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春
摘 要: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達到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生的良好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路;難點;重點
如果教師提問得好,可以促使學生集中思維去探究其中的道理;促使學生層層深入步步為營地攻克一堂課的難點;促使學生集中精力去探索一堂課的重點;促使學生疑之成理,信之有據地明辨是非去解疑除惑;促使學生“吃一塹,長一智?!睘榱诉_到提問的以上目的,而不至于在課堂上“問而不答”或“問而亂答”我們就應該把提問問在要害處,問在點子上,即問起點、問重點、問難點、問疑點、問忽視點。
一、起點,要能讓學生去明確思路
起點,是學生增長新知識的基礎。數學的新舊知識之間常有密切的聯系。在講授新知識之前復習相關的舊知識,(還可以以此作為教學引入)巧妙設問,把學過的舊知識遷移到學習新知識上,可以為學生順利地學習新知識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例如教學“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的學習基礎是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課堂上可以先復習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并向學生提出問題:“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兩因數相乘,所得的積的末位應當寫在哪一位上?為什么?”這樣的提問能促使學生真正弄懂因為“所得的積表示多少個1”應該把末位寫在個位上的道理,從而能很自然地過渡到“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用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被乘數,”所得的積是表示多少個10”應該把末位寫在十位上的道理。又如教學“8加幾的進位加法”為了把9加幾的方法遷移到8加幾中來,為了更加突出“湊十法”這個教學重點,向學生提出問題①看大數——8和幾相加得10?②拆小數——把5分成幾和幾?③怎樣湊十加?引導學生把9加幾遷移到8加幾中來,接著教師邊板書8+5=13邊口算8和2湊成10,10再加3得13,通過以上的設問和引導,學生就能更進一步掌握“湊十法”的三大步驟——看大數,拆小數,湊十加,為學習其他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打下堅固的基礎。
二、難點,要能讓學生去思考
難點,是新知識難學的知識點。它是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抽象復雜知識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充分地估計學生在思維活動中的障礙,確定這一課時的難點,接著要分析難點難在何處,是怎樣形成的,怎樣提問才能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上的障礙,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去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去攻克難點,掌握新知識。例如“教學萬以內數的讀寫”,中間有0數的寫法是這一教學內容的一大難點。有一例題:“寫出五千零一這個數”在寫之前設問:①這個數是幾位數?②這個數的最高位是什么位?③中間要讀出的一個0在寫時要寫幾個0?通過這樣的幾個問題,就把這個難點分散了,成為一個較為容易解答的問題了。
三、問重點,要能讓學生去探究
重點,是學習整個知識結構中起樞紐作用的重要的知識點;是一堂課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怎樣解決這一問題,怎樣提問才會讓學生集中精力去探索,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較為容易地解決問題,就要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例如教學“根據商不變性質進行簡便計算”時,教學的重點是余數到底表示多少。計算7500÷200=?會有相當的學生做成7500÷200=37……1。根據學生做的提問:
①根據商不變性質,把原式簡化成什么式了來計算?(75÷2);②簡化前的式子計數單位是什么?(7500表示的是7500個1,200表示的是200個1);③簡化后的計數單位是什么單位?(75表示的是75個百,2表示的是2個百);④豎式中的余數“1”應該是什么計數單位?(表示的是1個百)學生通過這樣的一問一答的探究,最后形成共識;被除數和除數同時縮小多少倍進行計算時,所得的余數必須擴大相同的倍數,才是這道題的實際余數。
四、問疑點,要能讓學生去探索
疑點,是學生容易混淆和不易分清的知識點。為了能讓學生疑之成理,信之有據地明辨是非,提高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準確性,要及時提問一些有利于學生解疑去惑的問題。例如在教學時間的簡單計算中求經過時間,開始時刻,結束時刻之前,學生接觸到的加減運算中的都是一位一位地加減,哪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哪一位上的數不夠減就向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減。于是,學生幾乎都認為“滿10進1,退1作10”這是定律了。當學到時間的簡單計算中“分相加滿60時向時進1,分不夠減時從時退1作60”會產生疑惑,我們就要根據時、分、秒之間的進率提出問題,讓學生領悟到進率不同。
五、問忽視點,要能讓學生吃一塹長一智
忽視點,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容易被學生忽視的問題。”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嚴密的學科,而學生的正常思維中的一些弱信息部分很容易被一些強信息所干擾或掩蓋。例如在教學比多比少問題時,學生暴露出來的認知失誤和思維偏差就是見多就加,見少就減,他們往往忽視“誰多誰少”“是求多的還是求少的”這個大前提。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就要適時地提出問題;能不能見“多”就用加法算,見“少”就用減法算?圍繞這個問題,結合例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明確誰多誰少,是求多的是求少的,還是求多(少)多少的,就能使學生深刻掌握有關解答比多比少問題的解答思路和解答方法,達到“吃一塹,長一智”的目的,弱信息成分不易被強信息所干擾或掩蓋。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而設計的必不可少的誘導語言,是教師傳授新知識的媒介。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靖縣第二實驗小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