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愿
摘 要 合作性教師關系的建立是新課改的需要、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建設和諧校園的需要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重視教師合作意識的提升、確定合作的主題、豐富合作的形式及改變教師評價體系都是建立合作性教師關系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合作 教師關系 專業化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Necessity and Path Selection on Establishing Cooperative Teacher Relations
ZHANG Yuan
(Faculty of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Abstract Establish cooperative relation is the need for teachers in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 the need to build a harmonious campus needs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nhance teachers'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cooperation to determine the theme of cooperation, enrich the forms of cooperation and effective way to change th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is to establish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Key words cooperation; teacher relationship;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1 合作性教師關系的內涵
合作是人們為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參與活動的過程。教師合作除了具備合作的基本特征之外,又具有其職業獨有的特點。有學者指出“教師合作則是指教師基于自愿和平等的主體關系,因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形成的既有支援性又有批判性且共擔不可預測性結果的人際互動關系,是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①
我們認為合作性教師關系指一些能夠共同平等參與、彼此高度信任、共享教育資源、并為共同目標而奉獻的一群人。這群人的組合可以稱為一個才能互補、團結和諧、目標一致的團隊。它要求每一個成員互相關心,相互幫助,竭盡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去完成團隊的共同任務。
2 合作性教師關系建立的必要性
2.1 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6月教育部所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課程目標有了新的要求,其主要表現為強調學習技能的重要性,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強調學生評價的合理性,強調課程的適應性。課程的綜合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都需要教師建立合作關系。教師在知識結構、智力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授課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視為一種教育資源、隱形課程,對其充分利用,可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更好地達到新課程教學目標。
2.2 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
我國新近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提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當今世界,創新教師教育培養模式,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共同目標。傳統教師往往單兵作戰,孤獨且疲憊,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教師合作可舒緩壓力,在學習和借鑒中提高自身專業化水平。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是由一個個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構成的。只有一個一個教師專業發展了,整個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才會更高。
2.3 建設和諧校園的需要
和諧校園建設的核心主力軍是教師,只有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才能使和諧校園建設擁有最大限度的人才和情感支撐。合作性教師關系易于激發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形成群體合力,營造輕松、愉快、自然的和諧氛圍。融洽協調的文化,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自信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使得教師合作如魚得水。教師之間真誠合作,彼此坦誠相待,潛移默化中會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共生,進而推動校園和諧氛圍的形成。
2.4 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教師勞動有很強的示范性。教師用自己的思想、學識和言行,通過示范的方式直接影響學生。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圍,為學生樹立起學習的榜樣,有助于推動學生之間的合作性學習。人們提倡的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獲得離不開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與共同探究。
3 合作性教師關系建立的路徑選擇
3.1 重視教師合作意識的提升
構建合作性教師關系,教師自身首先必須從觀念上認同這種文化,即教師要意識到教師合作對實現課程變革、教師專業化、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以及學生更好地發展有重要意義。教師要積極采納他人的觀點,分享和保護資源,用包容、尊重和關愛的心態對待他人。教師合作意識的提升,有助于指導教師的教育實踐活動,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科學有效。
3.2 確定教師合作的主題
學校在確定合作主題、制定合作計劃之前,應通過問卷、訪談或座談等方式了解教師的共性和個性的需求,選擇那些教師普遍關注、亟待解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作為合作的主題。合作的主題是多方面的,可以關乎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可以是對新課改的解讀,可以是關系學生心理健康的,等等。由于選擇的問題是教師們關注的、亟待解決的,因此他們對這些問題有話可說,有話要說,參與的熱情度和合作的效果會大大提升。此外,由于教師合作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學校對教師合作需求的了解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校應定期了解教師的需求,選取關注度極高、極具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合作。
3.3 豐富教師合作的方式
教師合作的方式應該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一是學科內合作與學科間合作相結合。打破年級、學科之間原有的、人為的界限,加強垮年級、垮學科教師之間專業與情感的交流。二是同校教師合作與跨校教師合作相結合。同校教師受共同文化熏陶,合作時間和地點較便利,可共同開發和編寫校本課程。異校之間可開展互訪、學者交流等活動,實現優勢互補。三是網下合作與網上合作相結合。傳統與現代共榮,汲取已有成熟經驗,同時打破時空限制第一時間共享最新資訊。當然,教師合作方式還有很多,比如城鄉教師之間的合作,新老教師“師徒互助”式合作,跨國教師的合作。
3.4 改變教師評價體系
教師合作不僅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社會、家長和學生的認可和肯定。以往的評價體系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實際狀況。我們需要改變傳統評價體系過于注重結果的功能,發揮教師評價體系的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及改變教學實踐的功能。我們應把教師合作納入教師評價體系之中,使之成為一種長效機制。在教師的具體教學合作過程中,通過形成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相結合,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來不斷檢驗合作的成效,完成教師的合作評價體系,激勵和促進教師合作的良性發展。
在探索建立合作性教師關系的過程中,還應注意一些問題。一是要避免刻意合作,即不要為了合作而合作,讓合作流于形式。二是要注意教師合作團體成員的可變動性,不斷為群體注入新鮮血液,豐富群體的結構。三是合作的主題應隨著教學內容、學生發展狀況的變化而變化,不應該一成不變。
注釋
① 邵云雁,泰虎.較適合作:厘清與反思[J].教師教育研究,2009,9.
參考文獻
[1] 黃燕.中國教師缺什么——新課程熱中教師角色的冷思考[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
[2] 楊海東,高愛玲.骨干教師談成長[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6.
[3] 華引江.小學科學學科有效合作備課的實踐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8,20.
[4] 張愛勤.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合作的悖論及解悖策略[J].教育探索,2008,12.
[5] 董靜.課程變革條件下教師合作文化的實現境遇與路徑選擇[J].教育探索,2009,10.
[6] 于鴻雁等.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視角談教師合作文化的構建[J].教育探索,2010,9.
[7] 賴俊明.試論新課程下教師教學合作方式的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0,2.
[8] 孫孝科.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意蘊及其表征[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1,2.
[9] 蘆春梅.構建和諧校園共享和諧文明[J].現代教育論壇,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