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風
摘 要: 語感是對語言熟能生巧的體現,培養良好的語感品質能提高學生對語言運用的靈敏度和準確性,進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語感對英語實踐教學和英語實際運用起著重要作用。中學英語教學要從聽說讀寫幾個方面,持之以恒地將語感訓練和語感能力的培養貫穿英語教學的每個環節,提高學生的語感品質和英語水平。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英語語感 培養方式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至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感之所以“最要緊”,是因為有了較強的語感,就有了較強的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有了這個基本功,也就有了日常交際的能力。語感對于語言學習者的重要性正如詩感之于詩人、樂感之于作曲家一樣,對促進英語學習聽、說、讀、寫基本技巧的提高和發展,起著神奇的推動作用。沒有良好的語感,任何一種語言都是難以學會、學好、學精的。
什么是英語語感?以筆者所見,它是人們對語音、語意、語言情感色彩的感受,是學生對英語語言法則、組織方法的掌握和運用,要經過人們的反復感性認識才能上升為理性認識。正如球類運動員必須熟悉球性,游泳運動員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樂的人要有良好的樂感一樣,學好用好英語,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語感,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具備了良好的語感,他學起英語來就會感覺很輕松,同時是一種享受。所以,我們認為:語感來自于語言實踐,又指導于語言實踐。學生對英語的感知能力是有很大差別的,這是因為實踐與練習的機會不等,語感的深度與廣度不同。正如喬姆斯基所說:“后天經驗是決定語感的變量。”那么,在英語語感教學中,這個變量由哪些因素決定呢?我們如何才能在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語感呢?作為老師,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加速學生語感的早日形成和優化。
一、培養學生多讀英語的習慣
閱讀應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迅速掌握語言規律,提高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泛”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更牢固地掌握規律,也可以增加學生對未知語言規律的感性認識,為以后語言規律的學習和掌握奠定基礎。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讀是學習英語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英語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所以,英語教學要“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多讀書,通過朗讀、默讀、整體讀、部分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從中得到感悟,增強語感。作為一名一線英語教師,除了在課堂上我很注重學生的讀書,每天下午放學前的十分鐘,我都會引導學生放大聲音讀書,努力做到不受任何干擾,實踐證明:這一做法不僅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語感,對于一些性格內向、不善于發言的學生也是一種學法上的促進。另外,我認為:在朗讀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感悟語句的連貫性,逐步做到發音準確流暢,語調起伏有序;要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梗概,找出課文的主題句、中心段,從整體上感悟課文的主要內容;要引導學生在聽音中模仿讀音,這是對學生語感培養的有效訓練。它能激起學生讀的興趣,讓他們在聽中獲得語感的熏陶,把握重音、停頓、語調、節奏、語氣等語感的技法,促進對語言的感受力。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加強語感技能的示范,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多寫英語的習慣
多讀有助于語感的產生和發展,這種發展常常是潛意識的,而多寫則有助于語感的表現和成型。
1.平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讓學生隨時注意記錄一些有用的詞、短語、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要求他們經常翻閱或背誦,并多加模仿運用,使優美的詞、各種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爛熟于心,為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培養語感奠定堅實的基礎。
2.充分利用現有教材,精心設計出科學性強、反映教學實際、體現學生能力的質量較高的練習、試卷;有針對性地對所教的知識進行系統考核,有效地控制題目的難度、區分度,提高試題的效度;恰當地運用統計學原理對考核結果進行量化分析,找出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對知識的疏漏要適時追加糾正措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效果。設計各種形式寫的練習,如縮寫課文、改寫課文等。利用聽寫、默寫等手段,進行有目的的背誦檢查,如叫個別學生在黑板上聽寫單詞、短語、精彩的句子,然后大家一起當面批改,找出錯誤,這樣學生記得較牢。
三、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和氛圍
正常幼兒都能逐漸學會母語,分辨詞的輕重、語調的高低,這就有力地說明語境對語感培養的重要作用。學習英語除了學生自己要經常練習外,還要有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多給學生創造一些無意識記和學習的環境,如學校或教室的標語可用英漢兩種語言書寫,學校可辦英語墻報、英語廣播、英語角等。還可采取學科之間互相滲透的辦法,如聯系許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號是相關英語單詞的首位字母教單詞。這樣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過程有時就成了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語知識的過程,其他學科的某些知識點就成了誘發學生復習英語的因素。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勢必會產生歧義,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人們常說的漢語式英語是指仿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式產生的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式或表達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的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表達。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們就不能確切理解和正確表達思想。
四、培養學生學法指導的能力
教師的任務是教學生學,即幫助他們獲取知識、技能。因此,教師應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心理的研究,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學生,尤其是“差生”,克服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其中包括心理上的障礙(如自卑感等),授學生以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只有學生掌握了獨立學習的方法,才能達到教師“不教”的目的。如學生的泛讀應該運用默讀的方法,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學生在泛讀時要兼顧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精讀可采用先默讀,學了之后用朗讀和背誦的方法,朗讀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感是一種難以名狀但又實實在在存在,非常有用的對語言的感覺,教師不能忽視學生語感的培養。搞好英語課本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英語語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在符合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語感,相信“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參考文獻:
[1]蔣利.英語詞塊教學與語感培養.武漢工業大學報,2000.
[2]張普.關于語感與流通度的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
[3]駱國英.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中國民族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