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新
摘要: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系到小學教育能否培養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適應教育要求的學生,而且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挖掘教材 誘發動機 注重評價 心理健康教育
新的教育模式強調,教育是一種交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積極交流與互動,關注個體身心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種交往,它更加強調教師和學生精神與心靈的交流與互動,更加關注個體心理、人格的成長,是教育的一部分。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應及時抓住教學中的每一次機會,并努力創設條件,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目的。下面,我結合自己在教學上的一些經驗,簡要地闡述一下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誘發學生探索新知的學習動機,注重過程體驗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小學生在相當程度上是受本能驅動的,環境中的諸多因素都在向他們挑戰,他們對此感到好奇,并渴望發現、渴望認識、渴望解決問題。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我注重誘發學生探索新知的學習動機,學生有了學習的動機,學習過程便能夠充實。例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在導入環節我就設計了學生最喜歡的動畫游戲多媒體課件,米老鼠與唐老鴨滾輪子的畫面,米老鼠滾的是軸在中心點的圓形車輪,而唐老鴨滾的是軸不在中心點的圓形車輪。從課件中唐老鴨與米老鼠的對話中,(你的輪子又穩又平,而我的卻上下震動呢?)引起了學生內心的深思,從而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弄懂“圓”“圓心”“直徑”“半徑”的概念及性質。學生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識,然后再用學到的知識來解釋“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一現象,教師教的熱情和學生學的熱情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在探究的過程中有了成功的體驗,激起了更強的探索新知識的欲望。因此,提供有一定價值的學習材料,有助于激發小學生強烈的探索新知的學習動機,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
二、注重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導向,體驗成功愉悅
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客觀標準,對教學活動及效果的價值判斷。對學生的評價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能促進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少指責,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歡樂,注意教育的平等與公平,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
在數學課堂上,我們要將全部的愛都傾注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不同的要求,從那些被別人視為“差生”的學生身上找出“閃光點”而加以肯定,讓學生從心理上把教師當成朋友。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把教師當成朋友,才能心悅誠服地聽從教師的勸勉,從而喜歡上教師教的這門課。
三、有效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培養數學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的目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我認為,在數學教學中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組織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它是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的橋梁。例如,學完比的相關知識后,讓學生應用比的知識,按一定的比調配(糖、水、洗滌劑)出自己喜歡的泡泡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鞏固了比的知識,又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還無形中滲透愛生活的教育。
總之,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以教學為載體,來挖掘學生的潛能,努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真正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