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
摘要:資產證券化起源于美國,在資本市場中發揮了提高流動性、優化企業財務狀況以及化解不良資產的特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目前我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實踐中遇到難點。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商業銀行;難點
一、資產證券化的發展起源及國內外現狀
金融資產證券化起源于美國的住宅抵押貸款證券化。1930年,由于經濟不景氣,美國政府為解決民眾無力購置自由房屋的問題,為增強不動產房款的資金來源,組織聯邦國家房貸協會(FNMA),由其提供長期固定低息貸款,并為低收入民眾購屋貸款保證,使民眾容易向銀行取得購屋資金,以推動當時的金融市場。成立于1938年的FNMA,本身即具聯邦政府公債級的信用,其籌措資金的成本非常低。主要的功能在于以其低成本之資金收購附有聯邦住宅局保險的抵押房貸債券,通過收購將資金轉給做房貸的銀行機構。FNMA的成立直接促成抵押房貸債券次級市場的發展,其最主要成就在于將低廉的資本投注于第一線放款的銀行。
1970年以前美國利率十分穩定,故此種運作方式非常順利。1950年全美房貸抵押債權約為550億美元,1970年則升高至1兆美元以上。到1970年,匯率及利率皆呈劇烈波動,許多金融機構因承做長期房貸抵押貸款,導致經營發生困難。問題的關鍵在于流動性不足、并非信用風險,許多房貸抵押其實是由聯邦住宅局、退伍軍人管理處及農民住宅局保證,信用質量良好,問題在于“如何將這些優良但長期的資產變現”。二次大戰之后的嬰兒潮已到達了購房年齡,當時經濟學家預估將有龐大購房資金需求,華爾街的投資銀行于是發展出資產證券化的方式,為龐大購房者向資本市場籌措資金。
2012年,美國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規模為2.0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4.38%,資產證券化規模占GDP比重連續10年在50%以上。
相比美國,我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開展較晚,目前仍處于嘗試階段。2005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人民銀行會同發改委、財政部、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原建設部、稅務總局、法制辦、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10個部門成立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協調小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正式啟動。2005年至2008年,共11家境內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了17單、共計667.83億元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之后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試點一度停滯。2011年,國務院批復繼續同意試點。截至2014年3月底,共13家金融機構發行了17單、共計767億元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與國際資產證券化市場及我國信貸規模相比,國內資產證券化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且規模較小。
二、資產證券化簡介
資產證券化(ABS,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發起人把其持有的能夠產生可預期現金流、流動性較差的資產進行風險和現金流的結構性重組,將資產組合出售給特殊載體(SPV),再由特殊載體依托該資產(或資產組合)的未來現金流在金融市場上發行可以流通的有價證券的結構性融資活動。
具體操作模式:發起人即原始權益人將流動性較差但具有穩定現金流的同質資產匯集成一個資產池(asset pool),通過“真實出售”方式過戶給特設信托機構(SPV),SPV利用信用增級技術提高資產的信用評級,然后通過承銷商向投資者發行資產擔保證券。投資者向SPV支付購買證券價款。SPV用發行現金收入向原始權益人支付購買現金流權益的價款。證券到期,SPV對投資者支付本息,向聘用機構支付服務費,然后把資產池的剩余價值歸還給原始權益人。
三、發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意義。
1.緩解流動性壓力
在我國,企業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還是依靠向商業銀行貸款,而居民的儲蓄存款卻呈現增勢減緩的勢頭,即所謂“借短貸長”
現象,導致流動性風險加大。資產證券化在不增加負債的前提下,使商業銀行緩解了流動性壓力,提高了資本利用效率。
2.優化財務狀況
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規定,銀行為達到資本充足率要求不得不保有與其所持資產相對應的資本。開展資產證券化交易,可以提前收回現金,從而相應縮減負債,同時由于將基礎資產移到表外,銀行可以釋放相應的資本,此即資產證券化的雙重釋放功能。由于采
用了表外融資,將被證券化資產轉移到資產負債表外,從而改善了資產負債表結構。
3.化解不良資產
我國銀行系統的巨額不良資產一直是金融界的主要課題,巨大的金融隱患對商業銀行提出了緊迫要求。資產證券化則可將不良資產成批量轉換為可轉讓的資本市場產品,重新盤活部分資產的流動性,將銀行資產潛在的風險轉移、分散,開辟了商業銀行批量化、處置不良資產的新渠道。
四、國內發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專業規范的評級機構
資產評估、信用評級、會計處理等要素是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規范的資產證券化過程中,資信評估起到了增加投資者信心,為市場提供信息,提高交易透明度的作用。然而,我國目前缺乏被市場投資者所接受和認可的在國內、國際金融市場有影響力的資信評級機構,沒有建立起能體現政府全面信用支持的有效的信用增級機制。現有的資信評估機構缺乏統一的組織形式和運作規范,獨立性不強,出具的評估結果難以得到廣大投資者的認同,與資產證券化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同時,不規范、不統一的評估方式,進一步加大了證券的發行成本,影響了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運行。
2.法律、法規不健全
資產證券化中交易結構的嚴謹性、有效性由相應的法律予以保障,而且資產證券化中的市場主體較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的確定也需要以法律為標準。不良資產證券化作為創新金融工具,涉及到很多新的法律問題,需要依靠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來規范其運作,明確各參與主體的地位、權利和義務關系。目前資產證券化缺乏相關的法律依據。
3.缺乏合適的證券化載體(SPV)
證券化載體(SPV)是資產證券化發起人與投資者之間的重要中介機構,SPV設立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發起人的破產風險對資產證券化的影響,即如果發起人破產,證券化資產不被列為清算財產,以保障投資者的利益。然而國內目前尚沒有一家具有SPV功能的機構,對SPV的設立也沒有提出統一的可行性方案,在現行的法律框架下設立SPV也還存在一些障礙。雖然1999年新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與美國的SPV有些相似,但它們不是以資產證券化為唯一目的,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SPV。所以我國還需盡快組建SPV。
4.對資產證券化缺乏統一的監管和協調體系
我國的資本市場歷來受到國家的嚴格監管,資產證券化作為資本市場的新型融資工具和手段,潛伏著很大的道德風險,面臨著對其如何進行監管的問題。另外,資產證券化涉及到擔保、非銀行金融業務、法律、會計、稅收等多方面因素,單個的業務分工管理難以適應,因此必須建立統一的監管和協調機構。但我國目前并沒有對資產證券化進行監管和協調的專門機構,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
五、國內商業銀行在信貸資產證券化當前實踐中遇到的難點。
1.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目前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募,流動性有待提升。目前,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投資者仍然主要為大型商業銀行,由于商業銀行之間相互認購其他銀行發行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使得基礎資產的風險并沒有完全脫離銀行體系。
2.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基礎資產目前更多為銀行的優質資產。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基礎資產的選擇由較高的標準,比如中高評級,信用方式等,并非所有資產都能順利介入證券化領域,多為高穩定性、低風險性、高規范性的優質資產,商業銀行不可避免的會讓渡一部分收益給投資人,商業銀行自身的信貸資產質量也會下降。
3.銀行在現階段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收益較低。就銀行而言證券化業務是否可行的關鍵在于收益是否可以覆蓋成本,從靜態來看證券化的收益是債權利率與貸款利率的利差,從動態來看還包括時間價值。開展證券化業務需支付承銷費、律師費、評估費、審計費、稅費等。可以想象本就狹小的利潤空間需要支付名目眾多的難以預估的費用,收益能否覆蓋成本是證券化是否可行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鄭涵尹 肖嫻編著 關于穩步推進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的思考——基于建行MBS案例和美國次貸危機[J].黑龍江對外經貿.
[2]許樹柏編著 層次分析原理 天津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蔣濤,中國農業銀行天津分行金融市場與投資銀行部,天津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