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楓橋夜泊》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繼所作。作曲家黎英海運用獨到的創作手法,為這首經典之作譜曲,使之成為相當成功的聲樂作品并且廣為流傳。文章試從詞曲的意境、神韻、演唱技巧等方面談談看法,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楓橋夜泊》;古詩詞藝術歌曲;意境;神韻;演唱技巧
一,詩詞的意境
這首詩作者傳神地描繪了一個做客游船的夜泊者所看到的江南深秋夜景,思與想并存,情與景交融,使讀者從有限的意境畫面中獲得了無限的畫面美感。
(一)“月落烏啼霜滿天”
這是詩人漂泊在江面上的的所見,指明了詩人是在一個深秋的夜晚,江南秋夜的寂靜之中,飛過的烏鴉啼叫著,使周圍的氣氛顯得十分孤寂。
(二)“江楓漁火對愁眠”
點出詩人夜宿于客舟,切題之句。月落、烏啼、秋霜滿天,這是作者看到遠處景物的有感而發,而江楓和漁火,則是他對近處景物的描寫。
(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是作者在客艙中的所聞所想。遠處寺院的鐘聲回蕩在深夜幽靜的江面上,進一步襯托自己的孤寂之情。烏啼與鐘聲的呼應,使詩kJE想到人生旅途中的種種不順境遇,勾起了無限的哀愁。
全詩一個“愁”字統起,要真正理解此詩的意境,需要深深地體會詩人的孤獨,細細品味,反復詠誦。
二、歌曲的神韻
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憑借自己對《楓橋夜泊》這首古詩詞的深刻理解,運用民族化的和聲技法,從美學意蘊的角度對其加以生動、細膩的詮釋,譜寫出了這首能充分體現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律美和高雅氣質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下面就歌曲的人聲旋律方面與鋼琴伴奏方面進行分析:
(一)人聲旋律方面
讓旋律的起伏和律動感適合詩歌韻律的抑揚頓挫,這是黎英海詩歌與音樂結合的前提。“吟誦式的旋律”是該歌曲的一大特色。旋律運用了傳統的五聲調式,并創造性地結合現代的音樂語言。采用離調,頻繁地轉換調性,使音樂的色彩異常豐富,這在中國傳統聲樂作品中是罕見的。正是由于頻繁地轉換和不穩定的離調,巧妙地吻合了詩人所描繪的夜泊楓橋的景象,使詩中的意境與歌曲的旋律線條完美結合在一起。旋律最大的特點是:每一句的開始音是前一句的結束音,這種作曲手法被稱為“魚咬尾”。整首歌曲旋律,每一句的走向都向下,體現了古詩詞所要表達的那種憂愁。
(二)鋼琴伴奏方面
《楓橋夜泊》的鋼琴伴奏部分是點睛之筆。低音區的五度音程伴奏貫穿全曲,模擬了寒山寺朦朧的鐘聲,渲染了深沉古典的韻味;中音區的裝飾音,其效果類似江水流動,這里充分發揮了鋼琴的演奏效果,表現了江水的各種形態;高音區,在4/4拍的弱拍上,完美地用急促的32分音符或16分音符代替,形成了模擬琵琶、揚琴、古箏等樂器的節奏特點,使作品“中國風”特點突出。強烈的民族色彩與模擬彈撥樂器的刮奏,二者一同為吟誦般的旋律線條補充烘托著。整體感十分強烈,使聽者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深秋的孤寂。伴奏織體和人聲旋律的有機結合,體現出中國旋律與西方和聲藝術的完美交融。
三、作品(《楓橋夜泊》演唱的藝術處理
為了更好地演繹《楓橋夜泊》這首古詩詞藝術作品,演唱者在聲音的運用、呼吸氣口以及情感把握等方面都要處理得恰到好處。演唱是藝術作品的二度創造,歌者的藝術處理關系著作品本身與聽眾的真實交流。
(一)咬字行腔
咬字行腔在古詩詞藝術歌曲中是體現作品具有“中國風”的關鍵。在演唱這首作品時,要盡可能地做到字頭咬得快而清晰,字腹吐得圓而長,字尾收得輕且快。例如“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客k-e”,先是k,咽壁收到氣流的沖擊而發聲,然后過渡并收在e母音上。行腔要建立在咬字的基礎上,此曲最具有特色的是“搖音”。所有的長音均可采用搖音的技巧,形成酷似古琴的揉弦效果。漸行漸遠的音律,悠遠深邃。在咬字歸韻上,要大聲朗讀,勤加練習,做到讀準、唱準。
(二)氣息的運用
氣為聲之本,怎樣運用氣息是直接決定聲音形態的關鍵。全曲在力度控制上要求嚴格,大多是“p”和“mp”,只在結尾出現了“f”。準確的強弱對比才能較好地詮釋古詩詞作品的意境。
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一出聲就要準備好有所控制地開始樂曲,氣息平穩,音量中等即可。其中“滿”和“愁”字,要先強后弱的處理,體現一種動態的美感;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是首句的低四度模進,音量與強弱處理基本相同;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是全曲的轉折,強弱關系強烈復。“姑蘇”在高音升F,要求弱處理,這是有一定難度的聲樂技巧,對氣息的控制要求甚高,而后漸強結束“蘇”尾音部分。緊接著運用下行搖音為最后的高潮準備,這時不可換氣,下行音要結實,氣息要沉穩;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全曲的高潮部分,高音時值很長。氣息準備好,音量不要過強,為下面“到”字開始漸弱之前的“f”留有余地,做到張弛有度。“客”字要有內涵,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尾聲“到客船”,氣息控制音量由大到小最后漸漸消失,要給人安寧寂靜之感。
(三)音色的塑造
音色控制是比發聲技巧更復雜的聲樂技巧,它需要對作品內容有一點的知識儲備,所以音色的控制是最難以掌握的。這首作品著力表達的是一種情緒、一種氛圍,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姑蘇城外、寒山寺旁的愁苦和悲涼的意境畫。在演唱時為了渲染這樣的情緒,音色應當輕柔、暗淡,切不可用過重過亮的聲音演繹。演唱者必須運用聲音染墨著色濃、淡、重、輕、靜、華、樸、遠、近、剛、柔等,使自己的演唱“姿態萬千”。
(四)神情兼備的要求
“神情兼備,深情并茂,字正腔圓,韻味濃郁,唱表結合”,是表演藝術的至高境界。神情兼備不僅僅表現在出臺、投足、站定、亮相,甚至表現在演唱者的面部、肢體、眼神等方面;其內在的氣韻是需要超越外在表現而自然恰當的流露。所以演唱這首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時,要體現古代詩人的內斂、含蓄、深邃的優雅氣質,好似吟詩作賦一般,舉手投足都要做到神似情真。
作者簡介:王洋,天津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