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希武
【摘 要】設施農業專業具備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結合學校實際,對設施農業碩士漁農業設施環境工程研究方向課程體系構建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注重前沿知識貫穿、校企聯合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學生理論知識掌握與職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設施農業碩士 漁農業設施 課程體系 優化
引言
設施農業碩士是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學位。主要為農業技術研究、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具有綜合職業技能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國內每個高校由于它的學科門類設置不同、所處地域環境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不可能都按照相同模式開辦這個專業。所以各個地方高校結合自身特點和所處環境,同時從有利于學生就業和深造兩方面著手,構建適合于自己學校特點的設施農業碩士專業的課程體系 [1-2]。全國設施農業碩士教指委下發的《關于制訂設施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農推指委[2005]5號)明確指出:設施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的課程應當根據培養目標分領域設置,每個領域結合自身特點和課程設置框架確定具體課程,總學分不少于30學分。課程設置包括公共課程、領域主干課程、選修課程。公共課程完全相同,各個領域設立自己的領域主干課和選修課。浙江海洋學院針對浙江省舟山市推進新漁農村建設[3]工作的總體發展要求,立足于海洋漁業的地域特色,著力培養能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卓越人才。
1.現有課程體系介紹
該校的設施農業領域以漁農業生產、經營與管理等部門中與漁農業設施相關的各種崗位聯系的專業學位,以服務漁農村設施的現代化和標準化發展為宗旨,為相關的設計、建造、生產和制造、經營和管理等企事業單位培養與該領域相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主要設置的研究方向包括:(1)漁業裝備與技術;(2)漁農業環境工程;(3)農業建筑工程。其中漁業裝備與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漁業裝備標準化、漁業節能技術、漁業裝備設計開發等。漁農業環境工程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漁農業設施的環境調控技術、漁農業設施的高效節能技術、漁農業設施環境的測試技術等。領域主干課程為設施養殖、設施農業環境工程、漁農業建筑設計與施工、設施農業經營與管理和設施農業科學進展。選修課設置為漁船節能技術、漁船設計與建造、漁農業制冷保鮮技術、土壤分析與處理和科技論文寫作。校外實踐研究環節占6個學分。學位論文可以是研究論文、項目(產品)設計、調研報告等。
2.專業課程設置注重知識的前沿性
目前,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包括公共課程、領域主干課程和選修課程。各高校公共課程完全相同,領域主干課和選修課則根據領域不同單獨設立。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專業課教學,不管是教材的選用還是教師課堂講授的內容都忽略了知識的時效性,無法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性成果。研究生教材與課程內容不配套,任課教師教學內容老化、過時,沒有對書本內容進行補充,研究生授課內容應該隨著各個學科的發展,及時地將新的理論和科研成果穿插到課程內容中去,對該方向的研究成果進行介紹,或者單獨開展前沿專題類講座,突出碩士研究生課程內容的前沿性,而且課程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本學科方向的前沿性問題,也要同時關注其他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以及跨學科綜合領域研究的最新的趨勢和動態。這樣學生學習本課程后,不但對基本理論有了深入了解,對知識的最新發展動態也非常清楚。這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備課的同時還需要關注知識的最新發展動態。對于科研開展比較多的教師,要真正地把科研和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浙江海洋學院作為海洋類院校,教師在漁業、船舶、水運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比較多,屬于該知識方向的領跑者,對漁農業環境設施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動態也非常清楚,盡可能將這些內容穿插到課堂授課內容中,增強授課內容的時效性,讓學生也可以站在知識的研究前沿。
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基礎[4],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實踐動手能力的要求是非常迫切的,因為研究生入學時的動手能力是比較差的。研究生培養一般包括理論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研究兩個階段。在研究生理論課程學習階段中,由于實驗教學條件有限,實際上能夠開出實踐教學的課程很少,個別課程開出的實驗也只能依靠任課教師或研究生導師提供的有限的科研設備,實踐能力培養不系統、不規范的情況普遍存在,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雖然這些能力在研究生論文階段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與研究生的現實需要仍有較大差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加強研究生教學實驗室建設和實驗設備配套。另外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采用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的模式。很多學生畢業后都覺得書本上的知識很難滿足工作的需求,這就說明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和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所以企業對招聘來的應屆畢業生都要進行不同程度的上崗培訓,增加了企業的用人成本和運行成本。從這個角度來講,企業和學校聯合培養學生,是一個雙贏的過程,研究生先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開展實驗,再去企業學習和實踐,能夠更加系統地掌握先進的實驗手段,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動手能力將得到大大加強。相同的,學生在企業不斷進步的同時,也將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最大限度地服務于企業,將所獲得的科研成果應用于企業的生產中。舟山地區與漁農業設施研究方向相關的企業單位很多,學生在這些企業中實習實踐,可以對書本知識理解的更加深刻,也可以將書本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在現場工作經驗豐富的企業員工指導下,研究生可以學到課堂之外的知識,開闊眼界,更加明確相關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更好地為自己定位。
4.結語
浙江海洋學院根據舟山當地的產業特征,堅持“對接產業、依托行業、合作企業”,不斷優化發展研究生教學課程體系,通過專業前沿性知識的加入、與企業直接對接培養學生等途徑,培養出具備較強專業水平的漁農業設施環境工程研究方向研究生。
【參考文獻】
[1]陳磊,郭彩華. 民辦高校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4):74-76.
[2]魏小琳. 從大學生權利看高校的教育管理[J]. 江蘇高教,2006(6):119-121.
[3]施志祥. 舟山市推進新漁農村建設的做法、成效與建議[J]. 新農村建設,2008(3):2-3.
[4]常新華,賈黎明,王蘭珍. 整合資源優化結構系統構建研究生課程體系[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194-1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