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利鵬
【摘要】青年教師的成長是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模式研究極為必要。“導師制”的提出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青年教師的快速進步,且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關鍵字】“導師制” 青年教師 培養 模式
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業務素質和師德修養的教師隊伍,是在新課改形勢下,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發展教育事業的必然要求。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振興教育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導師制”的實施,能夠快速實現青年教師的身份轉變,加快青年教師的適應時間。
一、“導師制”的內涵
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探索的“導師制”,有以下特點:
首先,區別于“師徒制”。“師徒制”是一種傳統的知識技能傳承方式,即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工作、生活。使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的一種制度。而這種模式主要強調老教師的教授,青年教師的模仿,而忽視了青年教師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區別于高校“導師制”。高校導師制是指在師生雙向選擇的前提下,由專業水平高、品德優秀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品德、生活以及心理進行個別指導的一種教學制度。其中雙向選擇與個別指導的特征,與四川省綿陽普明中學“導師制”有相似之處,但是這里的“導師制”實行的是“一對一”的互助,而且注重的是導師和青年教師的共同進步,實現“雙贏”。
第三,區別于國內外青年教師培養的一些固有模式。國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主要是“師徒制”的模式,其他如以老帶新、新老結對等都是類似于“師徒制”的模式。國外的新教師入職培訓模式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是“導師制”,實質類似于國內的“師徒制”,主要目的是提高新教師的教學技能,幫助新教師熟悉學校文化,力求達到各州審核教師資格所要求的標準;第二是學校中心模式,這種模式的培訓主體是新教師所在學校,目的是幫助新教師解決在入職頭幾年里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第三是崗前集中培訓模式。總的來說,國外的青年教師培養模式與國內很相似。
綜合以上針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模式,筆者提出了新的“導師制”概念,即:針對新上崗的青年教師,學校為其指定一名相關專業的優秀教師作為指導,發揮他們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優勢,幫助青年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環境;同時,發揮剛出校青年教師的專業知識優勢,實現導師的“二次提升”,形成一種指導教師和被指導青年教師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和諧共生關系。
二、“導師制”實施的效果
第一,促進了團隊合作和團隊提升。實施導師制之后,每位導師要指導1名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小團隊,這就要求團隊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導師與青年教師之間用心溝通,以德立德,以行導行,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協同作戰,關注團隊的成績,這樣可以發揮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甚至可以集整個教研組的智慧于一身,說、評、賽課前都有整個教研組為某一位青年教師提供智力支持,解疑答惑,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整體教研實力的提升。
第二,加速青年教師成長。導師制的實施,對指導教師和青年教師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導師都以強烈的責任感率先垂范,言傳身教,在師德師風、工作方法上都給予青年教師以良好的示范作用,促進了青年教師愛崗敬業,積極工作;在教學上,導師手把手地幫助青年教師分析教材、備課、聽課、評課,使青年教師盡快適應所在崗位,站穩講臺。一大批青年教師在各類教育教學評比中脫穎而出,取得了驕人成績。
三、“導師制”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應不斷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導師制”結對后,指導教師和被指導青年教師朝夕相處,導師的師德、觀念與方法、作風等,一舉一動對被指導教師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應特別重視導師隊伍自身的建設:一是加強導師師德建設。不斷強化正確的世界觀、教育觀和道德觀,以身作則,以模范人格熏陶青年教師;二是不斷提升導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俗話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擁有一桶水。對于指導青年教師的導師來說要求必然更高。教學方法和手段必須時時更新,緊跟時代步伐。導師必須自覺加強理論學習,尤其是新課改全面實施后,導師更應認真學習最新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及時為自己“充電”,這樣才能有效地指導青年教師。
第二,不斷加強集體教研的重要性。“導師制”經實踐檢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師培養模式,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實施“導師制”的過程中,還要充分發揮教研組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定期不定期地組織“說課、講課、評課一條龍”的研究課活動,開設導師的優質示范課、青年教師的匯報課和展示課,舉辦教學經驗交流會、專題研討會等,互相切磋研討,使青年教師能在較大的范圍里學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第三,青年教師要虔誠向學。青年教師在處理教學內容、教學任務、以及教學突發情況等諸多方面都欠缺經驗,這些經驗的獲得不僅需要他們虔誠、主動地學習,同時也需要有經驗教師的幫助。青年教師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才能盡快站穩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