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志
摘 要:基礎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也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賴以發展的基礎。基礎教育在為高等教育輸送人才的同時,又在不斷地接納高等教育尤其是師范教育培養的教師,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學相互銜接,較為完整的教師培養體系。體育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是這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基礎教育——中小學培養體育教師的職責。這種職責就決定了體育教育專業從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手段等都要適應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學實際;課程設置
一、銜接不緊密的原因分析
1.體育專業院校不了解中小學體育教學發展趨勢
目前,體育教育專業各級各類院校的教學,自始至終貫穿著按照專業講解示范、按照專業教技術、按照專業講教法等程序化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已不適應中小學體育教學向著健康第一、靈活多樣的快樂體育方向發展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就是對中小學體育教學發展的方向不了解,安排的教學內容不能結合中小學實際(培養目標所需),具有盲目性。因此,在教學內容—畢業生—中小學體育教學實際之間形成一個“斷帶”。由于這個“斷帶”的存在,致使體育院校培養的體育教師與中小學需要銜接的不緊密。
2.課程設置脫離中小學體育教學實際
從《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我們不難看出,《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只提供了相應的教學目標,沒提供具體的教學內容;只提供了相應的教學意見,沒提供具體的教學方法。這一變化在給了體育教師極大的自主權和主動權的同時,也提高了對體育教師的要求。從課程設置的變化看,課程設置減少了技術相對難度比較大而沒有實際意義的運動項目,加大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而使教學淡化了競技運動,向快樂體育方向發展。而體育專業院校學科理論課的設置都是圍繞專業所需理論進行設置的。選修課設置了體育管理學、體育社會學、競賽學等課程,這些課程與中小學銜接的不緊密,仍然沒有解決由于課程設置所形成的“斷帶”。
二、構建與中小學相互銜接的體育教師培養體系
1.建立溝通和反饋機制
定期了解中小學體育教學發展趨勢。體育教育專業院校是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搖籃,只有主動去了解和適應中小學體育教學發展的需要,才能實現大中小學相互銜接。因此,體育專業院校要利用每學期初、期中、期末三個比較關鍵的時間段,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了解中小學的體育教學。走出去就是派主管領導帶領教師到中小學進行調研,了解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把調研的結果形成調查報告。請進來就是請中小學主管領導或有經驗的體育教師到本校,就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現狀及發展方向進行講座。并以調查報告和講座為依據,結合體育教育專業院校的實際,切實從中小學實際需要出發安排教學內容。這是實現與中小學體育教學相互銜接的最佳結合點,也是學生在校期間了解中小學體育教學實際最有效的途徑。
2.更新體育專業課程設置
構建與中小學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實施學科教學和分類教學。體育教育專業院校課程設置,要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適當地減少學時,用來增設與中小學體育教學相適應的課程體系。理論課程增設素質教育理論、中小學課程標準、教材,有關快樂體育的教學方法等有關課程。這是理論課程設置與中小學體育教學實際的結合點。
3.變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教學模式要與中小學接軌。教學模式的改變,主要以教育教學思想的轉變為基礎。在教學和課程模式上,從以教師為中心向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照顧學生個性差異、性別差異的多元結構模式方向轉變。這就要求體育教育專業教師要以現代的素質教育思想來看待未來體育教學發展的趨勢,并能結合未來中小學體育教學發展趨勢來設計、選擇教學的模式,那么,所培養的畢業生就能夠適應中小學體育教學工作的需要。
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要在減少傳統的技術型教學學時的基礎上,吸納一些中小學體育教學的模式及方法,并傳授給學生。比如,情境教學、快樂體育、主動學習、按興趣和能力分組教學等教學模式及方法,這樣不僅使體育教育專業克服了單一化、程序化的教學,而且彌補了由于單一化、程序化的教學模式而形成的“斷帶”,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在了解和感受到中小學體育教學內涵的同時,尋找到與中小學體育教學的結合點。這樣學生畢業后就能很快適應中小學體育教學工作。
(作者單位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張營鄉金谷小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