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林
【摘要】新課改后的初中思品課更具有實踐性、針對性,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積極營造輕松氛圍,時刻把握情感表達,注意調節平衡心態,通過創設情境、設置沖突,激勵學生主動思維,從而實現情感與道德的升華。
【關鍵詞】情境 思維 情感
思維是借助內部言語在頭腦中進行的一種心理過程,是創新的前提。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手段,促進學生情感的內化,激勵其產生發散性思維,進而形成想象、嘗試創新。而在這期間,激情是思維的動力,環境有益于思維的拓展,是至關重要的條件。因此,只有創設寬松、和諧的環境,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使他們主動思維,大膽創新。
一、運用直觀教學手段,豐富感性材料
蘇聯心理學家魯賓斯坦曾經指出:“任何思維,不論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論的,都是從分析經驗材料開始的。思維從這個出發點出發,而后離開它,擺脫它。”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道德、經驗的形成都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有關感性材料,如實物、圖片、錄像等,把生活中的場景再現出來,喚起學生生動的表象,進行思維。例如在講“珍愛生命”一課時,向同學們展示“地球與月球”對比的圖片、“世界珍惜動植物”的圖片等,讓學生感受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類應珍愛生命”;在講“品味生活”一課時,給同學播放生活畫面,小品片段等,使其感受到生活充滿情趣……這樣一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生活的體驗,感悟到生命的意義。
二、調動學生親身體驗,營造輕松氛圍
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與科學誕生的三個條件是“驚異”、“閑暇”和“自由”。“自由”是什么?是寬松、和諧、開放的環境。這種環境能夠給創新的種子提供精神松弛,思維活潑的土壤。而這種環境的營造,必須調動師生的雙邊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課堂上設立“實話實說”、“焦點訪談”、“模擬小劇”、“開心一笑”等欄目,引導學生參與表演,充當各種角色,讓學生產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禁的感望,會使課堂充滿溫馨、熱情的氣氛,使學生在愉快中達到“激而能應,啟而能發”的目的。
三、發揮激情誘發作用,促進情感內化
情感是感染力的源泉,是發散性思維的不竭動力。教師要時刻把握情感的表達,利用一定的教學技巧,激發學生產生創造的激情。例如:在講“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框時,通過圖片展示“非典”、“海嘯”、“沙塵暴”等場景,使學生認識到了環境帶來的災難,感受到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激情。為保護環境出謀劃策,從身邊坐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進一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調節學生平衡心態,增強成就動機
“勝不驕,敗不餒”。“失敗是成功之母”。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學生面對困難缺乏毅力。為此,教師必須隨時了解學生的心態,加以調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如在講“做情緒的主人”和“學會拒絕”時,學生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意識到了自身不良情緒的表現及危害,認識到游戲機等不良誘惑的影響,感受到了自身行為存在的缺陷。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選好突破口,給其有進步的機會,進而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動作給予鼓勵。即使是一抹盈滿笑意的眼光,一個表示信任的動作,都會使學生得到滿足和鼓勵。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增強自信,找到自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維猶如一把火炬,一堆干柴,而情境就是點燃這把火炬,這堆干柴的星星之火。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這星星之火,用以激勵學生形成發散性思維,逐漸實現情感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