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崗
【摘要】民族民間音樂在中華民族的藝術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原貌已經瀕臨消失,有的甚至遭到全面破壞。保護和傳承中國各個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文章從這個課題入手,結合近幾年層出不窮的研究成果,按照各自不同的觀點進行歸類、評述、分析和總結,以期為今后研究本課題的研究者提供一個借鑒。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保護;傳承
民族民間音樂是一切音樂藝術的基礎,是最典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承載著濃郁的民族氣息,放射著燦爛的光芒,是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寫照,各種類型的民間音樂所表現的內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不僅是一種音樂現象,也反映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俗、語言、美學觀點等狀況。可以說,在音樂“小文化”中體現出的是中華民族的“大文化”,其價值是十分可貴的。隨著人類進程的逐步加快,民間音樂也在逐步地產生著歷史的嬗變,有的甚至已經原貌消失。筆者結合一些學者近幾年的研究成果對如何保護與傳承民族傳統藝術進行闡述。
一.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需要從傳承人入手
民族民間音樂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它的特點就是活態性和無形性,是以人為本的動態的傳統藝術財富,是一種口耳相傳的藝術。所以傳承人不僅是民間音樂的載體,也是它的支撐點,要保護民間音樂首先應該從傳承人人手。
海鈴在《保護傳承人至為關鍵》一文中重點闡釋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他們掌握并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精湛技藝,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寶庫,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代表性人物。作者論述了廣東、江蘇、貴州、湖南、成都、山東、云南等地推出的保護傳承人的措施,發放補助現在已經成為保護傳承人的基本方式。這種方式現在已經引起擔憂,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建議我國政府以群體資助的方式去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才能更大限度地保證文化傳承的合理性和延續性。
鄭一民在《保護傳承人是“非遺”工作的重中之重卜文中談到,傳承人是一切文化進行活態傳承的基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目前很多民間藝術的傳承人都年歲已高,隨時都有人亡歌息的危險,這說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無人或瀕危的現實,政府要給予民間藝人極大的幫助和鼓勵,使其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是文化傳承的重中之重。
貴州民族學院音樂教授陶健在《對苗族飛歌、侗族大歌保護與開發的幾點思考》中提出保護傳承人,立法先行、政府有為。民族民間音樂口耳相傳,傳承人在其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傳承人一旦去世,民族文化損失無可挽回。作者提出應該從政治上、經濟上保護傳承人,讓其社會有地位,收入有保障,生活能安心、傳承能繼承。并且在培養傳承人方式上可以多樣化,如親子傳承、師傅傳承、學校傳承。
安學斌教授在《民族文化傳承人的歷史價值與當代生境》一文中著重闡述作為文化重要主體的傳承人的歷史作用與當代生境,指出民族文化傳承人是民間文化代代薪火相傳的關鍵。作者提出了以下五種解決傳承人的困境的措施:(1)保護好民族文化生態,為文化傳承人進行民族文化傳承培育好根基。(2)建立各級文化傳承人命名與管理制度。(3)建立文化傳承人補貼制度,讓文化傳承人生活無憂地進行文化傳承。(4)在保證文化傳承人生計的基礎上進行有償傳承。(5)做好年輕一代傳承人的培養。
二.加強對民族民間音樂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保護
民族民間音樂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有著最密切的聯系,是民眾在長期的生活和藝術實踐中長期積累培育出來的,直接反映著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斗爭,表現著他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民族民間音樂的存在、發展與自然環境、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社會制度、道德倫理是分不開的,這些因素影響制約著民間音樂的創造,同時也是民間音樂體現的重要內容。要想留住傳統的民族音樂,就要守護民間文化的生態,培養健全的文化土壤,正確對待民間文化的傳統,才能使民族民間音樂得以健康地傳承,并獲得文化藝術的新生。
大部分少數民族音樂,已不是純粹的藝術或娛樂,在形式和內容上則依附于各類文化事象,成為一種與生產、生活、民俗及宗教信仰融為一體的生命活動。建立民族音樂博物館和民俗文化村,開展民俗活動,讓民間音樂有典型的生存環境,積極舉辦各種傳統音樂的節日活動,提供展現民族風采的舞臺空間,讓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發展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楊福泉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新論》,首先強調對“文化生境”的保護,對孕育該文化的土壤和環境的保護。其次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再教育,使人們意識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不可再生性,提高人們的文化自覺認識。
申茂平在《侗族大歌賴以產生的生態環境及其嬗變與保護》中運用生態學理念對侗族大歌賴以產生的環境、嬗變與保護進行了實證的分析與研究。作者認為,侗族大歌的產生和傳承與其自然的和人文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生態環境的變化諸如語言的改變、傳承的斷裂和傳承載體的變化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引發大歌的歷史嬗變和瀕臨失傳的危險。文章介紹了侗族大歌的歷史、藝術價值、民俗特點以及現在所面臨的狀況,認為要保護侗族大歌應該先保護它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洛陽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楊冬梅在《論西部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中闡述如果舊的文化形態不能及時予以記錄保存,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將會銷聲匿跡,無跡可尋。作者提出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博物館進行保護,這種形式已經被許多地方政府采用并且實施,云南民族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并且他們將文化遺產進行分類保護,活態保護的方法都是值得借鑒的。
周正軍在《西部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思考》一文中提出加強對少數民族音樂的收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建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生態博物館,大力扶持各種民族傳統音樂節日及民間民俗活動,保證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生態環境。
龍飛嶼在《湘西南苗族“歌鏊”的保護與傳承》一文中明確地提出保護苗族的文化生態環境,建立苗族歌生態保護點,對自然村里的歌師進行重點保護;大力扶持大堡子巖灣民族歌場,確立鍬里一年一度的四月八姑娘節和七月十五蘆笙節;作者還提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以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來吸引游客,使游客親身體驗到苗族傳統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接觸到苗族的音樂文化,起到對外傳播的作用,從而使苗族音樂也得到了保護與傳承。
三.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要走創新之路
在電視、電影、網絡沒有出現之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閉塞,文化消費的方式也相對比較單一,傳統民間音樂一直以口耳相傳,集體創作的方式流傳在民間。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的轉變,人們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傳統民間音樂的載體也呈現出多樣化快速發展的特點,文化消費向多元化和娛樂化的方向轉變,在這種大環境下,民間傳統音樂的保護和傳承更是要不斷創新才能適應當代人們的審美習慣。保護真正講究方式方法。在創新的基礎上進行保護和傳承是新的發展方向。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史維生在《原生態民歌在當代文化背景下的保護與傳承》一文中著重闡述原生態民歌的保護并非是簡單地保護它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更重要的是保護原生態音樂的“根”與“魂”。在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應該在兼收并蓄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創造性地吸取一些符合新時代特點的音樂元素,在此基礎上,找到新的創新點,太過保守不利于原生態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王曉寧的《廣西少數民族音樂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提出保護廣西少數民族音樂與旅游資源開發并舉前進,在保護中使民族音樂得以發展,在旅游開發中又得到有效地保護。依托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打造文化產業及旅游產業的特色品牌。作者還論述了在保護廣西少數民族音樂與旅游資源開發的共組中,運用網絡工具,有效地推動民族音樂的保護,還能使農業社會得以直接進入資訊網絡社會。不必經歷社會的演變,也能避開工業化所帶來的影響和社會問題。
王俊在《關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建設的思考》一文中提出民族傳統音樂在傳承發展、創新的過程中要注重于本土化與現代音樂形式結合。在已有的廣為傳頌、流傳至今的經典曲目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的音樂發展手法進行創新,使其更加符合當代人們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這種對民族傳統音樂進行保護的方式值得借鑒。
四.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要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近年來,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的方式從集體無意識的傳播逐漸轉向學校式的有意識的傳播,與學校教育方式結合傳播呈現出一種新的趨勢,學校作為重要的傳播基地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溫州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王文韜在《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對策》中從學校教育角度,提出了一些持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建議。文中仔細地分析了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遭遇現代化、信息化之后,仍然可以持續發展,傳統與現代并非水火不容,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應該樹立多元音樂文化并存發展的理念。作者認為學校教育作為一種系統的文化知識的傳承具有其他形式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學校作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實施。(1)政府支持;(2)藝術院校帶頭;(3)師資培訓;(4)教材編撰;(5)課程設置。并且在課程設置中提出要采取“課堂一田野”的教學模式,有計劃地安排學生進入活的民族文化當中,去探索少數民族音樂的奧秘,尋找民族傳統音樂的自身特質。
劉建美的《淺談土家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中也提出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列入學校音樂教育的工作持續進行下去。分析了民族民間音樂的兩種傳播方式:無意識和有意識,認為以學校為陣地,編寫具有本地民間民族特色的音樂教材,向青少年一代傳承民族民間音樂知識,激發他們的熱愛民族之情。
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研究員白庚勝在《民間文化傳承論》一文中談到民間文化的教育傳承,他把它分為家庭教育傳承、社區教育傳承、學校教育傳承、場館教育傳承,認為學校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場所。指出我們的教育、教材在傳承傳統文化、民間文化方面是存在嚴重問題的,很需要從幼兒園、中小學到大學不斷地深化傳統文化、民間文化教育,讓孩子們認識民間、接近民間、關愛民間。
周正軍在《西部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思考》中認為在民族音樂的諸多傳承因素中,教育是民族傳統音樂傳承途徑中最重要的傳承手段。提出加強民族音樂的教育應該把握以下環節:首先使民族音樂進課堂逐漸規范化和制度化。其次將本民族音樂以文字、樂譜、音視頻的形式編寫進教材當中。最后將掌握本民族民族民間音樂精髓的傳承人聘用到學校進行常態形式的教學。
馮光鈺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中提出使民族音樂文化在現代學校音樂教育中得以繼續傳承的四項對策:(1)加強培養學校民族音樂師資的“母機”——師范院校的責任;(2)加強學校民族音樂教材建設;(3)組織好課外民族音樂活動;(4)擺正中西音樂教育的位置。
五.結語
民族民間音樂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是保護與傳承,創新與發展的基本法則。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要注重對傳承人的保護,其次在保護過程中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加強對其產生、傳播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保護。改變傳播方式,使民族民間音樂口頭傳唱的無意識傳播方式為學校教育進行有意識傳承,只有這樣,它才會得到更廣泛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