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雯 樊春萍
【摘要】術后疼痛是一種主觀體驗,有個體差異,由于各種狀態和條件既復雜又相關,客觀地判斷疼痛的程度較難,重要的是具有早期發現疼痛,收集信息的能力,只有對其作出客觀定量評價,才能保證患者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術后疼痛是臨床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征癥狀,患者往往伴隨著消極、低沉的情緒;疼痛還是診斷疾病的重要特征及評定療效的一個標準,它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1]。因此,術后對疼痛病人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良好的心理護理是緩解疼痛的重要環節和有效措施。
【關鍵詞】疼痛;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364-01
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婦科收治腹腔鏡手術患者1203例,全宮+雙附件切除310例,盆腔清掃125例;開腹手術135例,子宮全切+雙附件切除82例,盆腔淋巴清掃33例,年齡28歲~82歲。
2 方法
2.1疼痛時體征的觀察術后的患者通常在麻醉藥對機體作用逐漸消失時,感覺開始恢復,疼痛逐漸加劇,多出現痛苦面容,臉色蒼白,血壓上升,脈搏加快,呼吸急促等種種體征。表現為出汗、呻吟,輾轉不安,不敢移動身體,不敢用力咳嗽。全麻患者在術后2~6h疼痛最劇烈,而神經阻滯麻醉在術后6~12h最明顯,24~72h逐漸減輕,如繼續加劇,必須考慮到體內有縫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等并發癥,對患者身體變化的觀察不容忽視。
2.2心理護理方法由于疼痛,術后傷口疼痛,原因比較復雜,影響因素較多,必須在配合其他治療的措施下,采用心理護理治療方能獲得更理想的療效,常用的心理護理治療方法如下。
2.2.1對患者進行心理減壓焦慮情緒為手術后患者最常見和最突出的心理反應,這與患者術前心理準備不充分、術后軀體不適、對預后缺乏信心,容易產生疑慮有關。疼痛可因焦慮加劇,焦慮與疼痛反應呈顯著正相關,因此,術后疼痛程度有隨焦慮情緒增加而增強的趨勢。護士對患者術后仍然存在焦慮傾向應有足夠認識,要主動關心患者,從穩定情緒入手,提供有針對性的、有效的心理護理。
2.2.2分散疼痛知識教育,改變患者的疼痛反應首先向患者講解有關疼痛的知識,使病人明白術后疼痛產生的主要原因,從而增強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更能遵從醫囑,積極配合;依據不同的患者,用恰當的語言交待診治過程中必須承受的痛苦。
2.2.3分散患者注意力,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的知覺多陪伴病人,經常與之交談,盡量滿足病人需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爭取信任與合作,分散其注意力,使病人在精神和肉體上從應激中解放出來,消除或緩解緊張性疼痛。
2.2.4暗示療法可試用非傳統的護理方法,將意象、音樂、松弛、體位保護等與常規的鎮痛方法聯合使用,增強常規方法的鎮痛效果。對疼痛患者進行催眠狀態下的暗示,可使患者全身心放松,消除患者焦慮、緊張、恐懼的不良情緒,提高其對疼痛的耐受力,從而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
3 討論
手術后傷口疼痛是所有手術后的共有癥狀,疼痛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研究證實,心理性成分對疼痛性質、程度、分辨率和反應程度以及鎮痛效果都會產生影響[2]。術后疼痛不同于一般的生理性疼痛,除了傷口對神經末梢的機械性損傷引起傷害性感受外,組織損傷后周圍和中樞神經系統敏感性改變也是引起術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同時,術后疼痛還會引起內臟的反應,這是對生理功能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主要與疼痛導致自主神經活動異常,血中兒茶酚胺升高有關。表現為心動過速、血壓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驟停,呼吸淺快,還可出現惡心、嘔吐、出汗等。同時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質的異常釋放,既可加重原發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腫,又可引起機體內激素和酶系統代謝異常,蛋白質合成緩慢,分解加速,不利于切口愈合,同時,疼痛還可使人體免疫球蛋白下降,影響術后康復。 因此,對術后疼痛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消除手術病人的緊張和恐懼,是心理護理的關鍵,良好的溝通可增進護患關系,可以解除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恐懼,穩定情緒。通過心理護理,提高了病人的認知能力,使病人感到被尊重和關心,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并能積極配合手術后護理,從而控制患者的應激情緒,克服患者的消極心理反應,增強了戰勝病魔的心理,從而達到術后順利康復的目的。要取得緩解術后疼痛的良好效果,我們要不斷地提高護理技術,運用整體護理,掌握患者疼痛的信息,正確評估疼痛程度,有效地緩解疼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宋桂霞.疼痛護理的研究.護理實踐與研究雜志,2008,5(3)下半月版:7-8.
[2]汪巖.淺談對疼痛患者的心理護理.實用護理雜志,1996,1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