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教育得到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而對于基礎較薄弱的藝術教育(特別是鄉鎮的音樂教育),我們需要用心地去探討和研究。我國大部分鄉鎮學校音樂教育,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始終背離著素質教育的方向,音樂課經常性地變換著角色,常被語、數、外等所謂的“主科”占用,與學生的“全面發展”背道而馳。雖然音樂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但在其教學中,要想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將新的課改注入我們的音樂教育中(音樂基礎較薄弱的鄉鎮中學),得先了解當前新課改下鄉鎮中學音樂的教育現狀及存在的一些問題。文章就是從新課改鄉鎮中學音樂教育中的教師教育、學生的學習、教學的環境以及教育的觀念、方法四個方面著手,結合實踐經驗和所看到的問題,對新課改下鄉鎮中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音樂教育;鄉鎮中學
中國先哲早就說過: “樂者,德之華也?!蔽鞣絿乙灿羞@樣的說法:小提琴+計算機=現代化,可見音樂的重要,然而音樂的發展離不開音樂的教育。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的不斷實施,基礎學科中的音樂學科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音樂教育也體現在了新課程改革的基礎上,沒有新的課改,何來好的音樂教育。然而在新課改下的鄉鎮中學,音樂教育仍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而在這份艱巨的任務中,音樂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都從不同的角度體現,從而讓我們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一.教師的教育
(一)音樂的師資力量
在音樂課改教育中,常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促進者”。如果沒有這樣的引領者,何來的音樂教師。但是在大多較為偏僻的鄉鎮,中學音樂教師師資相對缺乏。鑒于多種因素影響,具有音樂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較強的師資進不來、留不住,形成了當前鄉鎮中學的音樂教學師資嚴重不足,甚至有的學校任課教師基本上是從體育、美術學科或擁有音樂興趣的教師中安排兼職教學。從事音樂課程教學的教師由于身兼多門學科的教學任務,加上傳統的應試教育對教師教學質量、崗位目標等內容考核的影響,難以集中精力進行深層次鉆研音樂教育課程內容,教學工作也大打折扣。
(二)教師的音樂教育觀念
作為音樂教師應該要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的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融入對教材的分析和處理之中,形成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從感性人手,采用體驗的方法,以情動人、以美動人,給予學生一個美的教學過程。但是在一個鄉鎮中學的音樂教師中,大多都是以一種傳統的應試教育為主,甚至存在一種副科的觀念,沒有說想去在音樂的內容、方法上給學生新的感覺。音樂教學過于重視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產生了一些與審美相摔的現象。很多教師卻片面地認為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非常重要,以至于在知識的傳授環節上下功夫,卻沒有注重音樂的審美因素。教師在強化基礎知識的同時卻忽視了審美性的重要,強調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又舍棄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偏離了音樂課程改革新理念。
(三)教師的角色地位
在鄉鎮中學的傳統教育理念中,教師是知識的中心,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知識的化身,是活教材。而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完全是傳授與接受知識的關系。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上有這樣的一段話: “給學生一段音樂,讓他們自己去聆聽;給學生一個概念,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想象……”在新課改的理念中,學生一直才是教育的主體。但是在這樣的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的角色就是一個主體,而學生就是配合老師教學的一個角色。新課改提出老師應該來個大轉變,變成學生學習的服務角色,從而營造新型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每位從教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關系到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的認同感,并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
二.學生的學習
(一)學生愛音樂,不愛音樂課
愛音樂,是每一個學生的天性,然而,具有愛音樂天性的學生卻不怎么喜歡學校里的音樂課。鄉鎮中學中為什么要開設音樂課,目的就是在于讓學生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但是學生都認為音樂課只是一門娛樂性的課程。在鄉鎮的一些中學流行著這樣的一些說法:“音樂課上不上無所謂,反正是副科,又沒有升學壓力?!鄙踔劣械臅r候在上音樂課時,學生就會想用音樂課的時間去趕一下其他科目的作業。我想這并不能單純地怪學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鄉鎮多數學生家長的眼中以及目前的這種教育制度純粹就是為了升學考試。你說在這樣的大局勢下,學生能靜下心來聽你的音樂課嗎?回答肯定是“不會”。因此,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執行已迫在眉睫。
(二)家庭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音樂基礎薄弱
在一個鄉鎮學生的家庭中,由于家庭經濟的基礎,孩子上學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除了學好需要考試的科目,再沒有什么條件去學更多的東西,也不可能像城里孩子一樣去學習更多與音樂有關的東西。甚至身處鄉鎮農村中的家庭,大部分學生家長由于文化程度的影響,背棄孩子的素質教育,只是讓他們接受應試的教育。所以在鄉鎮中學的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了解不是很多,音樂基礎薄弱。學生音樂知識淺薄,在音樂新課改的實施中,總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新課標教學設計要求一節音樂課,我們要做到的是有導入、實施、互動、教學的反饋等。在鄉鎮學生眼中,音樂課直接唱首歌就行,音樂知識少得可憐,很多學生連拍子、調號、節奏的概念都不清楚。對于老師的問題以及互動,除了唱歌他們再沒有其他的音樂基礎了。所以,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就是播放一些傳統音樂或者現代流行音樂,學生并不知道如何賞析這些音樂作品,一些很美、很有教育意義、很有生命力的歌曲,學生也感覺茫然,更不知道如何學習和演唱,學生從而也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沒能第一時間接受新的事物
人們常說,音樂的學習是去吸收和探索新的東西。柏拉圖有這樣的一句名言:“天天耳濡目染于優秀的作品,像從一種清幽境界呼吸一陣清風,來呼吸它們的好影響,使我們不知不覺地從小就培養起對美的愛好,并且培養起融美于心靈的習慣。”可見新的觀念、方法、音樂作品給我們的音樂學習有著多大的幫助。但是在鄉鎮中學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學生形成了一個對應的模式,不可能第一時間和有條件去接受新的跟音樂有關的東西,老師教給我什么就是什么。而學生沒有嘗試和領會到新的東西,沒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無法更好地去學習和了解音樂。
三.教學環境
(一)缺少音樂氛圍
在新課程標準下的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和保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要有一個音樂氛圍、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良好的音樂氣氛可以使學生置身于音樂美的熏陶中。而在鄉鎮中學的教學環境中,從學校、老師等方面,我們存在很大的問題。學校對升學率的重視以及對學生藝術的忽略,可能在學校開展什么學習興趣小組、作文比賽等,只是想提高學生的課本知識,卻沒有想到發展學生的個人愛好,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情操。甚至身處鄉鎮農村,極少有過文藝類的演出和活動,學生永遠也受不到這樣氛圍的影響。
(二)教學設施不完善
教學設施是學校教學工作得以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同時又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物質基礎。在新的音樂教學法中提到音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音樂的教學是離不開現代化教學的技術的。但在大部分鄉鎮中學中,因為對音樂教育的漠視,甚至條件的不允許,有的學校連一件基本的樂器也沒有,更別說專用音樂教室、鋼琴、功放音箱等多媒體設施。新音樂課程標準強調以音樂的審美因素為核心,但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讓學生去感染到美的存在?欣賞一段音樂,難道我們就不能一起在教室里來共享,只能讓學生回去自己聽嗎?想去體現新音樂標準下的教學方法,只能是一個鄉鎮音樂教師、學生的夢想嗎?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有新的方法,專業音樂教師使盡渾身解數也難以收到預想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的觀念.方法
(一)教學觀念落后
新的教學標準的目的就是將新的教學模式帶到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音樂教育來說,中學階段正是加強學生音樂興趣的時期,也是學生培養音樂審美觀念的時期??舌l鎮中學音樂教育的薄弱往往是與傳統意義上的“應試教育”關聯。學校領導對包括音、體、美在內的所謂的“副科”重視程度不夠,應試教育總是取代素質教育,老師、學生都無法去做到音樂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又如何去轉變教學的模式呢?
(二)教學方法陳舊
新課改提出的是要提倡新的教學方法,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不是傳授學生東西,而是引導學生發現,充分去利用各種設備,使其與音樂充分結合,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審美體驗,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鄉鎮中學的音樂教育中,受到教學設施的影響,無法認識到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只能因地制宜或者放棄,改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有一塊黑板一切搞定。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形式呆板,教學方法陳舊,難以達到新課改的要求,同時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基礎也較差。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音樂新課程標準的普及,新課程下的音樂教育必將顯示出勃勃生機。但在鄉鎮中學的普及中由于多種原因,加上傳統教育的根基較深,總會存在一些問題,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普及到鄉鎮農村中學是當下最值得研究的課題,也是一段不斷創新與發展的道路,期待更多的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