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勤華
【摘要】目的:探究在口腔正畸中微型種植體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回顧分析從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來我院就診的用微型種植體進行口腔正畸治療的患者120位,分析其可行性及治療效果。結果:120位患者表現出對微型種植體的良好耐受性,經過矯治后患者的牙齒排列齊整,面形良好,對比治療前后的X線頭影測量值,經過對比兩者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型種植體可以提供比較理想的支抗和正畸治療,且其操作比較簡便靈活,穩定性比較高,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微型種植體;口腔正畸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49-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身的要求提高,對外貌的關注度也上升了,口腔正畸治療也逐步增多。在治療中,常常需要使用支抗來對抗矯治力所帶來的反作用力,即使支抗牙沒有喪失支抗的能力,支抗也是需要的的[1]。之前臨床上常用方法會給患者帶來不適感,微型種植體開始凸顯其價值。其優點在是靠種植體和骨組織之間的機械力進行固定,不需要與骨進行結合,減少了以往的治療所造成的影響,療效比傳統的治療方法好,且比較穩定,創口小,對患者的傷害小。越來越多的醫生選擇此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患者的接受度也比較高。本研究選取了來我院就醫的患者120人,對其采用微型種植體的口腔正畸治療,分析該治療方法在臨床中的使用效果和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從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來我院就診的用微型種植體進行口腔正畸治療的患者120位,其中男性患者58人,女性患者62 人,年齡在17歲到4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3±0.9)歲。其中有60位患者屬于牙列擁擠III度以上,有60位患者屬于嚴重雙牙弓前突?;颊呖谇恍l生保持良好狀態,均無其他牙科疾?。谇火つぱ住⒀乐苎?、牙齦炎等),經過檢查沒有系統性的疾病。
1.2 方法
在手術前,與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告知經過治療的效果和可能出現的手術風險(并發癥、麻醉、不良反應),在手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如手術部位出現炎癥、牙根出現損傷、微鈦釘可能脫落等。讓患者或家屬簽手術知情同意書。選取直絲弓矯治器、微型種植體支抗自攻型微鈦釘及專用的起子對患者進行治療。若患者的雙頜前突比較嚴重,應該先拔去其第1前磨牙,如果患者有壓低前牙的需求,則應該先使用直絲弓矯治,使牙弓排齊、整平,使其處于關閉拔牙間隙的預備階段,最后通過放射檢查和醫生觸診來確定植入部位骨的質和量。
在手術前,患者需要進行漱口,使用含漱液(洗必泰)3 次,每次30 秒。在手術前,先使用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通常在偏根方2到3毫米處或者膜齦聯合的部位進行植入,植入時注意避開牙槽神經、上頜竇、牙根等。如果發現植入部位有牙槽黏膜的覆蓋,則先將黏膜切開;在植入的部位做一個明顯的標記,進行根尖片、側位片、全景片的拍攝,便于手術中進行參考,在患者的牙齦直接植入自攻型螺釘,用力平均;成功植入微型種植體之后,用鏈狀橡皮圈或Ni-Ti拉簧對種植體施加加力。手術完成后,拍攝根尖片用以觀察與牙根的關系,必要時可用漱口水,保持微型種植體植入區的清潔,為了防止感染口服抗生素進行預防,復診頻率為每月1次,根據患者的情況更換Ni-Ti拉簧。最后在取出微型種植體時,不需要對患者進行麻醉,取出后也無需特殊處理,短時間內可以自愈。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患者上下頜牙齒變化特征和上下頜骨的轉變。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軟件SPSS 17.0 對患者的轉變進行處理,對比使用t檢驗,P<0.05 為有統計學的差異。
2結果
120位患者在進行治療之后,對微型種植體均能良好耐受,沒有顯著的不適感,經過矯治后患者牙齒排列齊整,面形良好,對比治療前后的X線頭影測量值,二者的變化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外貌的追求變高,直接導致牙齒的矯形手術增多。以往的治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是有許多不足,如患者有明顯的不適感,安全性沒有保障,穩定性也比較差,且容易發生一些并發癥[2],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不便。隨著技術的發展,微型種植體在臨床上的優勢也凸顯出來。其體積較小,所以可以植入的位置也相對較多,且為機械的嵌合,不直接固定于骨上,所以相較于傳統的治療,它的創傷更小,穩定性比較高,患者也沒有明顯的不適感[3]。由于口腔的范圍小,手術操作更為不便,微型種植體體積小,能夠為醫生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間,且手術時間短,沒有特殊的設備和空間的要求,在最后取出時也無需麻醉,創口小,通過自愈能力就能達到愈合[4],患者的接受度比較高。在進行手術后,患者應給予常規的抗感染藥物進行預防,且醫生需要叮囑患者保持口腔的衛生,尤其在進行手術后1周內,注意保持口腔衛生,防止食物等滯留在手術部位發生感染。醫生在進行手術前應該與患者溝通,告知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撫慰工作,減少其心理恐懼,在手術過程中應嚴格操作,選擇合理的種植部位,手術盡量不要觸及血管和神經,防止操作不當給患者帶來影響。
在研究中,120位患者在進行治療之后,對微型種植體均能良好耐受,沒有顯著的不適感,經過矯治后患者牙齒排列齊整,面形良好,對比治療前后的X線頭影測量值,二者的變化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研究我們發現微型種植體是理想的支抗,能進行良好的正畸治療,且其操作比較簡便靈活,穩定性高,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楊紅武.淺析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8):549.
[2]田彥星,李金源,梁永強等.支抗種植體穩定性因素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4):16-17. [3] 王照林.微型種植體在內收前牙正畸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醫學,2012,32(2):86-87.DOI:10.3969
[4]趙靈潔,賈立輝,駱厚卓等.自攻型微型種植體支抗矯治上頜前突的臨床研究[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2,(11):68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