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會
摘 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從事的一項專門工作,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養成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而現當代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迅猛,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傳播者,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開辟了新的渠道和方式。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Media Era
WANG Yuhui
(Tianshi College, Tianjin 30170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a specialized work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values and worldview to develop,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ra,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spread of new media,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has opened up new channels and method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關系到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同時也對現當代社會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重要的重塑性作用,大學生是關乎國際民生的重要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是高等教育是否順利開展的試金石,所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顯得必要而且必須。
新媒體時代是相對于傳統媒體時代而言的,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可塑性,新媒體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研究所所長首次提出來的,他提出新媒體是繼報紙、圖書、廣播和電視之后基于網絡基礎構建的一個系統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有網絡延伸的手機、移動數字和無線通訊技術,當然了新媒體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網絡空間范圍,它已經延伸至更加廣闊的數字空間,已經不再是單一形式的接收模式,演變成互動式的交流模式,《光明日報》在2011年度十大熱點搜索排行榜中新媒體的影響力已經躍居第一位,它已經成為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受眾面最廣的媒體形式,它催生出人類傳播形式的多樣化,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更是新媒體的受益者。作為新媒體的微博、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傳遞信息的主要形式,如何通過這些新興的媒體形式向大學生傳播正能量也是擺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道難題。
中國傳媒大學充分利用學校專業特色,精心打造了“網站+微博+微信+短信平臺+手機版”的多維就業平臺,旨在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一個全面性、個性化和互動式的服務網絡,通過學校牽頭與多家單位合作,對學校畢業生進行推薦,鼓勵就業生參加各種學校招聘會,“點對點”進行信息傳播,在全校范圍內就生涯規劃、就業信息和通知公告“廣泛撒網”,如利用微信自助回復功能將就業流程、職業輔導資源等制作成“關鍵詞知識庫”加大對“實時語音功能”的使用,推出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的在線個性化語音咨詢服務。
新媒體時代的特點決定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不同。
(1)大眾化和普遍性。根據互聯網信息中心2014年關于網民數量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5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8億,比上年同期增長43.3%,使用新媒體進行學習、辦公和娛樂的網民占到了網民總數的九成,其中年齡在20至30歲之間的網民數量占到了八成,具有大專或者大專以上學歷的人群占到了這個年齡階段的六成,高校完備的互聯網設備和優越的大學校園環境為大學生接觸新媒體提供了條件保障,使得大學生獲得新媒體的能力顯得輕而易舉。根據《中國青年報》關于對青少年的上網調查顯示,青少年網民網絡使用行為對網絡娛樂的發展、網絡文化的走向、手機上網的影響是很大的,其中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比例上升。
(2)互動性和及時性。通過新媒體技術,我們可以享受到足不出戶可以瀏覽各種新聞,它帶給我們方便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人與人之間新的交流模式,微信和微博的使用逐漸普及到大學校園,通過“自媒體”形式大學生可以隨意選擇自己接收信息的方式,這些體驗是在傳統媒體模式下是無法想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及時捕捉到這個信息,利用新媒體與大學生展開零距離的溝通,在生活和學習的細節中發現學生的微妙變化,從而可以更好地開展思想工作。例如有的大學生性格內向,不愿意與人分享和交流,甚至是同寢室的同學,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私人發泄空間,那就是網絡等新媒體,作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師應該在虛擬世界為這位同學營造一個溫暖的氛圍。
(3)自主性和草根化。人人都可以當生活中的導演,人人都可以是記者,在這個個性張揚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都可以發揮奇思妙想,為學校文化建設和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傳遞正能量,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新媒體帶給我們自主和平民化的同時,有很多負面的影響也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問題,一些非理性、極端性和暴力色情的信息在網絡上泛濫,借助新媒體嚴重擾亂了我們的生活,這種“網絡病毒”一旦恣意蔓延,勢必會給思想政治工作者帶來消極的影響。
(4)商業化和世俗化。從新浪先后力捧徐靜蕾和姚晨成為博客女王和微博女王,到張朝陽用自家的搜狐微博直播好友汪小菲和大婚禮而遭炮轟,互聯網產業內時刻彌漫著濃濃的商業氣息,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也通過新媒體充分地展露出來。在以博取眼球、快速成名為目的的各類“門事件”中,當事人以庸俗之風、低俗之氣、媚俗之行吸引眼球,借助新媒體迅速擴大影響,漸而成為網絡世界的關注焦點,使新媒體淪為助漲“三俗之風”的“幫兇”。這些商業化、世俗化的網絡信息,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大量涌現出來的新觀念、新事物和新潮流都帶給了大學生及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不斷轉變思維方式、更新教育觀念、優化內容結構、整合教育載體,需要根據大學生群體行為習慣和心理特征,尤其是在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開展工作。在策略研究中,大體沿著傳統的思路提出了一些策略。在觀念方面,要針對學生身心及新媒體傳播規律特點,轉變教育觀念,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工作,以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在內容及組織形式上,為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創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將活動延伸到的虛擬世界,搶占虛擬世界的思想陣地;在管理方面,加大網絡特別是校園網管理力度,提高引導水平,做好網上輿論引導隊伍建設;在媒體素養方面,要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進行適當的媒體素養教育,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此外,汪頓提出疏導結合,形成合力,網上網下共同開展。張菁燕提出要提高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可以實施確立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營造“對話式”、交互情境以及推廣媒介素養教育等路徑。學者秦永芳在《青少年媒介素養》一書中提出了開展青少年媒介教育的新論點,她提出在政府的主導下,充分利用各類媒介資源,調動和綜合發揮非盈利組織、社會團體和學術推廣事業團隊的力量,針對不同的對象,以咨詢的方法作為核心教學策略進行分類教育。還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牢牢掌握話語權。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應主動引導高校網絡輿情空間熱點話題的建構,通過精心設置話題議程及時發布導向正確、語言生動、事例鮮活的帖子吸引學生點擊和跟帖,把握引導高校熱門話題的主動權。
參考文獻
[1] 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遼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
[3] 鄭永廷.現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趙康太.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 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