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山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喜歡上體育課的人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明顯減少。不少學生在課堂上無精打采,課外活動中卻生龍活虎。難道體育課真的沒有吸引力了嗎?反思其原因,我認為傳統的體育教育教學方法、模式制約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才造成了學生對體育課的厭倦情緒,我們為何不嘗試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中自由揮灑自己的個性呢?
一、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發展學生個性
體育興趣是人們力求積極和優先從事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相互聯系的意向活動,是個性的最直接的體現。而興趣的激發是保持學生行為的內部動力,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每個學生都有獨立的個性,其表現方式也呈現多樣化。特別是在體育課中,學生在實踐中容易把生活體驗帶到學習中來,而個性因素往往制約了表現方式。如好動的孩子對任何體育活動都非常感興趣,但其組織紀律性的意識不強;內向的孩子參與集體活動的意識較弱。綜合上述因素,我建議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與學生建立一種合作與互動的關系,真誠、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盡量滿足絕大多數學生的需求和愛好。學生的情感得到滿足,身心健康得到發展,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鍛煉能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使體育課堂成為學生興趣充分展示的舞臺。
二、轉變觀念,展示學生個性
我們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提倡個性發展,更要理解個性發展,個性發展并非教師依照每個學生的意愿進行針對其個人的教學,學生喜歡什么學什么,而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尊重其主體感受,發揮其主體作用。特別是我們廣大農村學校,場地器材比較落后,許多方面還不能滿足學生活動的需求,而且許多體育教師要兼職好幾門課程,造成了教師對體育課敷衍了事,講得多,動得少,不注重學生的感受,更談不上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的現象。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的許多認識已不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課堂上必須把學生擺在主體位置上,針對差異啟發引導,獨立探討,獲取知識,從中真正體驗到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把體育學習看成一種既緊張又愉快的活動,從而自覺積極地投入學習。
三、在體育競賽中,發展學生個性
初中二年級被認為是“頑皮”的階段。主要表現在學生易沖動,思想散漫不專心,易產生逆反心理,學生爭強好勝,課堂多講話,好表現自己,模仿性強。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籃球、羽毛球,足球、踢毽子等活動,因為每個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認識和愛好不同,可以在一個較為廣闊的運動領域中,盡情游戲、活動、競賽,其中競賽是充分顯示和發展個性的最好途徑。在體育競賽中,如何對待成功與失敗;如何對待個人與集體;如何對待規則和裁判;如何對待自己與對方;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等等,都會在競賽中表現得非常具體和真實,其應答度的效應又表現得非常的鮮明和及時,這種知、情、意、行的高度統一和及時反饋正是體育競賽發展學生個性的優勢所在。
四、在培養自鍛能力中,發展學生個性
學生在學校里不僅要學好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已成為當今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自鍛能力也是自學能力之一,“所謂自鍛能力,就是指學生能夠用所學的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進行獨立鍛煉的能力。鍛煉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活動和培養而形成的,因此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鍛能力極為重要。”
總之,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工作中必須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重視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教師注意組織教法的改進,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充分利用群體的力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那么,在發展學生個性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分析,注意加強學生思想中積極的、向上的、健康的、創造性等方面的個性的發展,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思想中消極的、落后的、自私的、不健康的個性加以改正和克服。使學生真正成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