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問題,研究和探索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構建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的公共英語教學模式。提出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應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實用型教學為目標,以崗位需求為核心確定教學內容,改變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將公共英語教學與專業崗位英語需求有機結合,同時改革現有的教學評價和考核方式,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關鍵詞】就業導向;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
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了 57 號文件《關于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對高職英語教學的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等做出了明確規定,即高職英語教學應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技術交流合作日益頻繁,企業對員工具備職業崗位需求的英語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大量熟練掌握本專業知識,又具備職業英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高等職業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方向,為了適應社會需求,高職教育的職業性、應用性等特點決定公共英語教學的任務不僅是打好語言根基,更要注重培養英語實際工作中應用的能力,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然而,在大多數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中,公共英語課的教學職業性不強,其課程的設置脫離了專業實際,忽視了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從而無法滿足學生就業需求。學生的英語水平已經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直接影響了他們未來的發展。面對新形勢和挑戰,如何將高職英語教學與實際工作的需要更好地結合起來,突出專業特點和能力培養,如何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是擺在我們廣大高職英語教師面前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
1 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分析
1.1 學生英語水平良莠不齊,整體水平偏低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較為復雜,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分為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職、中專、技校畢業生兩大類型。由于學生的生源復雜、所受教育背景不同,學生之間的英語水平相差懸殊,往往使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陷入兩難境地。
大部分高職生學習欲望不強、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能力較差,部分學生沉溺于玩手機,迷戀上網。他們對傳統的英語“灌輸式”教育方式感到枯燥無味,提不起興趣,動手能力相對比較強,多數學生對實習、實訓、實踐課興趣盎然,愿意更多地參與到實踐教學當中。對這種良莠不齊、基礎較差的學生,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內容,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然地習得英語,實現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
1.2 英語教師“雙師型”能力欠缺,教學與學生專業脫節
目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大多是英語專業出身,知識結構單一,沒有行業實踐背景,專業知識匱乏,雙師型教師人數偏少。他們對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知之甚少,不了解學生需要什么知識,也不知怎樣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就業。再者,許多公共英語教師在教育觀念上存在錯位和偏差,還未充分認識到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公共英語教學的不同,對高職英語教學目標認識不清。教學內容側重于文史方面的詞匯和語法學習,與學生的專業和就業崗位關聯甚少,因此無法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就業的需要。
1.3 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聽不懂,說不出,不會寫”
高職公共英語常見的教學模式仍然是“翻譯+詞匯+語法”。課堂上教師以“滿堂灌”的形式逐字逐句精寫精講,把英語課視作知識課, 必然導致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法。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一味地依賴于教材和老師,不能發揮自身主動性,缺乏思考, 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學效果差強人意。而且目前的公共英語教學以應付筆試為主,忽視了對學生聽說和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啞巴英語”現象是中國高職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盡管學生善于分析句子和語法,但到了實際工作中和外國客戶進行最簡單的交流都困難重重。寫作的學習也是以普通記敘文、議論文為主,而與專業相關的商務函電的訓練卻少之又少,導致實際工作時寫不出。
1.4 英語學習與實際運用脫節
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差別,就是培養目標不同。職業教育的特征是就業教育,培養適應各個職業崗位的技術和技能型人才,注重結合專業的語言應用能力,而不是一般語言應用能力。目前,各類職業技術學院在公共英語教學上往往照搬普通大學專科計劃,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針對性。教材內容側重于文史方面題材,既無法體現高職教育突出“職業”、“專業技術”的特點,也無法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就業的需要。學生也因為公共英語課與將來的工作崗位沒有太多關聯而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為了考試過關而不得不學習英語。有些高職院校在政府主管部門的要求下,僅僅針對全國英語應用能力A級或B級考試對學生進行訓練,學生通過應用能力等級考試就不再學習英語。結果是很多學生雖然取得了英語A級或B級合格證,連最基本的日常會話都不會, 更談不上翻譯產品說明書、起草企業常用英語函電等專業英語應用能力。因此, 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2 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進行高職英語改革的實踐
2.1 以“按需施教”為主導思想,改變教學內容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教學強調英語的實用性和職業性,要求畢業生在就業時擁有該崗位所需的英語能力。因此教學內容可以涉及從應聘求職、企業文化、職場溝通技能到個人規劃和職業發展等內容,重點培養學生在該專業就業背景下的英語溝通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給學生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和技能進行語言和技能的再輸出,以培養實用能力。
2.2 以“學生樂于接受”為首選要素,改進教學方法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強大動力。許多學生因為英語基礎差,底子薄而對學習英語有畏懼感,更不喜歡枯燥無味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整合豐富的外語學習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潛能。教師可以利用語言實驗室、演講廳、談判室等場所創設一個人為的“英語世界”,給學生提供用英語交際的平臺,同時要盡力創造輕松自然的氣氛,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專題研討法等教學手段。教學模式可以采用合作互動、參與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課堂上呆板的“灌輸”。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2.3 結合專業特點,培養應用能力
公共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勝任工作崗位所需的一般英語能力,以及能夠閱讀所學專業的英語資料。高職院校對所有專業的學生使用統一的教材和教學內容的做法極不科學。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的特征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增刪,把公共英語課內容與所學的專業結合起來,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應該有所偏重。如對交通旅游專業及航空服務專業的學生應偏向聽說能力的培養;機電維修專業的學生接觸到的更多是產品說明書、技術指導、維修指南等書面文字,應側重閱讀和翻譯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對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授課時,課堂中可以增加一些相關專業的詞匯及英語資料,培養學生對相關專業知識的英語資料讀寫譯的應用能力。如: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整合)、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戶關系管理)、EFT 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電子資金轉帳)、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綜合業務數字網絡)等。也可選取相關英文專業知識介紹給學生:B2B transactions primarily target companies and other wholesale buyers, while transactions targeting individuals are called B2C, or business-to-customer. (B2B交易的主要目標是企業或其他批發商,而針對個體顧客的交易則被稱之為B2C,即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教學與專業的緊密結合會使學生感到與其未來就業密切相關, 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提高教學效果。
2.4 以就業為導向,把職業資格證書納入教學計劃
高職生英語應用能力是就業導向要求的重點,是具有職業應用能力的重要體現。為適應社會對就業人員職業資格的需求,高職英語專業必須把職業資格考證納入教學計劃之中,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順利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
2.5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活動教育者和組織者,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高質量教學效果的保證。一方面,職業技術院校要不斷引進既有實踐能力, 又有較高理論水平的高素質教學人才來充實師資隊伍, 完善合理師資結構;另一方面,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和補充英語教師的專業背景知識和行業實踐經驗,激勵教師定期到相關專業的企事業單位實踐學習,了解專業背景知識,建設一支優秀的“雙師結構”的公共英語教師團隊。鼓勵英語教師參加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如商務師、律師、導游和翻譯資格證書等。另外,學校也要提供教師繼續教學、深造的機會,不斷培養高素質英語教學人才。英語教師應把握學生的專業英語學習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通過在公共英語教學中融合專業知識,從而實現英語學習和專業學習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以滿足職業導向高職英語的教學需求。
2.6 改革考核方式,側重應用與實踐
評價體系作為高職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衡量教學效果、提高學習效能、明確教學導向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其相應的考核體系和標準也必須注重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核。因此,考核方法應該摒棄傳統的以書面形式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加強在實踐教學環節上的考核力度,由單一測評向全程監控轉移,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而現行的高職教育評價體系過分注重考試結果和考級通過率,缺少過程性評價。高職英語課程的過程性評價包括授課教師對學生平時表現的評價,如課堂參與程度、學生成績檔案、周記、作業完成情況、學期論文、單元測驗、團隊活動、學生討論等。建立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按照就業對英語運用能力的要求,把學生在學習過程表現出的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聽說交流能力的程度、讀寫和翻譯水平、工作中所需的學習態度等各方面都納入考查范圍,用分數或等級的方式予以記錄,結合期中、期末卷面考試成績,再綜合評價。
3 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在公共英語教學上只有結合市場需求,圍繞就業崗位的實際需要,改革英語教學體系和模式,以實用性英語教學為目標,以崗位需求為核心確定教學內容,豐富現有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靈活運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根據學生未來職業的要求設計任務或項目,培養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注重學生的能力與就業市場的對接,同時改革現有的教學評價和考核方式,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改革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循,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摸索,才能逐漸完善,實現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和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璐.論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改革[J].南昌高專學報,2010(12).
[2]陳明潔.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探索[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2).
[3]李潔慧,周巖.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
[4]唐紅.以就業為導向 改革高職公共英語課程[J].社會科學教學,2011(7).
[5]康宇英.目前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5(1).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