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雄
【摘要】安排初中科學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后對自己的知識理解程度進行檢驗,教師通過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及正確率來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完善教學工作。本文就如何合理安排初中科學作業進行探索與反思。
【關鍵詞】初中科學作業 合理安排 探索與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完成教學工作。而安排作業則是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應用,通過完成作業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教師也可以通過作業來得到對自己教學效果的反饋。因此,安排作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安排作業要以新課程的理念為基礎,注重學生的發展,符合科學的學科特點。
一、在安排作業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作業量多。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實行“題海戰術”,作業量繁重就會讓學生的成績提高,把作業量和學生的成績掛鉤,但是卻忽略了限度,作業量是和成績相關,但是也有個臨界值,一旦超過這個臨界值,那么隨著作業量的增多,學生的成績就會直線下降,因為在繁重的作業壓力之下,學生失去了學習科學的興趣,降低學習效率。
2.作業結構。教材課后安排的作業有很多,包括計算題、填空題、問答題、實踐題等,但是教師在安排作業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問答題和實踐題,只是針對考試的題型來布置作業,不過課后習題是眾多專家們根據課本的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能力而設計的,可是有的教師對于問答題和實踐題只是幾句話帶過或者和直接忽略,這就導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等不能有效地得到發展。
3.作業難度。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不同,因此對題目的解答時間和正確率也不同,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大都是“一視同仁”,所有的學生不論基礎如何都做同樣的題目,這就會導致有的學生覺得題目太簡單,不認真應對;有的學生認為題目太難,不會做。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布置作業的目的,沒有普遍性和針對性。
二、思考與對策
1.合理控制作業的數量,注重質量。教師需要端正思想,拋棄傳統的“題海戰術”,也就是拋開繁重的作業量,讓每一道題目都能是自己親自做過的,精心挑選的,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作業。例如華東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運動過程的分析中的第一節牛頓第一定律,這是初中科學的重難點內容,主要就是講述慣性,也就是一個物體如果沒有一個受到力的作用,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的狀態,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對于這節課程的重難點作業設計不能讓學生把所有配套的教輔資料都完成,而是要讓學生完成教師精心挑選的作業。作業的范圍主要有對于牛頓運動定律的解讀,用小車、木塊等物體運動的實例說明慣性,也就是有針對性地安排作業,每種類型的作業只需要3-5道。作業是對不同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對一個問題的不斷重復。
2.合理安排作業結構。教師首先要端正對科學作業布置的看法,布置作業不是例行公事,而是要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和提高的作用,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熱情和綜合素質全面提高。初中科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此布置的作業結構應該多種多樣。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噪音污染及其防治”的時候,小組討論關于噪音的污染,然后每個成員舉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樣既能讓學生學習到教材上的知識,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學習“摩擦力”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做實驗,看自行車在光滑的道路上和粗糙的道路上推動所需要的力氣大小,來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影響摩擦力的因素;在學完“光的折射”之前,可以讓學生回家觀察筷子在水里的“彎曲”情況,讓學生感受到折射的奇妙等。這種討論和實踐類型的作業能夠讓學生自己操作,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讓作業變成一種樂趣。
3.合理設置作業難度。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沒有注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學生情況不同而設置不同難度的作業的必要性,認為作業就是讓學生去做的習題,不會可以再學,只是片面的認識安排作業的重要性。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應該承認并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從一定程度上避免差異過大,而不是消除這種差異,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能夠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分為基礎題、拓展題和挑戰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作業并在做作業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在學習“浮力”的時候,教師安排作業可以從課后習題和教輔資料中找出不同難度的習題,基礎題就是關于浮力最基本的知識和簡單應用,例如船在水上行進的原理;拓展題為簡單的計算,例如給出物體的質量和溢出水的質量來計算物體所受的浮力;挑戰題為大型的計算題,例如給出鹽水的密度,保持靜止時物體的的排水體積,求物體的質量,以及上升或下沉的方案。
綜上所述,想要合理地安排作業,首先需要教師改變思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作業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讓作業成為學生前進路上的墊腳石,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