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凱
摘 要:我國心理咨詢機構的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建設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爭議,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建立始于20世紀80年代,現在全國2/3的高校設置了學生心理咨詢機構。但是由于在這個領域中我國起步較晚,經驗不足等因素,高校學生心理咨詢機構相對來說不夠專業,學校相關政策配合也并不積極。高校中的心理咨詢機構很多都成了擺設部門。大學生處于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人生觀世界觀都在逐步成熟,同時又收到社會家庭等影響,因此在高校中設置專業的學生心理咨詢機構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咨詢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240-02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心理健康是一個人健康的重要指標。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適應和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2013年4月1日,上海復大大學發生了同寢室同學由瑣事引發的投毒案,令一名年輕有為的醫學博士生命終止。繼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案后,南京與南昌兩地高校校園再發慘劇,又有兩個年輕生命逝去。同室操戈,人倫慘劇,這絕不只是個體生命的隕落,反應的是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海淀檢察院首次公布的一項在校大學生犯罪調查表明:從2005年至2006年,該院受理審查批捕的在校大學生(包括統招、民辦、自考、成教等)犯罪總計85件,114人。其中盜竊犯罪占到50%以上,其他涉及罪名還包括故意傷害、尋釁滋事、搶劫等。這些刺眼的數字表明了一個問題:大學生校園案件頻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受到重視。目前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多數是作為一種服務方式,為學生提供服務,顯然這種理念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的作用并不顯著。新形勢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機構的設置應該將這種服務方式轉變為一種教育方式。在國外50年代初已經將心理咨詢教育引入高等學府。
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來看,根據可靠調查,大學生中出現心理障礙傾向者約30%~40%,其中嚴重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占大學生總數的10%,因心理健康問題休學,退學終止學業者占在校學生的2%。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多方面的,例如焦慮,恐懼,自卑,孤僻,強迫癥狀,抑郁癥狀甚至人格分裂等。根據調查目前國內的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不能適應現階段社會的發展,意志薄弱,抗壓能力差以及抗挫折能力差,大學生自殺率也一直呈上升趨勢。有的大學生嚴重缺乏自信,自卑心理造成心理壓力大,人際關系差,性格孤僻思想極端等。這些問題在情緒上表現為心理壓抑,強迫和神經衰弱等。造成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大學生本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社會的原因,總結一下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1)年齡因素。我國大學生的平均年齡在18~22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處于青年期,人生觀和世界觀已經逐步成型并且向成熟方面轉變,這是一個可塑性最強的階段。大學生各種情感因為年齡和精力旺盛處于一個極度敏感和爆發的階段。這個年齡階段的情緒性格多表現為易沖動,情感濃烈。因為年齡較小,社會人生經驗不足,對很多問題欠缺考慮,情緒不穩定,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容易走極端,極易受到其他不良思維方式的影響和同化。在這個年齡段大學生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綜合體,很多矛盾沖突的情緒得不到科學合理的疏導就很容易引發心理問題。例如人際關系的處理,同學師生間的矛盾;對于一些人生十字口上的選擇上的自我矛盾等等。面對這些問題無法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斷。有的學生自尊心盲目強大性格孤僻,無法融入團體生活,更不愿意對別人敞開心扉,時間久了就成了心理壓力,繼而引發心理問題。
(2)學校因素。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學不斷擴招,大學招生的標準也一再降低。大學擴招使大學成為普及學歷,同時造成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水平稂莠不齊。在這個前提下大學的管理方式與中學不同,學生更加輕松和自由,學校在學生管理方面很多不足之處,心理咨詢機構雖有設置,但是對學生的思想意識普及不夠,在學科設置上心理學科要么是停留在深奧的理論階段,學生無法利用學到的心理知識進行自我檢測;要么就作為選修課,因其學科的特殊性學生們興趣不高,幾乎無人問津。而學校也很少有定期開展心理講座等活動。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導不到位也是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因素。
(3)社會因素。經濟發展迅速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部分大中型城市這一點最為明顯。社會的快節奏發展,帶來高經濟。但是過于快節奏的生活也給很多大學生帶來了思想上的壓力。其主要包含的原因包括了社會就業壓力大,社會貧富分層明顯,生活成本高以及人際關系復雜等。當代大學生一直都是溫室里呵護的花朵,缺乏社會經驗和人生經驗,而且普遍自我評價過高,在找工作就業,生活的現實壓力下會有一種失敗感,明顯的貧富差距又容易造成一種心理的不平衡。這種社會現狀給大學生帶來恐懼,壓抑,緊張焦慮的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使他們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繼而也會產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大學生本應該是樂觀的社會發展中堅力量,擁有的是向陽發展的正能量。年輕的新一代每一天都是充滿希望的嶄新一天,但是這種高壓式的社會環境讓學生們過早感受到社會生活緊迫,壓抑了學生原本開朗樂觀的性格。
(4)家庭因素。我國離婚率的數字一直在上升。單親家庭已經司空見慣。社會經濟的開放,國人思想也逐漸開放轉變并且呈偏離的方向開放發展。離婚成為一種常見現象。另外上文說到社會貧富差距,家庭貧困,甚至有的家庭在教育上出現嚴重偏差,發展為暴力教育等等這些方面都會給家庭中的孩子造成很嚴重的心理陰影。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對人不容易信任和自卑。家庭貧窮的孩子則容易出現自尊心盲目膨脹,仇富心理和敵對嫉妒的心理。這些邊緣情緒如果沒有合理的疏導發展下去最為嚴重的后果是精神抑郁甚至人格分裂等。完整的家庭但是對孩子過分溺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利的,掌握不到良好的教育方法,父母老人一手包辦孩子的人生,造成孩子嚴重的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的性格。同時自理能力差,無法適應大學或者社會生活,進入大學走上社會之后人際關系處理不好,面對社會上復雜的人際關系不知如何應對。久而久之也會出現上文說的心理問題。
種種因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著嚴重負面影響。大學中的心理咨詢專業機構的設置就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這是國家為培養優秀人才而必須做出的努力。如何建立比較完善的心理咨詢機構和體系已經有很多作者在研究之后做出了建議,本文就不再做闡述,筆者重點闡述在建立健全大學生專業心理咨詢機構時應該注意的細節問題。
首先,設置心理咨詢機構之前應該做好調查工作,建立數據庫進行分析。調查的重點要側重于新入學的新生,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堅持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的原則,第一時間掌握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的心理動向,然后建立數據庫進行整理分析。這一點十分必要。
其次,心理機構作用的發揮需要學校政策和教師的配合。目前國人意識中心理疾病不同于身體疾病,心理疾病是一種難以面對的敏感話題。如果學生沒有這種意識,即便設置了心理咨詢機構也會因為學生自身的意識問題而形同虛設。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課程設置上將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課程作為必修課。而教師則應該更加細心留意學生的心理動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負起應負的責任,起到引導和關懷的作用。
再次心理咨詢機構的專業程度必須保障,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學生信息保密工作必須做好。信息安全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充分保證學生隱私,給學生足夠的安全感。讓學生充分信賴心理咨詢機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心理咨詢機構專業程度另一個絕對指標,就是心理咨詢師的專業水準。學校在心理咨詢師的配備上要注意結合咨詢人群的年齡段,集中出現的問題,因此上文中論述過建立調查問卷并建立數據庫的重要性,根據這些調查分析和問題的集中數據選擇適合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師才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詢。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過: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中國的希望在于新一代的大學生,國家,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共同配合努力,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向上,不斷學習進步,國家則日益強盛。
參考文獻
[1] 黃軻.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宜春醫專學報,2000(S1).
[2] 李世芬.試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J].現代大學教育,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