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摘要:通過知識網絡圖和不同類型學案,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在高三“常見非金屬元素化合物”的單元復習中取得較好效果。
關鍵詞:學案;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非金屬元素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7–0041–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設計思路
1.1 教學內容分析
非金屬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涉及鹵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等,都集中在《化學1》中學習。新教材重視學科知識與科技、生產和社會的聯系,改變了傳統教材以物質結構、性質、制法、用途為主線的系統學習物質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化學1》教學時元素化合物知識架構的嚴密邏輯性。
1.2 學情分析
學生在《化學1》中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時,尚無多少理論內容支撐,也沒有納入到周期表中學習,因此學生感覺學習過的知識比較零散、系統性不強。在復習中如果仍按課本專題進行復習,勢必影響學生知識網絡結構的形成,造成建構的知識缺乏系統性,導致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差。
1.3 設計思路
(1)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點多、零散,運用知識網絡圖,打破以往圍繞單一物質的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實驗室制備、工業制法、應用的線性教學模式,著重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合理重組,理清知識間的邏輯關系,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運用知識的能力,并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較大的發展,是復習效果較好的一種教學方法[1]。
(2)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依據建構主義教學觀,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建構知識網絡圖,自主建構知識體系,不僅對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網絡化、系統化,還指導學生學會運用知識網絡靈活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某些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知識運用能力。
(3)圍繞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和物質的性質及其應用展開,與氧化還原過程分析緊密聯系。
(4)用不同類型學案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2 過程方法
(1)先由學生按照學案自主復習,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繪制知識網絡圖(用時20分鐘)。網絡圖不要求固定的格式,給予學生彰顯個性的機會。
(2)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建構新的知識網絡圖(用時30分鐘)。
(3)教師審閱學生繪制的知識網絡圖,查找出其中的問題,作課前診斷及輔導準備(用時60分鐘)。
(4)課堂交流、討論學生繪制的比較典型的知識網絡圖,討論網絡圖的亮點和不足,找出大家都認可的核心知識點,思考并找出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師生共同建構一幅完整的知識網絡圖。
(5)解析典型習題,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重點;學生自我訓練主要反應,找出核心反應,同桌互評。回顧、小結,深化學習結果(用時45分鐘)。
(6)完成課后作業(用時30分鐘)。
3 學案設計
3.1 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學案
(1)回憶、閱讀曾經學過的鹵族元素知識,用你認為最合適的方式畫出氯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圖,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回憶、閱讀曾經學過的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知識,填寫表1,研究表格中各物質間的轉化關系,用你認為最合適的方式畫出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圖,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回憶、閱讀曾經學過的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知識,在表2中填入各類含氮物質的化學式,畫出表2中各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圖,寫出能反映這些轉化關系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2 全體交流及教師輔導方案
(1)在跟氯有關的化學反應中,挑選4個最重要的反應,說明相應的轉化關系與重要性。比較同學畫的4份以及教師畫的1份氯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圖。
(2)交流學生和教師所畫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圖;質疑,批評;總結同價態硫化合物轉化的反應類型與不同價態硫化合物轉化的反應類型規律。
(3)交流學生和教師所畫氮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圖;質疑,批評;提出問題:以氮氣為中心怎么畫?以硝酸為中心怎么畫?以氨為中心怎么畫?(課后完成)
(4)強調“回歸課本”。
3.3 課堂檢測方案
[檢測1] NaCl是一種化工原料,可以制備一系列物質(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25℃,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與Cl2的反應中,Cl2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
C.常溫下干燥的Cl2能用鋼瓶貯存,所以Cl2不與鐵反應
D.圖示轉化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命題意圖]該題以NaCl轉化應用為背景,從物質的溶解性的比較、物質化學性質的應用、化學反應的類型判斷、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認識等方面考查學生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應用能力,引導學生重視建構元素及其化合物相互轉化關系,關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在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學習。
[檢測2]由二氧化硅制高純硅的流程如下,下列判斷中錯誤的是( )
A.①②③均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B. H2和HCl均可循環利用
C. SiO2是一種堅硬難熔的固體
D. SiHCl3摩爾質量為135.5 g
[命題意圖]該題從二氧化硅的轉化角度考查學生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引導學生關注物質轉化及應用,考查學生運用元素化合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檢測3]以硫鐵礦(主要成分為FeS2)為原料制備氯化鐵晶體(FeCl3·6H2O)的工藝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問題:
(1)過量的SO2與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酸溶及后續過程中均需保持鹽酸過量,其目的是 、 。
(3)通氯氣氧化時,發生的主要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該過程產生的尾氣可用堿溶液吸收,尾氣中污染空氣的氣體為 (寫化學式)。
[命題意圖]該題以“硫鐵礦(FeS2)為原料制備氯化鐵晶體(FeCl3·6H2O)”為背景,將Fe、S、Cl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與應用、生產或實驗中尾氣成分的分析等知識和原理知識融合在實際生產工藝中,考查學生化學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及思維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亦考查學生應用元素化合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化學學科的應用性。
3.4 課后練習作業設計
[習題1]溴被稱為“海洋元素”。已知Br2的沸點為59℃,微溶于水,有毒性和強腐蝕性。實驗室模擬從海水中提取溴的主要步驟為:
步驟1:將海水蒸發濃縮除去粗鹽。
步驟2:將除去粗鹽后的母液酸化后,通入適量的氯氣,使Br-轉化為Br2。
步驟3:向步驟2所得的水溶液中通入熱空氣或水蒸氣,將溴單質吹入盛有二氧化硫水溶液的容器中。
步驟4:再向該容器中通入適量的氯氣,使Br-轉化為Br2。
步驟5:用四氯化碳萃取溴單質,經分液、蒸餾得粗溴。
(1)步驟3中的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步驟2中已經制得了溴,還要進行步驟3和步驟4的原因是 。
(3)步驟5中萃取和分液所需要的主要玻璃儀器為 。
(4)用上圖實驗裝置可精制粗溴。
①反應過程中需要對A容器加熱,加熱的方法是
。圖中冷卻水應從B的 口進入(填“a”或“b”)。
②C中加冰的目的是 。
[習題2]某化學興趣小組為探究SO2的性質,按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A中盛放亞硫酸鈉的儀器名稱是
,其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實驗過程中,裝置B、C中發生的現象分別是、 ,這些現象分別說明SO2具有的性質是和 ;裝置B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3)裝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與品紅作用的可逆性,請寫出實驗操作及現象 ;
(4)尾氣可采用 溶液吸收。
[習題3]實驗室一般用回收的粗銅屑(含少量Cu2O)與H2SO4、HNO3混合稀溶液反應制備
回答下列問題:
(1)C裝置的作用是 。
(2)D裝置中的NaClO-NaOH混合溶液用來吸收無色尾氣,吸收液與尾氣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3)準確稱取上述粗銅屑(設僅含Cu和Cu2O)3.28g,與足量稀硝酸充分反應,得到無色氣體672.0 mL(標準狀況下)。計算樣品中Cu單質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請寫出詳細解題過程:
[習題4]利用石灰乳和硝酸工業的尾氣(含NO、NO2)反應,既能凈化尾氣,又能獲得應用廣泛的Ca(NO2)2,其部分工藝流程如下:
從調查結果的統計可以看出,知識網絡圖能促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綜合使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效果比較好。隨著知識網絡圖的逐漸深入學習,學生將元素化合物知識形成結構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與他人的討論交流,培養了自己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既定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實[2]。但對學生課后訪談的結果顯示,學生在建構知識網絡圖的初期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是要建構一個較完善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網絡圖耗時較多,但隨著學生逐漸認識到應用網絡圖便于記憶零散的知識,學生逐漸自覺并主動構建,難度也會減小。因此,該教學策略的實施一定要堅持下去才能看出成效。
4.2 課后反思
(1)構建知識網絡,內化學科知識。復習的目的是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元素化合物知識自身有著一定的內在規律和聯系,將這些聯系和規律內化為學生能夠掌握并能隨時調用的有效信息,構建一個有序化的知識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在復習具體元素化合物知識時,可將重點元素以單質、氧化物、酸或堿、鹽的類別為要素,在掌握物質分類和性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在同一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之間建立起主干知識的“點、線、面”的知識網絡關系,形成規律性的知識結構系統,并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記憶圖,方便知識的存儲和應用。
(2)夯實基礎知識,增強解題能力。高三的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基礎,在復習課中建構元素化合物知識網絡圖時比較容易接受。學生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能把所學的零碎的知識系統化,混亂的思維條理化,有助于他們扎實地掌握各個知識點,解決問題時能快速、準確地提取到有關的知識;可以使學生綜觀全局,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及考慮問題的整體能力,正確把握題意,快速解題。
(3)關注細節點撥,突出學生主體。在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在知識網絡圖建構的過程中要時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初期教師可以展示自己繪制的網絡圖,讓學生模仿并自主建構。待學生熟悉后,教師就是組織者,組織學生設計,并作為預習作業讓學生完成。上課時先進行學生自評和互評,然后教師點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組織高效的小組交流,加強師生、生生間的互動。通過師生討論中的細節點撥,如讓學生找出其中的核心反應、繪制精華版的網絡圖等,突出對學生思維品質與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在班級開辟一塊化學知識網絡圖學習園地,將學生經過幾次修改過的作品展示出來供大家學習交流。
(4)精心研制學案,提高復習實效。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兼顧各個層次學生的需要,學案編制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充分利用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借助知識網絡圖,讓學生在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將元素化合物的相關知識點聯結起來,形成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網絡體系。這樣既能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為其思考問題提供聯想的網絡模板,也能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便捷的思路,提高復習課的效率。典型例題與課后習題的選擇要重基礎,圍繞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組織題目,題目改編要有創意,突出重要知識點的內在關聯,重視應用。
知識網絡圖作為一種元認知的工具,超越了有關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分類,將傳統教學導致的機械學習轉變為有意義的學習構建。學生在課前預習繪制的知識網絡圖所反映出的問題,對教師的備課大有幫助,使授課的重、難點更加明確,教學的設計上更有針對性[3]。將知識網絡圖的建構應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復習課,使得繁雜、零亂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有利于學生從較高的層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從各種信息渠道主動地獲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能力,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更加清晰,給學生的學習減輕了負擔,也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生機。
參考文獻:
[1]張志強.知識網絡的分類化規律化、解題程序化復習[J].化學教學與參考,2013,(5):105.
[2]李春玉.高三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中概念圖教學策略的實證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23~24.
[3]崔鴻雁.元素化合物知識概念圖教學實踐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28.
回答下列問題:
(1)過量的SO2與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酸溶及后續過程中均需保持鹽酸過量,其目的是 、 。
(3)通氯氣氧化時,發生的主要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該過程產生的尾氣可用堿溶液吸收,尾氣中污染空氣的氣體為 (寫化學式)。
[命題意圖]該題以“硫鐵礦(FeS2)為原料制備氯化鐵晶體(FeCl3·6H2O)”為背景,將Fe、S、Cl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與應用、生產或實驗中尾氣成分的分析等知識和原理知識融合在實際生產工藝中,考查學生化學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及思維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亦考查學生應用元素化合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化學學科的應用性。
3.4 課后練習作業設計
[習題1]溴被稱為“海洋元素”。已知Br2的沸點為59℃,微溶于水,有毒性和強腐蝕性。實驗室模擬從海水中提取溴的主要步驟為:
步驟1:將海水蒸發濃縮除去粗鹽。
步驟2:將除去粗鹽后的母液酸化后,通入適量的氯氣,使Br-轉化為Br2。
步驟3:向步驟2所得的水溶液中通入熱空氣或水蒸氣,將溴單質吹入盛有二氧化硫水溶液的容器中。
步驟4:再向該容器中通入適量的氯氣,使Br-轉化為Br2。
步驟5:用四氯化碳萃取溴單質,經分液、蒸餾得粗溴。
(1)步驟3中的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步驟2中已經制得了溴,還要進行步驟3和步驟4的原因是 。
(3)步驟5中萃取和分液所需要的主要玻璃儀器為 。
(4)用上圖實驗裝置可精制粗溴。
①反應過程中需要對A容器加熱,加熱的方法是
。圖中冷卻水應從B的 口進入(填“a”或“b”)。
②C中加冰的目的是 。
[習題2]某化學興趣小組為探究SO2的性質,按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A中盛放亞硫酸鈉的儀器名稱是
,其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實驗過程中,裝置B、C中發生的現象分別是、 ,這些現象分別說明SO2具有的性質是和 ;裝置B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3)裝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與品紅作用的可逆性,請寫出實驗操作及現象 ;
(4)尾氣可采用 溶液吸收。
[習題3]實驗室一般用回收的粗銅屑(含少量Cu2O)與H2SO4、HNO3混合稀溶液反應制備
回答下列問題:
(1)C裝置的作用是 。
(2)D裝置中的NaClO-NaOH混合溶液用來吸收無色尾氣,吸收液與尾氣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3)準確稱取上述粗銅屑(設僅含Cu和Cu2O)3.28g,與足量稀硝酸充分反應,得到無色氣體672.0 mL(標準狀況下)。計算樣品中Cu單質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請寫出詳細解題過程:
[習題4]利用石灰乳和硝酸工業的尾氣(含NO、NO2)反應,既能凈化尾氣,又能獲得應用廣泛的Ca(NO2)2,其部分工藝流程如下:
從調查結果的統計可以看出,知識網絡圖能促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綜合使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效果比較好。隨著知識網絡圖的逐漸深入學習,學生將元素化合物知識形成結構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與他人的討論交流,培養了自己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既定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實[2]。但對學生課后訪談的結果顯示,學生在建構知識網絡圖的初期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是要建構一個較完善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網絡圖耗時較多,但隨著學生逐漸認識到應用網絡圖便于記憶零散的知識,學生逐漸自覺并主動構建,難度也會減小。因此,該教學策略的實施一定要堅持下去才能看出成效。
4.2 課后反思
(1)構建知識網絡,內化學科知識。復習的目的是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元素化合物知識自身有著一定的內在規律和聯系,將這些聯系和規律內化為學生能夠掌握并能隨時調用的有效信息,構建一個有序化的知識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在復習具體元素化合物知識時,可將重點元素以單質、氧化物、酸或堿、鹽的類別為要素,在掌握物質分類和性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在同一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之間建立起主干知識的“點、線、面”的知識網絡關系,形成規律性的知識結構系統,并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記憶圖,方便知識的存儲和應用。
(2)夯實基礎知識,增強解題能力。高三的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基礎,在復習課中建構元素化合物知識網絡圖時比較容易接受。學生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能把所學的零碎的知識系統化,混亂的思維條理化,有助于他們扎實地掌握各個知識點,解決問題時能快速、準確地提取到有關的知識;可以使學生綜觀全局,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及考慮問題的整體能力,正確把握題意,快速解題。
(3)關注細節點撥,突出學生主體。在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在知識網絡圖建構的過程中要時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初期教師可以展示自己繪制的網絡圖,讓學生模仿并自主建構。待學生熟悉后,教師就是組織者,組織學生設計,并作為預習作業讓學生完成。上課時先進行學生自評和互評,然后教師點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組織高效的小組交流,加強師生、生生間的互動。通過師生討論中的細節點撥,如讓學生找出其中的核心反應、繪制精華版的網絡圖等,突出對學生思維品質與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在班級開辟一塊化學知識網絡圖學習園地,將學生經過幾次修改過的作品展示出來供大家學習交流。
(4)精心研制學案,提高復習實效。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兼顧各個層次學生的需要,學案編制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充分利用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借助知識網絡圖,讓學生在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將元素化合物的相關知識點聯結起來,形成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網絡體系。這樣既能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為其思考問題提供聯想的網絡模板,也能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便捷的思路,提高復習課的效率。典型例題與課后習題的選擇要重基礎,圍繞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組織題目,題目改編要有創意,突出重要知識點的內在關聯,重視應用。
知識網絡圖作為一種元認知的工具,超越了有關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分類,將傳統教學導致的機械學習轉變為有意義的學習構建。學生在課前預習繪制的知識網絡圖所反映出的問題,對教師的備課大有幫助,使授課的重、難點更加明確,教學的設計上更有針對性[3]。將知識網絡圖的建構應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復習課,使得繁雜、零亂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有利于學生從較高的層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從各種信息渠道主動地獲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能力,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更加清晰,給學生的學習減輕了負擔,也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生機。
參考文獻:
[1]張志強.知識網絡的分類化規律化、解題程序化復習[J].化學教學與參考,2013,(5):105.
[2]李春玉.高三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中概念圖教學策略的實證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23~24.
[3]崔鴻雁.元素化合物知識概念圖教學實踐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28.
回答下列問題:
(1)過量的SO2與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酸溶及后續過程中均需保持鹽酸過量,其目的是 、 。
(3)通氯氣氧化時,發生的主要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該過程產生的尾氣可用堿溶液吸收,尾氣中污染空氣的氣體為 (寫化學式)。
[命題意圖]該題以“硫鐵礦(FeS2)為原料制備氯化鐵晶體(FeCl3·6H2O)”為背景,將Fe、S、Cl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與應用、生產或實驗中尾氣成分的分析等知識和原理知識融合在實際生產工藝中,考查學生化學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及思維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亦考查學生應用元素化合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化學學科的應用性。
3.4 課后練習作業設計
[習題1]溴被稱為“海洋元素”。已知Br2的沸點為59℃,微溶于水,有毒性和強腐蝕性。實驗室模擬從海水中提取溴的主要步驟為:
步驟1:將海水蒸發濃縮除去粗鹽。
步驟2:將除去粗鹽后的母液酸化后,通入適量的氯氣,使Br-轉化為Br2。
步驟3:向步驟2所得的水溶液中通入熱空氣或水蒸氣,將溴單質吹入盛有二氧化硫水溶液的容器中。
步驟4:再向該容器中通入適量的氯氣,使Br-轉化為Br2。
步驟5:用四氯化碳萃取溴單質,經分液、蒸餾得粗溴。
(1)步驟3中的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步驟2中已經制得了溴,還要進行步驟3和步驟4的原因是 。
(3)步驟5中萃取和分液所需要的主要玻璃儀器為 。
(4)用上圖實驗裝置可精制粗溴。
①反應過程中需要對A容器加熱,加熱的方法是
。圖中冷卻水應從B的 口進入(填“a”或“b”)。
②C中加冰的目的是 。
[習題2]某化學興趣小組為探究SO2的性質,按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A中盛放亞硫酸鈉的儀器名稱是
,其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實驗過程中,裝置B、C中發生的現象分別是、 ,這些現象分別說明SO2具有的性質是和 ;裝置B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3)裝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與品紅作用的可逆性,請寫出實驗操作及現象 ;
(4)尾氣可采用 溶液吸收。
[習題3]實驗室一般用回收的粗銅屑(含少量Cu2O)與H2SO4、HNO3混合稀溶液反應制備
回答下列問題:
(1)C裝置的作用是 。
(2)D裝置中的NaClO-NaOH混合溶液用來吸收無色尾氣,吸收液與尾氣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3)準確稱取上述粗銅屑(設僅含Cu和Cu2O)3.28g,與足量稀硝酸充分反應,得到無色氣體672.0 mL(標準狀況下)。計算樣品中Cu單質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請寫出詳細解題過程:
[習題4]利用石灰乳和硝酸工業的尾氣(含NO、NO2)反應,既能凈化尾氣,又能獲得應用廣泛的Ca(NO2)2,其部分工藝流程如下:
從調查結果的統計可以看出,知識網絡圖能促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綜合使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效果比較好。隨著知識網絡圖的逐漸深入學習,學生將元素化合物知識形成結構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與他人的討論交流,培養了自己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既定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實[2]。但對學生課后訪談的結果顯示,學生在建構知識網絡圖的初期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是要建構一個較完善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網絡圖耗時較多,但隨著學生逐漸認識到應用網絡圖便于記憶零散的知識,學生逐漸自覺并主動構建,難度也會減小。因此,該教學策略的實施一定要堅持下去才能看出成效。
4.2 課后反思
(1)構建知識網絡,內化學科知識。復習的目的是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元素化合物知識自身有著一定的內在規律和聯系,將這些聯系和規律內化為學生能夠掌握并能隨時調用的有效信息,構建一個有序化的知識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在復習具體元素化合物知識時,可將重點元素以單質、氧化物、酸或堿、鹽的類別為要素,在掌握物質分類和性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在同一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之間建立起主干知識的“點、線、面”的知識網絡關系,形成規律性的知識結構系統,并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記憶圖,方便知識的存儲和應用。
(2)夯實基礎知識,增強解題能力。高三的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基礎,在復習課中建構元素化合物知識網絡圖時比較容易接受。學生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能把所學的零碎的知識系統化,混亂的思維條理化,有助于他們扎實地掌握各個知識點,解決問題時能快速、準確地提取到有關的知識;可以使學生綜觀全局,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及考慮問題的整體能力,正確把握題意,快速解題。
(3)關注細節點撥,突出學生主體。在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在知識網絡圖建構的過程中要時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初期教師可以展示自己繪制的網絡圖,讓學生模仿并自主建構。待學生熟悉后,教師就是組織者,組織學生設計,并作為預習作業讓學生完成。上課時先進行學生自評和互評,然后教師點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組織高效的小組交流,加強師生、生生間的互動。通過師生討論中的細節點撥,如讓學生找出其中的核心反應、繪制精華版的網絡圖等,突出對學生思維品質與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在班級開辟一塊化學知識網絡圖學習園地,將學生經過幾次修改過的作品展示出來供大家學習交流。
(4)精心研制學案,提高復習實效。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兼顧各個層次學生的需要,學案編制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充分利用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借助知識網絡圖,讓學生在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將元素化合物的相關知識點聯結起來,形成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網絡體系。這樣既能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為其思考問題提供聯想的網絡模板,也能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便捷的思路,提高復習課的效率。典型例題與課后習題的選擇要重基礎,圍繞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組織題目,題目改編要有創意,突出重要知識點的內在關聯,重視應用。
知識網絡圖作為一種元認知的工具,超越了有關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分類,將傳統教學導致的機械學習轉變為有意義的學習構建。學生在課前預習繪制的知識網絡圖所反映出的問題,對教師的備課大有幫助,使授課的重、難點更加明確,教學的設計上更有針對性[3]。將知識網絡圖的建構應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復習課,使得繁雜、零亂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有利于學生從較高的層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從各種信息渠道主動地獲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能力,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更加清晰,給學生的學習減輕了負擔,也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生機。
參考文獻:
[1]張志強.知識網絡的分類化規律化、解題程序化復習[J].化學教學與參考,2013,(5):105.
[2]李春玉.高三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中概念圖教學策略的實證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23~24.
[3]崔鴻雁.元素化合物知識概念圖教學實踐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