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娟
摘 要: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學倡導通過活動激發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而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的自主學習正是實現學生自主發展、終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發揮學生主體性進而創造出動態有生命力的生本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興趣;生本課堂;自主學習
著名教育家笛卡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以便學生通過自主,自行的感悟、感受,獲得真正知識,發展創造性思維,真正使學生愿學、愛學、想學、學得好。
隨著課改的深入,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越發顯得重要。學生一旦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并發展成為穩定的學習習慣,將為學生適應今后深層次學習和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那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構建開放的課堂,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呢?
一、激發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乃是激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構成學生學習動機中最活潑、最現實的成分。無論干什么,人一旦有了興趣,腦細胞會空前活躍,無形中會萌發創新意識,而在創新過程中又會產生無窮無盡的興趣,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再次促進創新。總之,興趣越大,學習的效率就越高。語文是感性和理性并重的學科,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教學中,我們老師要想方設法尋找知識的節點,力求做到創境激趣、以趣激學,從而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自主地探索獲得知識。
二、合理分組
學生自主學習也要依靠語文課堂這個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主陣地。在整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學會用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及時去捕捉一個個鮮活的細節,使課堂時刻充盈靈動的智慧,洋溢著人性的光輝。
比如,當引發“異點”爭論時,教師不能聽之任之,更不能棒喝遏止,而應提供平臺,鎖定耐人尋味的知識生長點,讓學生在思中辯,在辯中思,于思辨中尋求真知。
教師還要當好引導者,平時就要分好學習小組,課堂上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并通過及時點撥,由淺入深地不斷叩問,深入挖掘,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細節、異點背后蘊藏著的精神力量、情感意蘊,從而實現精彩生動的課堂價值。這樣做,好處顯而易見:
(1)能培養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能拓寬學生思維,深化學生的認識;
(3)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出于自尊心,每個學生都會在小組中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爭取組員間的認同。
三、探究問題
根據學習規律,小學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一般也就20分鐘,因此,我們在40分鐘的時間安排上,凡需要講解的重難點,要盡量安排在前15分鐘,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理解和記憶的效果最好。剩下的時間,可以安排學生分組討論、練習、拓展思維、檢測、反饋等等。為此,教師必須精心備課,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流程。
許多時候,文本訓練點要與學生的“讀寫”相互滲透,要充分體現師生、生生及教材之間的雙向多邊的互動反饋。為此,老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課堂探究,放手讓學生自己來組織教學,為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從而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來龍去脈。如果學生能通過努力自主去發現、探索新知,學習新知,自然也就學會了學習,也就真正發揮了主體作用,成了學習的主人。
四、運用多媒體
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多方創造條件,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時間與機會,讓學生與環境、與同伴、與老師之間進行多維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俗話說,“滴水藏世界,細節亦智慧。”教材文本通常由一個個細節組成,一些看似平常的標點、詞語、句子,往往蘊含著作者的匠心。許多時候,我們只有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究,才能發現并找到解讀的突破口。課堂上,能否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平,折射著教師的教學思想。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盡可能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聚焦課堂中的一些微末之處,通過引導挖掘、開發、引申,抓住“關鍵性細節”讓學生去突破、生成。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總之,讓學生自主發展已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主流,這既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揚棄,也是對教與學關系認識的一次質的飛躍。如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保障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地位,創造出一個動態有生命力的生本高效課堂,已越來越成為語文教育領域中一個值得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參考文獻:
李四春.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 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才智,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