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金
摘 要:江蘇衛視在2014年1月3日至3月28日推出了《最強大腦》第一季節目。該節目有較高的收視率并引發社會的廣泛思考。從教育教學實踐出發,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生觀。每位學生都有無限可能,每位學生都有獨特的閃光點,每位學生都應當得到尊重,每位學生都應當得到幸福。
關鍵詞:《最強大腦》;閃光點;評價體系
《最強大腦》源自德國節目Super Brain,是江蘇衛視推出的國內首檔大型科學類真人秀電視節目,第一季節目于2014年1月3日至3月28日每周五晚22:00播出。節目分為選拔賽、車輪戰、中外對抗賽等三個階段。中外對抗賽中,12位選手分別迎戰來自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國的最強大腦戰隊,并均以3∶1的成績戰勝對方。《最強大腦》邀請了周杰倫、章子怡、李永波、林丹等擔任評委和嘉賓,節目現場規模大,實現了科學性和娛樂性的高度結合。節目的口號是“讓科學流行起來”,節目宣傳主旨之一是“發現另一個自己”。作為福建省一所一級達標學校的高中政治教師,筆者看完第一季《最強大腦》,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生觀。
一、每位學生都有無限可能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的第一條建議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教師的學生觀應當著眼于每一位青春向上、朝氣蓬勃的學生。一起來看《最強大腦》的選手:年僅5歲的心算“神童”葛韻霖,能快速進行千位數以內的加減;指紋識人哥吳天勝,用1小時記下100位現場觀眾的指紋和名字……當視線從聚光燈下的選手投射到高中校園里的學生時,筆者認為,每位學生都蘊藏巨大的潛力,都有無限的可能。
1.相信和愛每一位學生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比較容易觀察到學習成績比較好、成績比較差或者在校表現調皮的學生,平凡無奇的諸多學習、表現中等程度的學生多數時間暫停在教師大腦的“等待區”。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學生,使他發揮特長。相信每一位學生能獲得成功,去愛每一位學生。教師一句贊賞的話或者一個鼓勵的眼神也許就能成為激發學生不斷發展的動力。
2.點燃期待發展的“火把”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的學習不應該是簡單的知識傳遞和轉移,而應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習者將自己已有的知識、日常的感性認識經驗與新知識聯系起來,不斷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新課程改革推進近10年,學生的頭腦不應該被看做一個等待填充、被灌輸的“容器”,而是期待發展的“火把”。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調動學生發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點燃期待發展的“生命火把”。
二、每位學生都有獨特的閃光點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位學生。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人,都有獨特的閃光點。黑暗中的聽風者艾曉娃13歲時完全失明,挑戰“氣息辨物”項目:對著物品吹氣,憑感受反彈回來的氣息回答出物品的名稱。漢字女英雄胡小玲,在4分鐘內記住40個詞語,并在隨機生成的表格中將40進行合理擺放……
1.解放、喚醒和伸展每位學生所擁有的獨特智能
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教授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支撐多元智能理論的是個體身上相對獨立存在著的、與特定的認知領域和知識領域相聯系的八種智能,它們分別是“語言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自省智能、動覺智能、人際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每位學生身上蘊藏著豐富而獨特的某些智能。世界上并不存在誰最聰明、最厲害與誰不聰明、誰笨蛋的問題,“差”可能只是某一或者某些方面,然而推開另一扇窗,教師可能就會發現學生優秀的另一面。學校里沒有差生,教師要解放、喚醒和伸展每位學生所擁有的獨特智能。
2.改革一元評價體系
教師評價學生往往主要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據此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而忽視學生勤奮努力的過程;主要關注高考科目的學習成績,而忽視音體美等其他學科發展;主要關注語言、邏輯、數理等容易測評的能力,而忽視自省、人際、品格、意志等。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均衡性,實現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標準多層次。既要縱向立體地看,還要橫向全面地找,盡量找出學生獨特的閃光點,爭取讓學生發現另一個自己。學生找到和發展好自己獨特的閃光點,也許可以有效地解決因為偏科、因為以往學不好而怕學、厭學,甚至自暴自棄的學習心態。
三、每位學生都應當得到尊重
教師常常在口頭上講尊重學生,設問一下:你們做到了嗎?我有沒有尊重每一位學生呢?有沒有俯下身去傾聽?中國雨人周煒從小有語言障礙、曾被醫院診斷為“中度腦殘”。從小備受欺凌,并且曾被學校拒收,但是他卻能自己推導等差數列,對自然數的高次冪運算、四位數之間的相乘,高位數的開平方、開立方、循環小數化分數都迅速給出準確的答案。周瑋的坎坷經歷和超人的表現感動了全場觀眾、評委和許多人。
1.教育不應該是抹殺
教師要真正地把學生當人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賦予學生以“人”的含義。要看到每位學生的獨立人格、認知潛能和思想感情,認同和承認活生生的生命個體,明確高中生是具有一定能力并享有一定權利的主體,格外珍惜和愛護學生的“奇談怪論”“奇思怪想”“天馬行空”,善于肯定和表揚學生。教師慎用批評和否定等消極評價,為學生發展留下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不要嘲笑、諷刺、壓制、辱罵和抹殺。教師不妨試想一下:也許下一個“雨人”就在教室的某個角落里坐著。
2.用信任取代恐懼
美國教師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中指出:大多數教室都被一種東西控制著,那就是“害怕”。學生怕被羞辱、怕挨罵、怕在同伴面前出丑、怕成績不好、怕失敗、怕面對父母的盛怒。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千萬不要把害怕當作教育的快捷方式。指責、懲罰會使學生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會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教師不要威脅學生,不要貶低個性,不妨多采用鼓勵的方式;努力改善班風,打造無恐懼教室;促進校園民主自由,打造無恐懼學校;創建積極、寬容、向上、和諧的學習環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好奇心、自信心和創新能力,請給他們可靠的肩膀,用真心獲得學生的信任,用信任取代恐懼,讓教室、學校成為每位學生體驗成功與失敗、歡笑與淚水的“天堂”。
四、每位學生都應當得到幸福
教師在學校是否問過學生“你幸福嗎”,有沒有思考和做到“學生怎樣能夠幸福”?中意PK賽中,中國的李云龍和意大利安德烈都是12歲天才少年,他們共同挑戰“新郎新娘配”項目。李云龍在比賽中忽然崩潰痛哭流涕,一遍遍哭著說:“我擺錯了,可是我記對了呀!”但是,最終的結果是他的答案完全正確,李云龍被大家認為心理脆弱。很多人認為,其父“蛋叔”李勇高壓式的教育是把雙刃劍,它一方面成就了李云龍的超凡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失去了童年所應有的快樂。
1.學生是鮮活的人,但不一定都是超人
學生是鮮活的、豐富多彩的人,有著多種興趣,有屬于自己的自由,有多元的發展目標,有無限的差異性。教師與家長一樣,渴望學生能夠成功成才。但是,學生不一定都是超人,學生不應該是一臺高速運轉的學習機器,不停不歇;不應該按照人為的標準被分到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火箭班和“拖拉機班”;不應該是教學機器中的某一部件,只能按照教師精心的預設周而復始地運轉。試想:學習知識和身心健康相比孰重孰輕呢?請還學生自由的時空,請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
2.要嚴格,但要嚴而有格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重視訓練、重視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學生比較自律,這些推進了教育總水平的提高,我們應當繼續保持和發揚中國教育的優勢。但是,學生學習時間過長,學習負擔較重,學習自主性較少,學生全面發展受到影響,學生生活幸福感指數不高。教師怎樣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較優勢中找到一個相對平衡點呢?筆者認為:對學生要嚴格,要嚴格紀律,嚴格要求,嚴格訓練。但是,要嚴而有格,不要過量訓練,過長時間學習,不要摧殘學生身心。否則,學生在學校欲望單一、沒有滿足感、沒有快樂,談不上獲得真正的幸福。讓學生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吧!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王天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郅庭瑾.多元智能教學[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