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業旺 矯曉軍
【摘 要】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是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大學生畢業統包分配和供需雙向選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當代大學生需要應對的巨大的競爭壓力和更嚴峻的就業挑戰。本文提出了當代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問題,并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分別從國家、高校、家庭以及個人的角度出發提出相應的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措施
1 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1.1 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 2014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創下歷史最高點727萬人,人數持續攀高。而2015年大學生畢業人數與前年相比將有小幅度下降但也會達到700萬人,加上歷年沒有就業的大學生和社會上龐大的失業人群,預計今年的就業人數將超過730萬人次,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加之國內眾多中小企業受到金融危機后遺癥的持續影響發展遲緩,就業率將會處于下降的趨勢。
1.2 健全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尚未形成
全國各地的招聘會大量涌現,但由于機制和體制的問題導致就業市場與社會發展相脫節,建立健全的就業市場不完善,仍需一個發展的過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多個部門管理,部門管理過程中缺乏溝通,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受到影響。例如地方保護主義、就業補貼政策、性別歧視等,導致就業是藏不公平,因此建立具有服務意識、公平有序的就業市場非常必要。
1.3 用人單位存在不合理選擇和性別歧視
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盲目跟風,不根據單位實際,發揮人盡其才的優勢,追求高學歷人才,反而造成人力資源浪費,使學歷低卻適合該工作的人不能就業。無形中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擾。還有一些單位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觀念,明明工作并不具有明顯的性別要求,卻依然將女性大學生拒之于門外。一些有名高校的畢業生或者有很多證書的畢業生成為用人單位的硬性條件。
1.4 高校就業指導滯后和就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因其缺乏較強的專業能力,就業課教師的指導工作水平不高,且部分高校由輔導員老師任課,就業指導效果不佳,課程和教學內容不科學且與社會脫節,使之脫離社會的發展。就業指導課程時間短,學時少,大學生又不重視。一些高校的專業設置過窄過細,影響了大學生就業。
1.5 大學生就業觀存在問題
畢業生缺乏職業規劃,對個人的能力和素質認識不足,盲目就業和跟風現象突出,一味追求高薪職業,一味追求繁華發達城市,寧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追求“鐵飯碗”,也不愿去小單位發揮自己的價值 [1]。就業失利后選擇了做一個啃老族,失去自信心,影響就業。
2 各方面因素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解析
2.1 國家原因
由于我國處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后,國家也相應改革新的用人制度,即國家取消對大學生的畢業分配制度,是導致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下降的因素之一。另外,國家經濟發展有所減緩,一些企業從自身發展原因,減少招工名額甚至不招工,也導致畢業生就業率下降。
2.2 用人單位原因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學歷的要求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能力和學歷并沒有完善的標準,當高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有能力但是學歷較低,結果出現懷才不遇的情況,同時,現階段的就業市場當中男女仍存在“男碩士相當于女博士”的現象[2],作為就業市場的一個現象,仍舊反映出一個問題,用人單位多愿選擇男性,性別歧視問題的存在,讓女性在就業過程中的壓力增大,作為較弱勢的一方,改變長期以來的觀念也成為了大多高校在進行就業教育方面的一個重點。
2.3 學校方面的原因
學校在學生就業的教育以及專業設置上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大家都只對熱門專業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研究,而對冷門專業缺失了前瞻性的發展,忽略了潛在的就業市場,導致部分學生的競爭壓力過大的情況,影響整體就業率。其次,學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不夠重視,并沒有真正起到指導學生擇業就業的作用。再次,學校在畢業生創業教育方面重視程度不夠或者投入較少。
2.4 學生自身的原因
2.4.1 就業能力不強
就業能力包括大學生進入人才市場的社會實踐能力、自我表達能力、求職技巧等。在調查中超過60%的大學畢業生將缺乏工作經驗視為日后就業的最大困擾。對用人單位的了解也表明,在選擇錄用的過程中也是比較看中工作經驗的。
2.4.2 求職途徑單一,缺少職業的規劃
大學生的就業渠道不斷拓寬,但事實上還是很窄。現有的就業途徑很難滿足逐年增加的待就業人員的需要。而且大學生在校期間又對未來就業方向,沒有合理明確的規劃,往往都是臨到畢業,才開始在慌亂中制作簡歷臨時抱佛腳的四處投遞簡歷。
3 如何幫助大學生走出就業困境
3.1 政府要通過宏觀調控手段落實大學生就業政策
各級政府要為大學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為地方企業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比如對于招聘應屆畢業生達到一定比例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或費用減免等,鼓勵企業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還要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信息化平臺,全面放寬戶籍政策,為畢業生提供及時的用人單位招聘信息。創建政府、學校和企業合作模式,政府幫助學校了解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規劃,高校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需求來謀劃辦學和人才培養[3],特別是專業設置、過時專業改造以及培養模式改革等,幫助大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
3.2 用人單位要積極配合,做到選擇觀念與時俱進
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必須要擺脫長期固守在人們頭腦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級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業業出人才的社會觀念意識。用人單位和高校之間經常交流互動,為高校學生建立寒暑假實習基地,讓大學生在畢業前得到鍛煉和工作經驗。用人單位也要轉變傳統用人觀念,擺脫男尊女卑的老舊思想,給大學生平等的就業競爭機會。
3.3 高校應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來促進大學生就業
高等學校要科學調整專業設置,增加社會實踐環節,完善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三方面入手。首先根據畢業生就業信息反饋情況調整專業設置,規劃各專業招生人數,做到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其次積極引導大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投身社會實踐,延長社會實踐時間,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另外學校應根據勞動力市場,結合高校實際情況建立專業化的就業服務系統,做好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信息的傳遞工作,同時對畢業生進行就職技巧的培訓,促進大學生成功就業。
3.4 大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促進自身完成就業
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提升自己專業技術水平。同時要配合學校完成相應的實踐活動同時積極尋求機會,參與到各種實踐中去,積累相關工作經驗,熟悉工作流程,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為將來的就業競爭增加砝碼。另外還要求大學生調整好就業心態,實事求是的估量自己,準確給自己定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我們大學生必須改變自己的心態積極應對就業的競爭與挑戰。
【參考文獻】
[1]史彩虹.高校擴招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2]游敏惠.青年大學生就業觀探析[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4).
[3]邸慧.積極開展創業教育 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J].人力資源,2009(2).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