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彪
摘 要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具有綜合性強、信息量大、技巧公式復雜等特點。本文主要從如何解讀環境影響評價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導則、單要素環境影響評價的教學技巧和環境影響評價課堂的組織三個方面進行初步探討,并提出了幾點認識,以期為相關教學建設與改革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 環境影響評價 課程教學 教學建設與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Several Views abou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ourse Teaching
ZHANG Biao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ourse is comprehensive, informative, with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formulas or skill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ws,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guidelines, single environmental element impact assess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ourse and some teaching skills. Some understanding and information provided could help the building and reform in teaching.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ourse teaching; building and reform in teaching
環境影響評價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一門專業課,除了具有綜合性強、信息量大、技巧公式復雜等特點外,也是對學生開展環境相關政策和社會教育的重要平臺。這些特點都客觀上要求主講教師必須緊密聯系環境影響評價動態,關注環境相關法規標準、技術導則等知識的變更修改,同時結合案例對環境評價的相關工作程序和技術方法深入講解,切實使學生掌握環評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有鑒于此,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課程教學進行初步探討,并提出筆者的相關認識。
1 環境影響評價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導則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體系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法規規章和相關標準和技術導則。標準之間存在客觀的內在聯系,相互依存、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相互制約,最終組成了有機的整體。所以,對相關條文的解讀必須準確、客觀。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對環境影響評價的定義為例,應著重對“規劃和建設項目”、 “分析、預測和評估”、 “跟蹤監測”等關鍵詞進行重點解讀。另如,有關條文中對環境敏感區內的“資源型缺水地區”,應向學生說明資源型是指當地水資源總量少(異于水質型缺水地區),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緊張的現象,由此學生可準確把握相關條文的實質。
隨著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不斷完善,相關導則進行了重大修改,將新老導則進行對比,可以使得學生全面深入理解相關規范。例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GB-3095-1996 和GB-3095-2012,后者自2016年起在全國實施,在此之前一些地區已根據環境保護要求先期實施。
2 單要素環境影響評價
2.1 環評案例的精選,搭配和側重
要求學生在較短的學時內掌握所有行業的環境影響評價不現實也沒有必要。所以筆者所在院系著重選用電力、交通、房地產和化工項目,結合各自行業特點,充分解讀各工藝流程及相關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此為基礎,使學生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要點。這四個案例的掌握,也促使學生舉一反三對其他行業的環評產生更深的認識。
2.2 系統化學習
無論是大氣、地表水、還是聲音、生態等要素,所有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確定評價工作的等級和范圍,每個要素確定的技術方法又有所不同。就大氣而言,其工作等級的確定依據主要是Pmax和D10%;對于地表水,則主要是污水排放量、水質復雜程度、受納水域規模和水質功能區。無論是大氣還是地表水的環境影響評價,其工作等級的確定都是依據建設項目對周邊區域相關環境要素的影響程度和影響范圍。
2.3 準備知識的講解
在單要素環境評價內容講解前或講解關鍵處,應首先對各要素的相關基礎知識進行簡單介紹,這些雖不是本課程的重點內容,但是可方便學生快速理解相關要素評價中技術方法的基礎。例如,在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教學中可適時穿插講解一些空氣污染氣象的知識;在運用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推薦的估算模式和進一步預測模式(包括AERMOD、ADMS和CALPUFF)前,對相關的計算機編程基礎進行初步介紹,這使得學生在后續的軟件運行過程中能明晰大氣參數的內涵及英文表述,進一步判明優選預測過程中的參數。
2.4 精研環評報告書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最后階段就是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環評報告書是評價文件的重要類型,對建設項目一旦實施后對該區域周邊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預見性評定。所以,引導學生精研一些高質量的環評報告書可直接加深其對課程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3 環境影響評價課堂組織的注意事項
就青年教師而言,課堂節奏的把握尤為重要。據筆者觀察,部分老師為了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更多的信息傳達給學生,整體課堂節奏較快。而經驗豐富的教師則會盡可能在關鍵點放慢節奏,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首先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時刻留心觀察學生的表情。根據筆者的觀察,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情緒應答平均周期時15~20分,超過了這個周期,主講教師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調節課堂氣氛,但次數不宜過多。如果有一定比例的學生出現走神、表情厭倦的情緒時,主講教師應暫時停下知識的講解,巧用幽默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教學效果。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善始善終,精彩的課堂得益于一個精彩的引入。通過講述與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的故事、新聞或者周邊的實例,可以迅速平靜學生的浮躁心,同時集中注意力思考故事內含信息和知識點,為后續的講解做好鋪墊。課堂的結束也是如此, “收”中寓“展”,設“懸”激“疑”,既引導學生給回顧歸納,同時又預留懸念,永葆學生對知識孜孜渴求的心態。
4 結語
鑒于環境影響評價涉及領域廣泛,課程政策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強等特點,任課老師從如何解讀環境影響評價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導則、單要素環境影響評價的教學等方面需要加強教學研究,從環境影響評價課堂的組織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應密切關注環境影響評價發展動態, 向社會培養輸送更多的環境影響評價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春暉,何緒文等.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的現狀與改進思路[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11:18-20.
[2] 謝越,韓傳紅等.實踐性環節在環境影響評價教學中的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1.14: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