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 任何一門語言都是極具應用性的,英語也是如此,我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把英語用到日常生活中,正確地用英語表達我們的思想,進而和別人順利地進行交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英語學習的空間、時間和內容,讓學生養成隨時隨地學習英語的好習慣。精心地設計好每一節課,使課堂真正生活化,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進來,大膽實踐,最終使每一個學生更有信心學好英語,從而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多姿多彩。
關鍵詞: 生活化 表演 情境 興趣
實施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和實踐性的活動課教學,既是一種具體的教育教學形式,更是一種前沿的教育教學主張和思想。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學習語言是為了順利地和別人進行交流,英語也一樣,我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與別人交流,向別人展示自己。學生學習英語能否成功,大部分取決于他們英語興趣的高低。如何設計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充分感受到學英語的樂趣呢?這就給英語老師提出了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布置大量的機械重復性作業,就會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從而使英語學習呈現一種惡性循環狀態。美國教育學家華特提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因此,我們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從我們的實際生活出發,創造良好而有益的英語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進來,把他們從“要我學英語”變成“我要學英語”。那么我們應如何讓英語教學生活化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激發聽課興趣
為了學生愉快地學習,新課導入可從教師或學生自身的一些生活趣事入手,讓其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進入本課的學習。然后讓學生開展值日報告(Daily report)活動,與此同時,引導他們講述一些發生在校園或家庭周圍的事情。這樣,既讓學生倍感新鮮,又讓他們覺得學好英語并不困難,隨時隨地可學可用。比如教學上七年級上冊預備第三單元時,因為涉及各種顏色,所以我在課前挑選了一首學生學過的兒歌《小畫家》,唱完后我告訴學生丁丁現在已不是一個粗心的小畫家了,不信,你們看。我在學生充滿疑問和期待的目光中,在多媒體上呈現自編的動畫:丁丁是個小畫家,彩色鉛筆一大把,看看他都畫了些啥,red,red,畫個red紅蘋果,yellow,yellow,畫個yellow黃香蕉,brown,brown再畫brown巧克力,blue,blue,畫個藍天是blue,white,white,畫朵白云是white,green,green,畫片草地是green。和著熟悉的旋律,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我唱了起來,學習情緒立即高漲起來,這樣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因此,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獲得知識,是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之一。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拓展教學空間
在日常教學中,這一環節往往是最難的。十幾年前的英語教學模式是教師逐字逐句翻譯課文內容,再劃出或圈出課文重難點,這樣勢必造成學生會背會寫卻不會用。我們現在的這套教材,教材背景大多源于生活,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把知識技能和語言技能融合在一起,從而體現把話題——功能——架構——任務結合起來的總思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創設學英語、講英語的生活情境,使他們在“學中用,用中學”,根據教材內容,配以生活中的游戲競賽、表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掌握語言、運用語言、讓英語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為此,我認為應分三步走:
1.憑借生活創設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
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逐漸形成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動態環境中積極地學習英語,讓英語課堂生活化。以七年級上冊第七單元SectionA為例,本單元以談論物品價錢為主線展開教學。我們可以課前讓學生在家里先準備一些衣褲,在課堂上模擬買賣衣服的場景來練習有關對話,這樣設計使學生既掌握了本課重點句型,又懂得了如何合理消費,培養了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
2.角色扮演來源生活,拓寬教學空間。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交際工具。英語不僅是我國的社會交際工具,而且是重要的國際交際語言。所以,學習英語不僅僅是單純地朗讀、背誦和模仿,還是在實際生活場景中發揮最終目的交際功能。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活化學習內容,力求學以致用。例如我們教授“動物”這一單元,課前可先讓學生做好自己喜歡的動物的頭飾,在熟悉各種動物后讓學生戴上頭飾,對各種動物的模仿表演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這是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的一部分。有鑒于此,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試圖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征,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短劇,更好地為英語課堂教學服務。
3.操練緊扣情景,從生活入門,吃透課本。
為使課文內容生動豐滿,必須開展情景活動。句型是英語交流的紐帶,為使這條紐帶在學生課堂活動中發揮連續作用,教師必須認真梳理每一課句型的基本點,進行多角度(師生間,生生間等)、多方式(臺上,臺下,同桌,一問一答等)、多手段(歌曲,韻律詩等)的語言訓練,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將單個句型鏈接起來,創設具有整體性的豐富情境,感受句型內涵的魅力。如教學句型“Nice to meet you,whats your name,how are you”的過程中,充分運用角色替換,引導學生先單獨表演,再運用情景組合表演。句型逐步增多,意趣逐漸豐富,就越能培養他們的成就感,把英語課堂變成一個令人無限愉悅的動感地帶。
三、課后鞏固圍繞生活,大膽運用,持久“興趣點”
學習語言是為了交流,現實生活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交流平臺,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這個平臺上體驗英語、活化英語。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大膽開口說英語,尤其是初學者,消除他們怕說英語的心理障礙。為此,首先,教師要有意識地在公共場合主動與學生用英語交流,多給他們創造語言環境,多給他們鼓勵。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英語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如手表背面、電燈開關、商品包裝等,再讓他們收集生活中經常見到的英語商品或者讓學生搜集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商品英語,如餐巾紙上的soft,牛奶包裝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等。這些生活中的英語讓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更熱情高漲,思維更活躍,這樣就喚起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親切感,并驅使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挖掘更多的生活英語,保證學習興趣持久不衰。
四、結語
英語生活化倡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語言目標,感受成功等。五彩繽紛的生活是學好語言的源頭,還是運用語言的沃土。因而,英語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找感覺,談體驗,大膽探索,暢所欲言,使學習活動充滿生機和活力。這樣,學英語不再是抽象的語言學習,而是有血有肉、與生活實踐緊密相連的具體形象的活動。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目的是以生活時間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課堂這塊生活舞臺上,通過“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演一演”等一系列生活化活動,引導學生說英語、講英語,最終在絢麗多彩的生活中用英語,使英語真正走進每一個學生的生活,使學生真正愛上英語。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它的交流性是首要的。國家要對外開放,教學也不能閉關自守。理想的英語教學,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從而感受英語的魅力。讓英語生活化,我只走出了第一步,還有一些至今為止只是構想,但我會不斷研究,努力實現進一步的目標。我們要提倡學生堅持寫英語日記,成立英語角或英語口語第二課堂,學生進入該課堂就要講英語。只有讓英語走進生活,才會為讓英語教學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丁言仁.英語語言學綱要.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1.
[2]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馮翠華.英語修辭大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