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寶 鄧銘思 馬飛
【摘要】目的:觀察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我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7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臨床資料,給予全部患者進行牙周治療,待牙周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時,行正畸治療。結果:全部患者均順利完成治療,治療成功率為100%。患者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數、前牙覆蓋、覆(牙合)情況較治療前有明顯減少,結果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牙槽骨高度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可有效恢復患者前牙咀嚼功能及美觀功能,消除(牙合)創傷,保留患牙,保持長期穩定狀態,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方法。
【關鍵詞】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505-02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是口腔科臨床較為常見的癥狀,表現為由于牙周病致患者牙周支持組織受到破壞,導致前牙移位,牙間隙擴大,嚴重還可造成前牙脫落等問題[1]。前牙移位不僅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還會影響口腔美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通過采用口腔正畸治療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7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30~49歲,平均年齡(41.8±3.7)歲;患者病程3~15年,平均病程(6.1±1.7)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前牙松動、移位、伸長、牙間隙增加等表現。
1.2 排除病例標準 排除合并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及肝腎功能障礙患者;排除對治療無良好依從性患者。
1.3 方法 給予全部患者進行牙周治療,口腔衛生宣傳教育,叮囑患者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等;給予牙周潔治及根面平整治療,治療齲齒,去除不良修復體,處理牙周及牙髓病變,去除致病因子,并配合全身用藥,控制炎癥,必要時給予牙周手術治療。牙周基礎治療持續2~4個月,待牙周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時,行正畸治療。患者給予直絲弓矯正技術,粘結托槽稍微接近牙合方,磨牙區粘結頰面管,不用帶環;采用鈦鎳圓絲排齊前牙,多曲唇弓或澳絲輕力壓低上下前牙,使尖牙向后連續結扎,增加支抗;單個橡皮鏈頜內牽引,向內收前牙;根據牙周支持組織情況及患者反應情況,調整正畸力力度。治療后每2個月復診一次,拍全景片檢查,觀察重建情況;復查時根據牙周狀況決定是否給予牙周潔治,以保持口腔環境良好。主動矯正結束后,給予改良式Hawley舌側固定保持器固定前牙,囑患者定期到院復查,防止牙周炎得發,再次出現前牙移位問題。
1.4 療效判定標準 給予測量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數、前牙覆蓋,覆(牙合)及牙槽骨高度等指標檢查,所有項目于治療前后給予記錄。成功:治療后,牙齒恢復正常功能位置,無繼發咬(牙合)創傷,牙周炎癥消失,牙槽骨吸收得到基本控制,或有一定增生,修復后,牙齒松動減輕,3年內未發生牙齒松動脫落現象,前牙功能及美觀性得到有效恢復;失敗:以上改善皆無。成功率=成功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計學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采用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X2檢驗,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全部患者均順利完成治療,并定期到院隨訪,前牙移位情況得到有效恢復,牙齒排列整齊,咬合關系得到明顯改善,治療成功率為100%。對治療前后患者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數、前牙覆蓋、覆(牙合)情況進行對比觀察發現,治療后上述情況較治療前有明顯減少,結果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牙槽骨高度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下表。
表 治療前后患者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數、前牙覆蓋、覆(牙合)、牙槽骨高度對比情況表
時間 例數 牙周袋
深度(mm) 出血指數
(%) 前牙覆蓋
(mm) 覆(牙合)
(mm) 牙槽骨
高度(mm)治療前 37 5.4±0.7 98.1±10.2 6.3±1.4 4.7±2.4 5.1±0.4治療后 37 3.1±0.4* 27.1±4.7* 2.6±0.7* 2.1±0.7* 5.2±0.4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3討論
牙周病是一種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疾病,牙周病會造成患牙牙齦萎縮,牙槽骨質吸收,前牙唇向前散開,牙周組織遭到破壞,最終導致牙齒松動、移位等癥狀的出現[2]。牙周病致前牙移位不僅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更因面部美觀受到影響而影響患者的社交等活動,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均產生較大的影響。傳統多采用治療牙周病的方式治療前牙移位,但效果并不徹底。
本組研究中,采用在改善牙周炎癥的前提下,給予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癥狀。在治療前,首先治療牙周炎癥,待2~4周左右,患者牙周病得到有效改善時再行正畸治療。臨床研究指出,如果在炎癥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而對牙齒旋加正畸力矯治的話,可能加速對牙周組織的破壞性,造成牙周附著力的喪失,還有可能對前牙造成醫源性損傷[3]。因此,對牙周病引起的前牙移位問題,治療的關鍵應在于首先對牙周炎癥的治療。
采用正畸治療患牙,矯正前牙區咬合,使前牙達到正常覆蓋關系,同時給予舌側固定保持正常咬合,恢復患兒位置,改善咬合關系,以達到增加牙周支持組織,降低松動度,擺脫患牙被拔除的問題。在壓入患牙前,給予牙齦環切,在達到正常咬合關系的同時,產生新附著力,增加牙槽骨的高度,達到保持牙周,增加美觀度,更有利于牙周支持組織功能及長期穩定情況[4, 5]。正畸力應輕微,以采用間斷力為佳,可采用以8周加力一次的方式,這樣可達到保持時間長,減少復發等問題。在此應注意,中老年人牙槽骨再生能力較青少年人群弱,調整牽引力時應注意力度,避免用力過大、過頻,造成牙周膜及鄰近牙槽骨壞死,使牙齒發生松動、脫落等問題。在治療過程中,應加強對患者口腔衛生方面的宣傳,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醫生應提醒和督促患者做好口腔保健;復診時做好牙齒潔治工作,及時清潔牙周菌斑,有利于牙周組織的恢復[6]。經治療后,本組患者均獲得有效治療,其中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數、前牙覆蓋、覆(牙合)等情況相比于治療前有明顯改善,而牙槽骨高度與治療前無改善。
總之,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首先應控制牙周炎癥,再行正畸治療。采用正畸治療可有效恢復患者前牙咀嚼功能及美觀功能,消除(牙合)創傷,保留患牙,保持長期穩定狀態,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為金. 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68例臨床體會[J].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2, 3(17): 88.
[2] 馬世春. 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75例臨床觀察[J]. 西南軍醫. 2011, 12(4): 645-646.
[3] 姚如升,王貞麗,李國平. 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J]. 當代醫學. 2011, 17(34): 101-102.
[4] 王愛平. 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0(3): 389-390.
[5] 張秉艷. 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13): 70-71.
[6] 張永富. 口腔正畸治療42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臨床觀察及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3, 13(4):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