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臻
【摘要】聆聽音樂是音樂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感受音樂作品中蘊含的藝術精神,豐富聽眾的藝術修養、培養聽眾高尚的情感、提高聽眾的審美能力。運用計算機創作的電子音樂作品,使創作素材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應用,這樣的音樂作品會對聽眾的欣賞能力和鑒別能力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本文試圖從作品立意、聲音素材、音響結構等方面來淺析電子音樂對音樂教育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電子音樂;音樂教育;影響
“音樂教育是一種獨特的教育形式,他以音響為表現手段,觸動人的情感,引發人的聯想與想象,作用于人的心靈,給人以多方面的影響與熏陶,促進人的進步與發展”。聆聽音樂是音樂教育的一種形式,在音樂藝術中不論是電子音樂作品還是傳統音樂作品對于聽眾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其主要特征在于“審美主體不僅要把現實生活中的主客體之動態美藝術化,還要把客體外在的動態轉化為音響形態,把主體內在的情態與精神運動外化為聲音形態”,以此豐富聽眾的藝術修養、培養聽眾高尚的情感、提高聽眾的審美能力,通過音樂作品中蘊含的藝術精神,對聽眾的內心世界產生影響,引發聽眾的共鳴,觸發聽眾的情感體驗,最終達到對于聽眾多方面熏陶和影響的目的。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我國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荀子曾說過:“人之初,性本惡”要除去人性中惡的成份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音樂教育,他還提出:“夫樂者,樂也”意思是,音樂可以帶給人們極大的精神愉悅,并以此帶來積極的影響。音樂作品是一種符號,聲音的符號,它在時間與空間中展開,展示給聽眾的是蘊含了特定的藝術內涵、豐富的情感思想的特殊音響形式。
電子音樂創作方式下創作的音樂作品,使聲音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應用。可以說,這樣的音樂作品會從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聽眾的音樂欣賞能力和鑒別能力,但這樣的作品對于大眾是不是具有教育意義?是否能夠起到傳達美好、倡導美好、宣揚美好的作用?電子音樂的時代背景決定了電子音樂的教育功能,電子音樂不僅會表現美好,也會批判丑惡。從事傳統音樂創作的藝術工作者們在構思一部音樂作品的時候會考慮到作品本身蘊含的深刻的民族精神,作品想要表現的一種理想化的人文情懷,傳達給聽眾的更多的是一種美好的概念,生活的美好、現實的美好、理想的美好,作品本身就好比是美好的代言人對于聽眾有積極的教育作用。而電子音樂作品本身蘊含的人文情懷方面和傳統的音樂作品有一定的區別,可以說,電子音樂是對傳統音樂審美觀念的挑戰,它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美”和“丑”二分,開闊了音樂創作者的視野,擴寬了音樂材料的范疇,改變了傳統的音樂創作方式。
那么大眾是如何從欣賞電子音樂作品中獲得滿足感的,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第一是作品的立意方面,一個音樂作品必定會傳達某方面的信息,不管是表現美的還是丑的、是對理想的向往還是對現實的無奈、是描繪大自然的恬靜還是城市的喧囂,作品必須有一個立意也就是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聽眾可以從中獲得審美滿足。第二方面是聲音材料,對于傳統音樂創作方式中運用的聲音材料總的來說就分為兩類:人聲素材和器樂素材,但電子音樂的出現使得聲音材料在以前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類:電子素材,電子素材的運用使得全新的聲音進入聽眾的世界,使得聽眾的欣賞能力得到豐富。第三方面是音響結構,電子音樂的出現使得一些已經具有一些審美經驗、更渴望新音響的人的審美最求得到了滿足。這樣看來,大眾在面對一個新聲音的時候,前期盡管會感到陌生,但作為不斷追求創新的人們來說是不會拒絕的。隨著時代的進步、歷史的推進,新鮮事物會很快的被人們所認識、熟悉、接受。“從欣賞者的角度來說,是因為接受主體在聆聽音響的過程中,獲得音樂感性經驗。聆聽音樂作品,為的是感受其中美的存在,音樂感性經驗的獲得,證明了一部音樂作品的優秀性,可以說音響的感性經驗能夠靠近這些作品的靈魂”。
音樂是表現情感的藝術,《禮記·樂記》中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濃重的情感不僅僅是因為有感而發,同時它還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給聽眾帶來極大的內心觸動從而達到豐富情感的作用。任何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都是蘊含著音樂創作者真摯的情感體驗、崇高的藝術精神,作為欣賞音樂作品的聽眾來說,他們與音樂作品的作者產生的是心理上的溝通與情感上的共鳴,以激發和強化聽眾所感受到的作品蘊含的真實情感,優秀的音樂作品是可以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的。
當今是個宣揚個性,注重自我表現的時代,平靜的心態,堅韌的毅力和耐心、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等我們需要的品質已經慢慢離我們遠去,而這正是身處這個時代我們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以矯正這種傾向,使我們重新塑造這些品質。學習音樂和學習其它學科有著很大的區別,因為音樂是一種技術性非常強的實踐活動,長期堅持刻苦的練習必然會鍛煉我們的毅力和耐力,在音樂學習中需要合作精神如合唱的學習、重唱的學習、重奏的學習等等。
優秀的音樂作品對欣賞者有教育功能,聆聽音樂是音樂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因為“只有通過對作品表層感知,才能進入音樂里層的體驗,如果沒有對于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的感知就不可有對音樂的感情內涵和思想意境的體驗”。音樂創作者在進行音樂創作時,對于音樂作品的立意不僅僅應該只停留在孤芳自賞或是自娛自樂的層面,而是應該肩負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是具有社會及現實基礎的。音樂創作應該是豐富多樣的,宣揚個性的解放也是可以的,但是音樂藝術的發展應該要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方向,應該立足于廣大聽眾的音樂藝術訴求,表現出人們的藝術創造的廣度及藝術思維的深度,以不斷追求高尚的藝術精神為目標,豐富全人類的藝術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