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楓 李志遠
摘 要: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既是中華民族的財富,又是世界的財富,因此,其海外的傳播和推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歷朝歷代都有推廣進行,但是傳播的方式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發生改變。本文將通過《三字經》早期譯本和現代譯本的比較,分析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演變趨勢。
關鍵詞: 中華文化 翻譯 《三字經》
一、引言
中國悠久的歷史和五千年豐厚而深邃的傳統文化,對整個世界的文明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不管是對于我們自己還是對于其他文化,中華文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都決定了對它的傳播研究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對于中華文化傳播的研究,必然會大大豐富我們對人類文化傳播的認知,同時將使我們對自己周圍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過去的幾百年間,隨著中國在世界上地位和影響力的改變,中華文化的傳播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十八世紀,中國正處于康乾盛世,當時的中國以其井井有條的社會生活、精美的藝術品和深邃獨特的思想,引起世界的關注,并在歐洲掀起一場中國熱。而今天,中國憑借其高速的發展、中庸的處事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再一次贏得世界的注目。每一次世界的關注,都帶動了中華文化的迅速傳播。在傳播的過程中,涌現出大量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優秀譯作。它們既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紐帶和橋梁,同時體現了特定時代文化傳播的特點。本文就將通過《三字經》清代早期譯本和現代譯本的比較,分析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演變趨勢。
二、《三字經》譯本比較
作為在中華大地上流傳最廣的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三字經》可以被看做是一部中華文化簡練而全面的載體,在歷次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中都扮演著一定的重要角色。而不同時期的《三字經》譯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時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特點和趨勢。
《三字經》最早于清代傳入西方,在清代眾多譯本中,當屬早期英國著名傳教士馬禮遜的譯本最具代表性,他翻譯的《三字經》在西方掀起中國文化的熱潮,也對中國文化的西方接受起到積極的作用。近兩百年后,中國學者王寶童先生,懷著弘揚中華文化的壯志,以獨特的情感和美學觀再譯這部文化經典。兩個英譯本中存在的差異,正可以清晰地體現不同時代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具有的特點。
1.譯者翻譯動機
翻開馬禮遜的英文譯本,我們會發現該譯本并非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文學翻譯,而更接近于一個英國傳教士根據自己喜好和視野選取的有關中國文化習俗和宗教的雜說。馬禮遜想要向英國讀者展現的絕不是中國文學,或者某一方面文化的細致展現,而是想用速成的方法向他們介紹中國這個對他們來說充滿神秘和未知的國度與社會。該譯本的取材和譯文中的注解,充分體現了譯者翻譯的動機并非僅僅是對該文學作品的翻譯和傳播,譯者更想通過這部文學作品向英國民眾大致地介紹中華文化。因此,該譯本充分體現了十九世紀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是那個時代文化傳播的產物。
對比之下,王寶童先生的英文譯本堪稱一部中規中矩的文學作品譯本。作為一名當代中國學者,王寶童先生除了想讓外國讀者通過《三字經》中記敘的故事和道理了解中國的文化,更重要的是通過他的譯本向海外讀者展示中國語言文字的美感、中華文化道德的優秀,以及作為一名炎黃子孫的自豪與驕傲。這一次的翻譯不再是粗略的介紹,而是一種從情感到文化和美學的傳達。
正是兩位譯者不同的翻譯動機,成就《三字經》兩個截然不同、風格迥異的英文譯本,而這兩個譯本上也都刻上時代的烙印。
2.讀者需求
從更深層次分析,兩位譯者不同的翻譯動機,主要來源于不同時代讀者的不同需求。
在清代,中國雖然國家繁榮,但仍是一個閉關鎖國、自我封閉的國家,這就使得西方民眾對這個神秘而古老的國度充滿好奇心和探知欲。遙遠的距離和不便利的交通,使他們沒有機會了解這個國度,一本簡略介紹該國文化風俗的書正是他們所渴望的。馬禮遜翻譯《三字經》的目的正是為了迎合英國讀者的這種需求。
而如今,中國的開放發展,全球化的迅速推進,早已揭開了中國神秘的面紗。現在外國人要了解的早已不是兩百年前粗淺的風俗文化。他們看到了中國的強盛,也折服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進,所以他們現在渴望的是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而此時,中國學者具有美感、深刻獨到的譯本正是海外讀者所需要的。
3.翻譯策略選擇
不同的讀者需求和翻譯動機,影響了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
馬禮遜為了滿足讀者盡快了解風俗文化的好奇心,選用節譯和編譯的翻譯策略,只選用有趣并且比較有代表性的部分。同時譯者在譯本中做了很多的注釋,旨在通過注釋對原文相關的異國文化風俗做介紹性說明,有的注釋甚至跟原文聯系并不緊密,僅僅是為了向讀者展示更多的信息,因此注釋多具主觀性。這樣的注釋方式在現代的翻譯中非常少見,應該算是讀者對異國文化極陌生階段特有的產物。
因為現代讀者的不同需求及翻譯的不同動機,王寶童先生在翻譯過程中更專注于以美學的方式將原文的情境與道理忠實地體現出來,讓讀者通過閱讀譯本中的文字就能充分的體會帶原作的思想和情感。由于信息一定的普及型,讀者早已不滿足于粗淺文化的介紹,忠實且原汁原味的呈現方式,成為現代翻譯的主流。
三、結語
在過去的兩百年中,中華文化的傳播從未停止,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演變。在海外讀者層面,兩百年前對中國完全不了解的他們已經漸漸加深了對這個古老國度的了解;他們對于中華文化的需求由粗淺的人文風俗的領域拓展到對更深層次中華文化內涵的探索。相應的,作為中華文化傳播主要執行人員的譯者們應順應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發展趨勢和受眾需求,不斷調整自己的翻譯風格,譯出適應所處時代的作品。現在對于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翻譯工作,不能僅僅滿足于粗淺的文化風俗介紹,更應該深入研究中華文化,剖析出文化作品的內涵,將其以優美的語言、忠實于原著的方式呈現給海外讀者。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鄒穎文.晚清《三字經》英譯本及耶教仿本《解元三字經》概述[J].圖書館論壇,2009(2):176-17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