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摘要】目的 探討冠心病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中冠心病合并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針對冠心病進行藥物質量,觀察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針對性的抑郁心里治療干預,用健康生活質量量表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在出院后3、6個月的生活質量。結果 出院后3、6個月兩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 心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結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且抑郁心理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冠心病 焦慮抑郁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079-01
引言:現代醫學模式把疾病分成軀體疾病、心身疾病及精神疾病三大類。綜合國內外學者對于心身疾病的見解,認為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作為重要原因參與發病的軀體疾病,心身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社會人口老齡化,冠心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呈上升趨勢。冠心病(CHD)是一種心身疾病,其發生發展與情緒應激和行為特征有密切聯系,心理行為因素與軀體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焦慮抑郁心里情緒的形成會明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本文通過對照研究論證了焦慮抑郁情結對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的負面影響,現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
對象為2012年3月-2013年6月住院年齡≥60歲的10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診斷和分型按照WHO和國內專科學術會議制定的統一診斷標準。患者以冠心病作為第一診斷,且均伴有差異性不大的焦慮抑郁心里。排除既往有神經系統疾病史、嚴重認知功能障礙及檢查不合作者。隨機將這些患者分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院前一般資料的比較
組別 n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 住院時間男 女(歲,X±s)初中以下高中以上 有配偶無配偶(D,X±s) 觀察組5024 2673.15±9.95 32 1842 819.65±11.35 對照組5025 2474.36±10.12331740 10 18.78±10.78 P值 >0.05>0.05 >0.05>0.05>0.05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相應的CHD臨床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在進行CHD藥物治療的同時,由心理咨詢師對其實施心理干預,未使用精神抗焦慮抑郁藥物。患者入院后在治療前和治療4周時均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進行評分。總評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功能狀態與生活質量越好。
心理治療措施。1)檢查患者是否具有導致其情緒低落的社會原因包括家庭問題、工作問題、親子關系不良、多年反復的抑郁發作導致患者持續的絕望,此時應對患者進行系統的社會心理干預,包括家庭治療,家庭和工作單位走訪等社會心理支持措施。2)改變患者的環境狀況,在門診患者可以考慮住院系統治療,對住院的患者可適當考慮讓其在嚴密觀察下,頻繁的試出院,使患者增加與外界交流的機會。3)向患者解釋治療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指出目前心理狀態對治療不利,告知治療中應注意的問題,使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在恢復期進行心理狀態及認知心理評定,根據不同心理障礙特點選用不同的心理治療,主要以支持性心理治療為主。隨著病情好轉矯正不良生活習慣,采取解釋性心理療法,進行康復教育,在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同時進行陶冶訓練,放松訓練,講授腦血管病防治基礎知識。 干預組住院期間平均每人每1~2天采納個別引導1次,每次20~30分鐘;出院后第一個月內平均每人采納家庭訪視4-6次,每次20-30分鐘;出院后第2個月平均每人采納家庭訪視2-4次,每次20~30分鐘;出院后第3個月內平均每人采納家庭訪視l~2次,每次20-30分鐘。總共采納電話詢問77次。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患者和抑郁患者為干預的重點目標。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數據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焦慮結果比較
表1結果表明,組間比較:治療前心理觀察組和對照組SDS及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程度一致,可比性好;治療后心理治療組SDS及SAS評分較對照組有顯著降低(P<0.05),提示心理觀察組抑郁及焦慮情緒明顯改善。組內比較:心理治療后,觀察組抑郁及焦慮程度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未進行心理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抑郁及焦慮癥狀隨軀體治療有所減輕,但較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焦慮結果比較 ( X±s )
組別 n SDS SAS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對照組 50 56.18±10.24 53.06±10.21 55.96±10.02 51.79±9.83觀察組 50 57.04±10.78 42.70±8.78*# 55.79±9.86 41.21±8.65*#注: 與對照組組比較, *P<0.05; 與組內治療前比較, #P<0.05
2.兩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3個月、6個月SF-3 6評分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在出院前健康生活質量量表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元統計學意義( P均>0.05),而出院后3、6個月兩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3)。表3 兩組患者出院前后及出院后3個月、6個月SF-36評分結果比較(X±s)
評分項目出院前 出院后3個月出院后6個月對照組觀察組 P值 對照組 觀察組 P值對照組觀察組 P值生理功能(PF) 59.3±12.658.7±12.7 >0.05 68.9±21.3 86.8±22.4 <0.05 69.5±23.690.8±25.1<0.05生理職能(RP) 48.6±31.647.3±31.9 >0.05 56.5±24.6 78.6±25.6 <0.05 59.3±24.687.6±25.8<0.05活力(VT)35.9±31.836.2±22.6 >0.05 46.6±20.7 68.4±21.3 <0.05 51.8±24.878.2±24.5<0.05社會功能(SF) 71.2±17.571.6±15.9 >0.05 68.7±15.9 86.7±18.5 <0.05 75.1±19.290.8±18.7<0.05情感職能(RE)65.7±42.365.8±41.9 >0.05 65.8±43.8 90.6±48.6 <0.05 68.4±45.891.7±46.8<0.05精神健康(MH)51.3±25.8 51.9±25.7>0.0551.6±24.6 92.1±42.9<0.05 54.9±28.6 79.8±26.9 <0.05討論
冠心病屬于心身疾病范疇,其病理改變主要發生在心臟,但心理因素在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對于冠心病的治療,過去有單純依賴藥物的傾向,近年來,許多醫學者認為:心理療法是與藥物療法、物理療法(如針灸、理療)、手術療法三大療法并列的第四大療法。冠心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注意加強自我心理調節,保持情緒的安寧和穩定,不僅有助于控制病情、更好發揮藥物治療的作用,而且也有助于減少心肌梗死、心臟猝死等心臟意外事故的發生。因此應加強冠心病病人的心理干預,強化自我心理保健。而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它的慢性特征以及致殘性都對整個社會和患者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尤其是改變了患者的生命質量。抑郁癥的治療因此也受到醫學界各方面的關注。目前臨床上的抗抑郁藥物有很多,但是僅僅使用藥物來對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臨床上開始采用其他治療方法結合藥物治療,其中心理治療是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心理治療,能對抑郁癥患者有一定幫助。
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可引起神經內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紊亂,導致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失調,皮層下血管舒縮中樞形成以血管收縮神經沖動占優勢的興奮灶,同時導致內分泌失調,使兒茶酚胺、內皮素、內啡肽[15]和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全身小動脈痙攣,周圍阻力增高,使呼吸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嚴重時可引起冠脈痙攣、阻塞,進而發生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導致CHD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因此,治療老年冠心病除應給予必要的藥物治療外,適當地輔以心理干預,如松弛訓練等,可使患者穩定情緒,消除雜念,保持心情寧靜。有針對性地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爭取家庭社會支持力量,并進行長期的跟蹤隨訪,有助于提高心理干預效果。
本文所研究病例均屬于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在本研究中,筆者根據病人的醫學應對方式和抑郁評分以及臨床觀察,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后,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通過對觀察組進行心理治療,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癥狀,通過出院后的生活質量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且兩組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抑郁心理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明顯的相關性,通過抑郁心理的改善質量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分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志,1996.29(6):379-380
[2]呂錦耀. 老年冠心病負性情緒的綜合心理干預[J]. 現代醫院, 2010, 10(4): 107-108
[3]楊璧卉, 王 靜. 冠心病患者焦慮和抑郁狀況調查及心理護理[J]. 吉林醫學, 2011, 32(9): 1836-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