鄱陽湖生態經濟發展區的地緣優勢。
江西文化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近幾年來,江西文化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不少成績,但與江西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愿望相比,確實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產業結構有待優化。2013年全省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千萬元的企業有633家,占全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主營業務收入的75%;主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有128家,占61%。江西省出版集團、江西日報傳媒集團、江西衛視等茁壯成長,成為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領頭雁”。
江西出版集團自2011年以來,銷售收入和總資產均突破百億大關,總體經濟規模綜合評估,居全國出版行業第5位。自2011年起,該集團連續3年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江西日報傳媒集團旗下的江南都市報也成功躋身中國品牌媒體100強,全國晚報30強。江西衛視覆蓋總人數達到7.87億人,在全國35個主要城市的收視率排行中位列第8位,經營創收突破16.37億元,連續5年保持年均2%的增長率。
但從總體來看,由于江西文化產業規模還是趨于偏小缺乏在市場中具有引領和示范效應的龍頭骨干企業,缺乏具有鮮明特色品牌、技術先進、創意能力強的文化產業集團。此外,文化產業結構中,股份公司和企業集團公司的發展規模、發展質量、發展速度等方面都有待大力提高,導致新型文化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
第二,隊伍素質有待提高。江西文化產業改制及其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出臺,使得民營資本成為江西文化產業的“一枝獨秀”,并逐漸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目前,江西擁有各類民營文化企業4300多家,但民營資本在快速擴張的同時,卻沒有一批知名的企業家脫穎而出,因此要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亟待需要一支懂文化又善經營的企業家隊伍。當前江西文化產業的企業家隊伍建設面臨諸多“困境”,這主要表現在:一是企業家隊伍總體文化程度不高,據2013年江西政研辦對江西文化產業的調查數據表明,全省文化產業的法人代表或企業負責人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企業家只占調查樣本的9.64% ,具有高中、中專或專科學歷的企業家只占18.72%,高達71.64%的企業家是初中以下學歷,其中小學(含小學肆業)占22.63%。江西文化產業的企業家隊伍整體質量有待提高。二是企業家隊伍的年齡結構不盡合理,據江西政研辦有關調查統計數據,目前江西文化產業的企業家隊伍,他們的平均年齡為59.3歲,呈現老齡化態勢。三是企業家隊伍整體思想觀念較為落后,不能適應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要求。2013年筆者曾對江西927家文化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當問到“你認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否需要規范?才能做強做大”這一問題時,高達50.8 %的企業家回答“無所謂,管它規范不規范”,只有29.97%的企業家回答“必須規范,這樣才能做強做大”,另外有19.23%的企業家回答“有錢賺就可以,其他的都不重要”。從調查問卷數據可以得知,江西文化產業的企業家隊伍整體思想認識水平亟待提高。當前江西18.27%的文化產業,還停留在類似“夫妻店”或“家庭作坊”式的經營與管理模式之中,以致產業競爭力差,產品質量較為低劣。
第三,體制機制有待完善。近年來,隨著江西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全省共有327家經營性文化單位成功轉企改制,成為市場主體,初步形成文化產業市場化發展的新格局。但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有待提高。據江西文化廳2014年6月有關統計數據表明,截止2014年6月底,江西法人單位的文化產業、企業(含私營企業)戶數占全國總數的5.61%,從事文化產業個體工商戶的占全國總數的7.3%。盡管如此,但很多文化企業或產業還是處于起步階段,完全依賴或半完全依賴政府的程度較高。二是文化管理體制改革仍需深入推進。據2013年江西文化廳政研辦有關調查統計資料表明,有34.61%的文化事業單位確實存在“管理混亂”,“管理滯后”,“以罰代管”的實際情況。29.17%的文化產業、企業還存在“重形式”,“輕實效”的目標管理模式。目前江西的文化管理體制改革仍處于“淺水區”,還沒有從政策、制度、法制層面上形成合力,以此推進改革的深入、順利進行。三是文化企業或產業投資、融資機制有待完善。當前江西文化產業財政資金的導向和推動作用非常有限,金融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的渠道、平臺、政策還有待完善,尤其是在文化產業擔保、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培育、文化產業科研等領域,資金來源渠道非常單一,投資、融資政策不配套。
江西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江西文化產業發展應從思想觀念、政策制定、制度設計等方面進行整合,形成合力。筆者認為,應根據江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客觀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江西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第一,實施“文化強省”戰略,創新文化產業政策。文化產業發展是一種大趨勢。當前各級地方政府,都要把發展文化產業放到戰略的高度加以重視,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文化經濟投資,積極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一是從發展觀念上講,我們必須樹立、確立“文化強省”的發展戰略,要把文化產業作為長遠的、發展的基本戰略,并予以發展的優勢地位。二是要通過廣泛宣傳,使之成為省委、省政府、文化行業職能部門及全省人民的一種自覺意識。三是必須進行文化產業政策創新。這是江西文化產業能否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省委、省政府要像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一樣,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宏觀框架下,盡快制訂出一系列旨在推動、支持和激勵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與政策。四是規范、整合文化行政部門的管理職能,避免“多頭”管理,厘清管理渠道。各級政府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鼓勵、引導各類文化企業依法經營。要逐步從財政支持轉向政策扶持,幫助、促使它們適應市場經濟,激活其自身活力。五是應根據江西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制定出符合江西文化產業發展客觀實際的產業政策,為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文化產業提供清晰的、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二,促進文化體制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推動、加快江西文化產業發展必須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實現文化體制創新。一是要把加快江西文化產業發展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頭戲”,健全組織領導機構,整合文化行政資源,實施統一管理,為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公共服務。二是要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在文化企業中推行股份制改造,通過委托、兼并、拍賣等多種方式,將文化產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改組,改造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三是進行管理體制改革,實行管辦分離,逐步實現政府文化管理職能的二個轉變,即從文化管理的微觀層面轉到對文化管理的宏觀層面上來,從現行的政府“辦文化”模式轉到政府“服務文化”模式上來,使政府的文化管理職能真正轉到宏觀指導和調控方面來。四是實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我省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引進、獎懲、選拔機制,真正做到“發現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以造就培養一批江西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同時也為江西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五是以高校為依托,以政府為主導,構建“立體化”式的、層次有序的人才培養結構,盡快開設與文化產業發展有關或相關的專業課程。逐步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多層次的、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機制。
第三,樹立文化品牌意識,扶持培育文化企業。一是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樹立品牌意識,加強品牌宣傳。政府職能部門和各文化企業必須真正樹立品牌意識,充分認識到文化品牌是推動企業價值取向和引起消費者共鳴的“引擎”。文化品牌的形成不僅要有好的社會經濟基礎,良好的產品形象和優質的產品服務,而且還要依靠切實可行的營銷方法和手段,這樣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因此在江西文化品牌建設中,需要形式或手段多樣化地加強我省品牌的宣傳廣度、力度和深度,以擴大江西文化品牌效應。二是合理優化、配置文化資源,以南昌為中心,組建、培育江西文化產業“集群”。必須依托江西各市、縣(區)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即“紅色文化”、“綠色文化”和“古色文化”,對現有文化資源進行整合與定位,凸顯江西“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取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三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這表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一個更高、更新的發展階段,其表現之一就是人民的文化需求呈現多層次的發展態勢,所以各級政府在促進公益文化事業的同時,還要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以此滿足各層次群眾,對于文化消費需求的多樣性。所以江西文化產業發展,必須緊緊抓住時代“脈搏”,密切關注、分析廣大消費者的心理變化趨勢,以適應市場對于文化產品需求的多樣性,避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同構重復與積壓。四是要制定和落實金融、財政、稅收等有關方面的優惠政策,各級政府要加大對于文化建設的資金扶持,完善政府對于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投資、融資機制,設立專門的文化投資實體。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江西文化產業發展基金的引領和放大作用,通過貸款、貼息等方式,重點扶持,優先發展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另一方面還要制訂文化產業行業協會政策,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為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專業化的優質服務。
(作者分別為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社專業碩士研究生;本文系2013年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野下的我國中部地區農村反貧困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13KS06)
【注釋】
①②③⑦⑧⑨⑩ 江西省文化廳政策研究辦公室:《江西文化產業發展文件匯編(2013)》(第3卷),第73頁,第75頁,第77頁,第79頁,第81頁,第83頁,第85頁,第92頁,第94頁,第95頁,第102頁。
④⑤⑥江西省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江西省政協“力促文化產業成為我省經濟支柱產業”專題協商情況通報會文件匯編》(第2卷),第141頁,第145頁,第146頁,第148頁,第158頁。
責編/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