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靚
【摘 要】生態式教學是當下教育發展的基本走向,它促成了幼兒自然性、自主性、社會性、藝術性等高級生態智慧的成長。幼兒園創園來一直致力于“優秀傳統文化啟蒙教育”課程研究,民間游戲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塊。本文從生態式民間游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策略、評價體系為研究內容,旨在民間游戲開展中為幼兒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生態式 民間游戲 課程
課程是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的中介和橋梁,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有什么樣的幼兒園。幼兒園的辦園宗旨是“讓孩子享受快樂童年,讓孩子成就美好未來”“建生態精神家園,塑師幼陽光生命”。因此建園8年來,幼兒園一直以建構生態式的系列課程來促成生態式幼兒園文化的形成,已經取得較為顯著的階段成果。
生態式教育理念是由滕守堯先生提出。生態式教學是后現代教育思想的產物,當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當下學前課程的理想追求。生態嫁接到教育,就是模仿自然的生態系統,使各系統、各領域之間建立一種互生、互補、交叉融合、持續發展的生態關系,達到最佳組合,形成一種高級的生態智慧。
一、童謠創編法
許多民間游戲中附帶著童謠,幼兒邊吟唱童謠邊進行民間游戲活動,這樣的方式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與教育性,但童謠的內容隨著時代的變遷,部分童謠已不再適應于幼兒。因此可以根據社會所需及幼兒的特點進行創編。如《翻龍》游戲,幼兒站成一列縱隊,隊首的幼兒說一句童謠,然后從隊伍的第一個跑到最后一個,周而復始,念唱的童謠就會各不相同,富有變化,幼兒常常玩得不亦樂乎,但是原來的游戲,童謠內容過于復雜,有的還有不文明的成分,“老一拿紅旗,老二吃槍斃,老三當老師……”我們引導幼兒用《十二月》《買東西》《四季歌》等替換,還可引導幼兒用昆蟲、動物、職業等創編,這樣大大增加游戲的趣味性,有利于發展幼兒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材料變換法
從教育的角度說,玩具材料對幼兒不僅僅只是玩游戲的媒介,它也是幼兒了解、學習的對象。如“擂銅板”游戲,鑒于當下的幼兒是很難獲取銅板的,教師引導幼兒哪些材料可以替代,幼兒嘗試著用硬幣、游戲幣、瓶蓋等來玩,體驗不同材質、大小、輕重、厚薄對距離遠近產生的影響。還引導幼兒用厚紙板制作替代“銅板”, 上面裝飾數字、花紋、顏色、動物、植物等。如翻象棋游戲,可以讓幼兒識字,了解古代軍事知識。我們引導幼兒還可以在棋子上貼上蔬菜、水果圖案,進行對對碰再到棋面上換成動物的食物鏈,以大吃小的方式進行游戲,經常性改變提供的材料,從而吸引幼兒對“翻象棋”游戲的興趣。
三、規則嫁接法
會玩游戲首先是要懂得按照規則進行,每個游戲都有它的規則。將不同的規則嫁接到其他游戲中,使游戲變得更豐富。如“接龍”“爬烏龜”游戲,規則的實質其實就是數學中的分類排序。我們引導幼兒把這個游戲規則,遷移到“多米諾骨牌”游戲中,自制有規律的多米諾骨牌,完成“接龍”“爬烏龜”游戲后,再推倒,增加了游戲的難度,有利于培養幼兒綜合素質。
四、規則拓展法
就是把游戲的規則進行進一步的豐富,實質更加有利于提升幼兒綜合素質。如小班幼兒玩“剪刀石頭布”,只需“手口一致”地玩。而中班要求“手口腳一致玩”,增加下肢運動,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協調能力。到了大班,則要求在此基礎上,再組合“嘰—嘣—啪”手口游戲,遷移玩“老虎、蟲、雞、棒”游戲,這樣就同時具有培養幼兒逆向思維能力、思維的敏捷性,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等生命智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教司.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S]. 2012.
[2]潘麗君. 幼兒審美素養培養園本課程[M]. 中國大地出版社,2011.
[3]李穎. 兒童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課程機制研究. http://www.docin.com/p-464831306.html.
[4] 錢佩黎. 幼兒園生態式教育園本化課程的實踐與研究. http://www.rasy.com.cn/news.asp?id=398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