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巧良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學校的重要使命。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潛在的創新價值和學生潛在的創新因素,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以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開發他們的創新能力。
一、創造氛圍 拓展思維
1.教師要創造和諧民主的心理氛圍,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使個體潛能得以充分發揮。要重視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親自實踐。尤其要培養學生學會終身學習能力,讓他們具有選擇、處理、整理、應用各種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創新。
2.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創造型思維訓練學生的感覺敏銳性。在手工藝術創作中,教師應當盡量給學生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回憶和自由聯想等。并使學生對他人的感覺、情緒、視聽印象以及對社會和個人等各種問題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和理性批判能力。
二、質疑問題,平中出奇
古人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更重要。”疑是活躍學生思維的動力,思維活躍的動力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新的需要;疑是刺激學生主動探求、振奮創新的興奮點。只要學生帶著“懷疑一切”的眼光,就能夠從平凡中見新奇,于無聲處聽驚雷。
在美術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用眼睛去看、去感覺。在一件藝術作品面前,從欣賞的角度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不上誰更權威。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去觀察作品,強調視覺的作用。分析作品時,多從構成、造型、色彩、肌理等視覺語言上去剖析,要敢于對批評家的解釋提出質疑或補充,并在質疑的基礎上,推翻舊理論,創立新的學說或做出新的發明,從而形成作品在自己頭腦中的獨特印象。另外,在繪畫等其它美術門類的教學中也有相當的運用。例如,大師們在許多題材上都已作了經典的描繪和表現,但我們仍然可以用同一題材從不同的角度去表現,并表現出新意,這是不足為怪的。總之,只要我們能堅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那么我們筆下產生的一定是充滿生機的獨特的作品。
三、精心選編教學內容,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豐富載體
在美術教學中,教學的內容的選擇十分重要。我通過教材內容這個載體積極開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讓他們的創造力能充分地展示,并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選材。如高一學生減少了專業技術性要求較高的內容,增加了審美知識性內容,降低了美術作業的要求,更符合美術教育的教育觀;高二增加了設計性、制作性較強的內容,更適合高中生的知識結構、年齡特點,也更加符合學生的興趣、能力等美術心理特點;高三增加了現代美術學的內容;加強了時代感、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各種設計、現代建筑、環境藝術等,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形成創新能力
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是求知的先導,更是思維發展的觸發器。當學生對周圍美麗的、引人注意的事物發生興趣時,他的注意力特別集中,求知欲特別旺盛,接受知識的態度特別積極,知識在頭腦中也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記。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激發培養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長期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中。給他們更多運用美術的機會,讓他們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使學生認識自我,取得不同的成就感,增加自信心,使學生對美術樂學、會學、善學,在美術學習中尋找樂趣。美術作品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源于興趣,若沒了興趣,很難想象如何畫得出優秀的美術作品,更難形成創新能力。作為美術教師,一方面要傳授知識,使學生掌握技能;另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競爭意識,使學生懂得要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探索、思維、想象和創新,激發他們在競爭中主動獲得新知,形成創新能力。
五、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建立正確的評價體系
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美術教學評價既要通過美術作業評價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更需要通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予以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學生階段是思維和認識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們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熱情大膽,敢作敢為。在他們身上,創新意識往往處于潛在狀態,萌芽狀態,需要不斷挖掘,促進生長,促進發展。少數學生的創新精神比較明顯,比較突出,就需要教師及時地大力扶植,促其開花,促其結果。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立足于自身實際,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以獨特的方式大膽地表現出來,同時能對他人的作品發表自已與眾不同的見解。這就需要營造出輕松愉快、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平等溫和的語言,誠懇熱情的指導,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宣泄釋放自己的真實情感。
總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有許多,方法亦可多種多樣,關鍵是教師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契機,大膽嘗試,不斷地總結,才能使美術教育不斷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