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遵東 張文平
【摘要】貴州省具有濃郁古樸、得天獨厚的民族民俗文化資源及神秘悠遠、積淀厚重的原生態歷史文化,成為民族文化資源中不可多得的資源寶藏。本文在分析貴州民族文化資源以及民族文化資源整合的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貴州省民族文化資源整合必須堅持保護性、適用性、多樣性及持續性的原則及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民族文化資源 整合 原則 對策 貴州省
一、貴州省民族文化資源概況
貴州省民族文化資源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在不斷地與異質文化的沖突和整合過程中積淀和傳承下來的。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的東部,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以山地丘陵為主,尤其以喀斯特地貌最為著名。自古以來,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有的地形地貌,使貴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民族交匯的大走廊和民族集結地。
貴州省民族文化資源兼容了具備濃郁土著氣息的各少數民族文化,有著布依族文化典型性、苗族文化多樣性、水族文化唯一性、瑤族文化神秘性等等。將不同要素的文化系統、不同來源的文化包容、不同區域的文化圈、不同民族的文化融為一體、集于一身,形成了綠色生態文化、喀斯特地質科普文化、民族特色文化、歷史文化。使貴州省民族文化不僅在中國的大文化系統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大系統中也占有特殊的地位。
目前,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有1,300余萬,占全省人口的36.8%,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相對集中的省份,而由多個少數民族和漢族雜居相處。貴州共有民族49個,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17個少數民族為貴州的世居民族,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人口分別占全國同一民族總人口的50%~98%以上,他們與原住貴州的濮人相融合,逐漸形成“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大體說來,黔東南為苗族、侗族聚居區;黔南、黔西南為苗族、布依族聚居區,還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區,以及一定數量的白族;黔東北為土家族聚居區,而仡佬族極為分散,呈零星分布狀態。正是由于這種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分布狀況,各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既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又受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的影響,使得貴州省的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源遠流長。
全國的苗族有60%住在貴州省。苗族在貴州省內分布面積最廣,幾乎所有縣、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區。苗族有著上千年的歷史,由古以來,苗族留存著豐富、獨特的民族習俗。1.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繡、挑花、蠟染等多種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而且從刺繡圖案中往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征意蘊,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繡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征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2.苗族節日:除了與漢族過相同的傳統節日外,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節日。此外還有姊妹節、趕秋節、吃新節等等。3.苗族工藝品:苗族銀飾冠于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首,苗族普遍喜戴銀飾,男女皆然,而以青年婦女為最。他們創造了各式各樣圖案、款式的銀飾造型,既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民間氣息,又表現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苗族蠟染工藝是由制作傳統服飾衍生出來的,采用靛藍染色的蠟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是中國獨具一格的民族藝術之花。
布依族是貴州少數民族人數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國布依族絕大部分聚居在貴州。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但沒有文字,1949年后創造了布依文。布依族大多由農家自己紡織的依織錦、布依土布制作其傳統服裝,并久負盛名。布依族的節日除春節、端午、重陽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均指夏歷)等富于本民族特色的節日。布依族善歌舞,在社交場合和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常常用歌表達自己的感情。
貴州省的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漢時由百越西甌中的一支自長江支流沅水向西南遷徙于今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地區,分布在貴州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等地。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侗族崇拜祖先,供奉“祖母”、“薩歲”女神,傳統節日有迎薩祭典,數十年才舉行一次,其他民族傳統節日有過侗年、吃新節等。侗族有自己獨特的戲曲形式——侗戲,最早形成于貴州的黎平縣,現在貴州的侗族村寨都建有鼓樓,在春節、“二月二”、“三月三”、秋后或本寨的會期都會有侗戲的演出。此外,侗族的傳統慶祝方式——侗族大歌已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得到傳承和發展。
另外,貴州的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同樣精彩絕倫,在這里不一一列舉。
二、貴州省民族文化資源整合的必要性
民族文化資源整合是將民族文化資源視為一個系統,通過對系統各要素的加工與重組,使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形成合理的結構,實現整體優化,協調發展,發揮整體最大功能,實現整體最大效益。按照貴州省民族文化的特點與規律,結合區域內和周邊地區的資源特色和區位條件,全面規劃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民俗文化的保護和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組織安排。目前,雖然貴州省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但其雜亂無序、任由其自由發展的現狀,已經影響到民族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作為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以及影響旅游業乃至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民族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關系到貴州省產業結構調整的效率,關系到貴州省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關系到縮小東西差距和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對貴州省的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其作用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民族文化資源整合對社會的貢獻
貴州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是少數民族在社會轉型時的一種正確抉擇,一方面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續,另一方面使民族地區尋找到可持續發展之路,從而有助于維護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尤其在多民族地區更具有現實意義。自從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傳統文化經歷前所未有的沖擊。由于通訊、聲像、電子產品的推廣,尤其是全球互聯網的建立,發達國家可以把自己的文化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對經濟落后、文化防御機制不健全的貴州民族地區來說,無疑都將是一場事關民族文化存亡的較量。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正是貴州省進行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民族氣節等教育的最佳方式。
(二)民族文化資源整合對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
貴州省的民族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在貴州省這樣多民族聚集的地區,民族文化資源只有整合了才能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民族文化可以作為貴州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文化產業想做大做強必須通過整合甄別出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尋求優勢資源與市場需求的最佳結合點,才能最終把優勢民族文化資源轉化成優勢文化產品,從而提高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拉動經濟的發展,這正是貴州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三)民族文化資源整合對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
旅游業是一項文化與經濟高度融合的現代產業,旅游業的競爭實際上也是文化的競爭,旅游業在愈來愈激烈的競爭中,要求旅游產品設計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凝練文化品牌,創新特色旅游。當一個區域內多種具有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共存時,不同的文化間相互借鑒、吸收,通過整合后使整個區域內的知識與信息密集,基于不同民族文化根基之上的地域文化也會因區域內文化環境特色的獨具性而使區域內的民族呈現出與異地同一民族在文化習俗上的某些差異,而正是這些文化差異的原初性和不可替代性,使這一區域內的旅游文化資源的高附加值效應特別突出。那么以此為依托的區域旅游開發既不會因單調的自然景觀而顯蒼白平淡,也不會因為民族文化宣傳品牌的單一性而失去民族文化旅游持續發展的動力。
三、貴州省民族文化資源整合的策略
民族文化資源作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貴州擁有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資源,但一直形成不了強有力的文化競爭力,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多而散,而且各民族文化的宣傳程度和社會的認知程度不一,造成了貴州的文化產業發展較慢,民族文化資源未得到充分挖掘。
民族文化資源整合,就是以優化、分享、合作、共贏為宗旨,從地域、主題、價值等方面進行體系性組合和配置,以提供一個多價值角度利用的資源體系,實現民族文化資源的互補和利益共享[1];貴州省民族文化資源整合要運用系統論思維方式,運用組織機構的協調,把一定范圍內處于離散和相對獨立狀態的民族文化資源,在一個多價值平臺上進行統一,形成一個或多個為文化市場服務的資源系統。必須根據特定區域的文化發展戰略和文化市場需求,對有關文化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并尋求資源分配與文化市場需求的最佳結合點,以突顯和產生特定區域的文化核心競爭力。為此,貴州省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必須遵從一定的原則,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
(一)貴州民族文化資源整合的原則
1.保護性原則。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貴州民族文化資源尤其是民俗類資源的保護工作一直比較薄弱,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傳統技藝,如侗族大歌、苗族蠟染等,都面臨著嚴峻的保護和研究的窘境,再加上其他省份對民族文化過度開發而對文化資源帶來的不同程度破壞的教訓,如果仍然以犧牲民族文化資源為代價進行開發建設,最終將毀滅其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失。所以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必須堅持科學研究,合理利用,有效保護的原則。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合理整合利用,有效保護民族文化資源。
2.適用性原則。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民族文化資源將愈來愈有吸引力。但并非所有的資源,開發出來就能帶來好的效益。在民族文化資源整合中,應對觀賞類的民族文化資源加入趣味性內容來增強人們的參與度。對于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利用,應當是雙向的,既不會影響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又能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盲目整合造成文化傳統斷裂,就得不償失,可見開發不是無限度的。
3.多樣性原則。民族文化資源的多樣性主要來源于多民族的聚居和雜居和多種文化體系的交錯融合。“文化的多樣性不僅僅是由于各個社會隨意地精構細琢或竭力棄絕生存的各個潛在方面所造成的,而且更多地則是由于各種文化特質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的緣故。”[2]所以在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時,就不能強求統一,應該尊重和保護文化的多樣性,這也是尊重和肯定各民族的文化價值和維護本民族文化發展的權利。
4.持續性原則。原有的傳統民族文化資源通常是不可再生的, 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原貌,所以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引入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是十分必要的。貴州省處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又屬于西南欠發達地區,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要能區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不可因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能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而盲目發展。要基于世代永續民族文化的責任和義務,長遠的考慮民族文化資源整合問題,保持民族文化資源利用的持續性。[3]
歸根到底,貴州省民族文化資源整合的目的是要通過組織制度安排和管理運作協調,增強貴州區域的民族文化發展競爭優勢,提高文化服務水平和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其價值主要體現在文化產業與民族文化旅游產業,以及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與文化素質的提高等方面,而以文化資源整合為基礎進行民族文化品牌創建,也是其重要目標之一。
(二)貴州省民族文化資源整合的對策
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形成強有力的政府主導機制。貴州省幅員面積寬,民族眾多,民族文化更是豐富,資源整合難度較大。不建立起跨越行政地屬的統籌協調機制,不打破行政分割和行政壟斷的格局,就根本無法進行民族文化資源的區域整合。既要考慮各市州縣優勢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又要考慮與其他市州縣優勢民族文化資源的多種重組,以及其他地區的經濟利益和合作意愿。因此,應建立由政府主導的會商制度,以解決貴州省內各民族文化資源整合涉及的復雜問題。
2.完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貴州省應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好文化產業政策,提出政府鼓勵發展的文化產業領域,確定各領域的政策導向,設置相應的配套措施,如文化產業風險投資機構、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等;進一步規范文化市場,大力弘揚民族文化,擴大民族文化市場,建立多元化的民族文化項目投融資機制;切實加大對民族文化事業投入[4]。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確保民族文化事業經費的增長,在國家政策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建設或支持民族文化項目。
3.突出發展重點地區,培育重點文化企業。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培育民族文化核心產業,重點保護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民族文化。應把傳統民族文化技藝與市場結合起來,加快發展的民族工藝、民族文化旅游、藝術展演等重點產業。依靠貴州文化產業發展的后發優勢,通過借鑒其他地區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實現跨越式發展,例如苗侗刺繡傳承村(學校)建設、黔東南民族文化園建設等。
4.加強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目前,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缺乏不足已成為制約貴州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主要瓶頸問題,現在貴州文化產業最需要做的是基礎性的工作。為此,要加快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充分發揮現有各類民族文化人才的作用;要積極支持、鼓勵本地學校調整課程設置,把民族文化遺產納入中小學及大學必修課程,以教育內容方式保護遺產也是促進其再生產的一種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曹萌.遼寧文化資源整合與文化品牌建設戰略[J].理論界, 2008,(10).
[2]魯思·本尼迪克特[美]著,張燕,傅鏗譯.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傅忠賢,易江瑩.經濟學視域中以達州為代表的川東丘陵山區文化資源整合與產業發展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9,(14).
[4]譚繼和.加快文化資源整合,做強做大文化產業集團[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作者簡介:張遵東(1965-),女,貴州道真人,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張文平(1965-),女,貴州貴陽人,中共貴州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