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萍
【摘要】地理活動課能夠采用全新的課程理念和實施方式,構建更加開放的地理學習環境。本文闡述了中學地理活動課的性質,分析了地理活動課的類型和形式,指出了在中學地理活動課教學中進行憂患意識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將憂患意識教育與中學地理活動課有機結合起來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教育 地理活動課
在我國古代的教育中,孔子的“聽言觀行”,茍子的“行高于知”,已經意識到知識的形成必須經過實踐,即主體自覺參與,全心投入的活動來實現的重要性。當今,中學地理教學最重要的是如何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培養學生能力。地理活動課的設置正是適應這一要求而產生的,在中學地理教材的每單元中均有活動、探究設計,都是與本單元主題有密切聯系的內容,是課文學習的自然延伸和拓展,真正構建了地理“活”、“動”的機制。它涉及我們生活、生產和社會中的現實問題,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這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中學地理活動課的類型和形式
地理活動課內容廣泛、類型多樣,按活動形式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考察型的活動課。比如月相變化,日食、月食現象的觀測;黃土高原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河流上修建的水庫及其綜合利用效益,修建水庫必須綜合考慮各方面情況,防止發生地震等危險。
2.調查型的活動課。例如指導學生調查本地人口流動或環境污染情況,調查本地區某一村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變化,農民增產增收,居住條件的變化等。然后指導學生對調查資料進行分類、分析、歸納,完成調查報告。
3.探索型活動課。在中學地理教材中,探索型活動課的題材十分廣泛,可以說每一節課都有探索和探討的話題。如地球運動現象的紀實,月相變化的原因,潮汐現象的成因,我國東北林區的森林保護等問題。
4.小型演講會、辯論會。例如有無地外文明?大氣溫室氣體會使全球氣候變暖嗎?我國城市的發展戰略正確嗎?在課前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準備好演講稿和辯論素材,使活動課能夠順利進行。
二、寓憂患意識教育于中學地理活動課教學中的重要性
21世紀的社會將是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社會,與此同時,也將伴隨著人口激增、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中外的許多有識之士已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教學對憂患意識教育的重大現實意義,具有其它學科所無法替代的重要功能。寓憂患意識教育于中學地理活動課中,學生可以通過地理活動課獲得親身參與、直接體會的機會和借助工具進行探索研究的經歷。同時進一步學會分享和合作,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于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學習,激發創新的沖動和欲望,培養中學生的憂患意識。
三、將憂患意識教育與中學地理活動課有機結合
寓憂患意識教育于中學地理活動課中,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其具體方法是:
1.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環境保護的活動課中重視憂患意識教育。在中學地理新教材的每個單元中都涉及環境教育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依據教材內容、特點,將所有教材中涉及專題環境教學內容的設為典型環保教育課。在具體的地理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從環保教育的世界趨向性和形勢緊迫性上去揭示其產生的社會根源,并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
2.重視教師的主導性,在地理活動課中聯系日常生活進行憂患意識教育。在中學地理日常教學中,重視教師的主導性作用,有效利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用于地理活動課教學中。地理教學的內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高度概括。“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說明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地理,地理教學也不應脫離生活。將地理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生活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地理知識的意義與價值,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3.采用各種形式,在寬松的地理活動課學習環境中進行憂患意識教育。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中學地理活動課的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生理、知識經驗和認知能力為出發點,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樹立憂患意識的重要性。這樣一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憂患意識,鍛煉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意識。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活動熱情,而且使學生很快在游戲中培養形式的憂患意識,并且牢記心中。輕易不會忘掉。
4.巧設活動情境,喚起學生的憂患意識。比如新教材中東問題的活動課,可根據該地區的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啟發思維、引起興趣的問題,指出這個地區戰爭不斷、除石油之外,還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海灣戰爭的背景是什么?再如有關日本問題的活動課:日本發展為當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過程中是如何揚長避短利用本國的地理條件?與日本相比美國的發展,恰又得益于優越的地理條件,而這些條件又是什么呢?從發展中國家較成功范例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和借鑒等。這些問題情境的設置,讓學生在認知興趣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學習,教師的指導,最后找到問題答案,喚起他們的憂患意識,使他們的求知欲不斷得到滿足,繼而又產生新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