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毅
【摘要】目的:研究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應用。方法:90例患者被隨機分為2組,Ⅰ組使用格列本脲片治療;Ⅱ組中醫辨證治療,根據情況給予上消方藥、中消方藥或下消方藥。治療兩個月(八周)。檢測的生理指標包括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時血糖(2hPG)。結果:兩組治療前后,HbA1c、FBG和2hPG均有明顯下降,與本組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Ⅰ組總有效率82.2%,Ⅱ組總有效率93.3%。Ⅱ組的結果與Ⅰ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中醫辨證治療較西醫治療更加優越,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中醫;中藥;糖尿病;消渴癥
【中圖分類號】R5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087-01
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方式的轉變,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提高,有報道稱我國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91.7%,約有9200萬成年糖尿病患者[1]。臨床上,西醫主要針對降低血糖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并不理想[2]。糖尿病在中醫上屬于消渴癥,主要癥狀是多飲,多尿,多食??煞譃樯舷?肺熱津傷),中消(胃熱熾盛),下消(腎虛精虧)[3]。本文研究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應用,從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選取90例,對比西醫治療和中醫辨證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所有的病例都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標準。90例患者中不包含孕婦、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患者伴有酮癥酸中毒、昏迷、嚴重燒傷、感染、嚴重外傷和重大手術者。90例患者中,男性48名,女性42名。年齡在40-68歲,平均年齡(52.4±7.3)歲。
1.2 藥品
格列本脲片,規格:每片2.5mg,天津太平洋制藥有限公司,用法:一般用量為每日5~10mg(每日2~4片),最大用量每日不超過15mg(6片),一日三次,三餐前服。上消方藥:天花粉30g,生地黃15g,葛根30g,五味子6g,麥冬15g,黃芩10g。水煎服,每天一劑,一日兩服。中消方藥:玄參15g,天花粉30g,牛膝10g,麥冬15g,黃連10g,梔子15g,石膏30g,生地黃15g,牛膝12g。水煎服,每天一劑,一日兩服。下消方藥:生地黃15g,澤瀉9g,丹皮10g,山藥20g,茯苓15g,知母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2g。水煎服,每天一劑,一日兩服。
1.3療效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以HbA1c、FPG作為主要的判斷療效的指標。顯效:癥狀消失,HbA1c下降至6.2%以下,FPG降至正?;蜉^治療前下降40%以上;有效:癥狀緩解,HbA1c下降值超過質量前1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FBG下降在20%到30%之間;無效:癥狀無緩解,血糖下降未達標??傆行?(顯效+有效)/例數×100%。
1.4 治療方法
90例患者被隨機分為2組,各組間的患者性別比、年齡、病程、空腹及餐后2小時血糖、肝腎功能等因素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Ⅰ組使用格列本脲片治療;Ⅱ組辨證治療,根據情況給予上消方藥、中消方藥或下消方藥;各組治療前停用會影響血糖的藥物一周。之后治療兩個月(八周)。于治療前一天抽空腹及餐后2小時靜脈血。治療期間,每周抽空腹及餐后2小時靜脈血一次,進行相關檢測。嚴格保持患者飲食,運動量統一。檢測的生理指標包括HbA1c、FBG、2hPG。
1.5 統計學處理
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顯著性差異。
2.結果
2.1治療前后血糖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HbA1c、FBG和2hPG均有明顯下降,與本組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治療前后血糖比較
組別 FBG/(mmol/L) 2hPG/(mmol/L) HbA1c(%)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Ⅰ組 11.7±2.7 5.9±1.4 12.9±3.1 9.1±2.2 8.8±1.4 7.1±1.2Ⅱ組 10.9±2.6 5.1±1.6 13.1±3.5 7.9±2.1 8.5±1.4 7.2±1.52.2各組治療效果比較
經過兩個月治療后,Ⅰ組顯效20例,有效1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2.2%,Ⅱ組顯效23例,有效1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3%。Ⅱ組的結果與Ⅰ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西醫治療糖尿病主要針對降低血糖,屬于對癥治療,其思路是控制血糖濃度,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由于手段較單一,且某些西藥會產生不良反應,西醫治療糖尿病的效果并不理想[4]。中醫對消渴癥的發病機制闡述較為詳細,從保護β細胞,抑制醛糖還原酶,提高組織抗缺氧能力,保護臟器等多方面治療糖尿病,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本研究表明,西醫治療和中醫治療均能有效降低HbA1c、FBG和2hPG,比較兩組的有效率,Ⅱ組(中醫治療組)優于Ⅰ組(西醫治療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綜上所述,中醫辨證治療較西醫治療更加優越,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孫天森,杜玉勤. 中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觀察與體會[J]. 中國實用醫藥,2011 6(15):151.
[2] 朱志遠,馬占川. 中醫藥治療2型糖尿病的研究進展 [J]. 四川中醫,2011 29(5)48-52.
[3] 董雅蘭.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 10(35):592-594.
[4] 薛潔,申立章,葛朝倫. 糖尿病的中醫辨證分型及中藥治療[J]. 新疆中醫藥,2004 22(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