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芬 楊美麗
【摘要】 目的:分析護理院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并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以減輕患者焦慮、孤獨等不良情緒,提高生活質量。方法:選取本院老年人100例,對其進行心理調查及調查問卷分析其產生各類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并對所有老年人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及針對性護理干預。比較在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以及主觀幸福感指數等指標。結果:護理干預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入住時(P<0.05);患者主觀幸福感評分顯著優于入住時(P<0.05);入院時患者SAS得分為(45.1±10.8)分,干預后為(32.3±9.5)分,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院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較突出,其日常生活能力、幸福指數較低,同時存在軀體化、精神化焦慮狀態,抑郁情況明顯。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并根據所得結果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幫助老年人做好心理調適,及時解除老年人心理困惑,減輕心理壓力并調整心理狀態以達到改善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目的。
【關鍵詞】 老年人; 護理院; 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分析; 針對性護理對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程度的加劇以及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1]。而護理院不同于一般的社會養老機構,護理院是集疾病預防,治療、護理、生活照料、康復保健、文化娛樂、心理治療以及臨終關懷六大功能為一體的,主要針對身患疾病而缺人照顧的老年人而設。使一些慢性疾病和臥床不起的老年人住在老年護理院也能享受專業人員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和醫療服務。但護理院在我國的起步比較晚,管理機制尚不健全[2]。如何提供全面的服務,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特別是心理健康問題,有待于研究與探討。研究發現機構中養老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指數較低于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機構養老中的老年人不但失去家庭感、生活私密性,還失去了安全感和歸屬感[3]。本試驗為分析影響護理院老年人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對其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后的影響及意義,特選取100例老年人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8月-2013年11月本院老年人100例,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齡65~79歲,平均(71.3±4.2)歲。排除嚴重疾病患者及精神模糊、意識障礙患者;排除缺乏良好理解及溝通能力患者。
1.2 影響因素分析 目前入住在本院的老人大致患有以下幾種疾病:(1)心腦血管病;(2)腦梗死;(3)慢性病;(4)危重病。這些老人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疾病帶來的心理問題,悲觀失望,對未來的生活喪失了信心;失落感、恐懼感、孤獨感、抑郁感、衰老感、無用感、自卑感。隨著生理功能的不斷衰退和體力下降、病痛、孤獨等,有的老年人會出現既期待解脫又恐懼死亡的心理。另一方面是來自生活中一些心理問題:(1)被遺棄心理;(2)不平衡心理;(3)落差心理;(4)不滿心理;(5)愛逞能心理;(6)畏懼心理。
1.3 護理措施 所有患者均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包括:(1)人力配備與培訓:配備護理人員80%以上為20~30歲的護理院校畢業的專業護士,培訓上按醫院的要求完成繼續教育,并定期進行老年護理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與考核,持雙證上崗(養老護理員證、護士執業證),利用年輕照顧者的活力感染老人們的心,用專業的服務解決老人們的疾苦。定期開展健康講堂,有針對性地介紹疾病的基本知識,治療及康復,幫助老年人正確認識疾病,增強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顧的能力。(2)老人入住安排有固定的護理人員照護:責任者應與醫生、護理長一起評估老人的狀況,并按照馬斯洛的人類基本需要層次論進行排列制定照護計劃,在無原則沖突的情況下,可考慮老年人認為最重要的問題予以優先解決;現存問題優先處理,但不要忽視潛在的有危險性的問題。使老人感覺到入住護理院的安全感和歸屬感。(3)對入住老人進行評估:盡量將同類疾病老人、同齡老人、性格相近老人、能自理老人、不能自理老人安排在同一間,制定老人日常生活起居計劃,住院過程中還可根據情況進行調整;以是老人有良好的休息環境;促使老人盡快適應新環境。(4)倡導親情服務:用細致的觀察力,巧妙的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在照護中注重語言的藝術,早、中、晚三問候,護理員對老人都是:“爺爺、奶奶、大伯、大媽,”親切的稱呼;護理人員可使老年人在無意間從心理上接受良好的鼓勵,如欣賞并贊美老人的精神面貌、衣著氣度等點滴變化,使老年人感受到自身存在感及來自他人的關懷及鼓勵,從語言中得到安慰與希望,感受到“家人”的關懷。(5)對有抑郁癥、焦慮癥及孤獨癥等心理疾病的老年人進行心理輔導,主要通過交談的心里疏通方式與其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其內心的困惑和痛苦并幫助其轉變錯誤的認識和思想,樹立正確積極的生活態度,盡可能幫助其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可有效提高心理疾病治愈率。(6)培養老年人廣泛的興趣愛好:根據老人的喜愛,分組合理安排各項娛樂活動,如書法、繪畫、太極拳、讀報、唱歌等,豐富老年人的生活的同時促進護理員與老年人彼此間的交往,認識新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老年人轉移對孤獨或疾病疼痛的注意力,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勇氣與力量[3]。(7)借助全社會與志愿者的力量,合理的安排各項大中行活動,有養生按摩足浴、文藝表演等等,讓社會關走進他們的身邊,走進他們的生活,從心理上滿足他們,指導他們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擁有身體和心理的全面健康。
1.4 評價標準 比較患者在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以及主觀幸福感指數等指標。主觀幸福感指數包括情感指數與生活滿意度兩部分。所有選項為1~7級評分,總分為兩部分分數值之和。范圍為最幸福2.1分至最不幸福14.7分[4]。生活質量評分根據QOL評分標準[5],并于入住之初的評分比較。SAS評分采用Zung編寫的SAS量表進行判斷,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高[6]。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endprint
2 結果
2.1 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入住時(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x±s) 分
時間 軀體 心理 認知 生活
干預后(n=100) 53.7±5.2 39.4±6.8 64.4±5.4 63.3±4.2
干預前(n=100) 44.3±1.2 32.3±1.3 42.1±2.1 50.3±2.3
2.2 患者主觀幸福感評分的比較 護理干預后主觀幸福感評分為(3.2±1.2)分,顯著優于入住時的(11.2±1.1)分(P<0.05)。
2.3 兩組SAS焦慮量表評分的比較 入院時患者SAS得分為(45.1±10.8)分,干預后SAS得分為(32.3±9.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護理院老年人入住時其心理健康問題較突出,其日常生活能力、幸福指數較低,同時存在軀體化、精神化焦慮狀態,抑郁情況明顯。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并根據所得結果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及幸福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老年人間的積極互動,滿足其精神上的需求;能夠幫助其通過生命的意義使其認同過去,肯定現在,積極面對未來,充分感受生活的意義并達到自我整合[7-9]。另外,由于大部分的護理院老人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又無身邊人可以照應,在不了解臨床治療意義的前提下,認為身患疾病后不安全因素太多,加上對醫護人員不了解、不信任,擔心治療不成功或者身體造成再次傷害等原因都會加重患者的焦慮心理[10]。大部分護理院老人迫切希望與醫護人員進一步交談,多得到一些了解和心理安慰,以方便更好的恢復。因此,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內容要能大致滿足老人對診療意義和大致流程了解的需求,從而使患者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并有相應的心理準備[11]。而居家護理,在緩解老人焦慮方面雖然也有一定作用,但是交流內容太過機械,不能有效地拉近與患者之間的心理差距,簡單的交流也無法使患者對將進行的治療形成完整的認識,也很難使老人焦慮心理得到改善。本研究另一組數據顯示,入院時患者SAS得分為(45.1±10.8)分,所有住院護理院老人均給予患者實施系統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患者SAS得分為(32.3±9.5)分,明顯降低,說明患者焦慮心理很大程度得到緩解,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改善患者焦慮心理,為提高預后質量提供良好基礎。同時在注重心里健康的同時促進其增加身體活動,可顯著減少其軀體化癥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飲食及睡眠狀態,減少負面情緒并提升幸福感。
綜上所述,對護理院老人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后其主觀幸福感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得到顯著提高。說明對護理院老年人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幫助老年人做好心理調適,及時解除老年人心理困惑,減輕心理壓力。并調整心理狀態以達到改善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目的,更好的延長老人生命健康,提高其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馬曉霞,張霞,王玉靜.長期臥床病人的生活及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4):91-92.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3-3-20].http://www.gov.cn/zwgk/2011-12/27/content_2030503.htm.
[3]馬艷,化前珍,傅菊芳,等.社會化養老機構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社會性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護理,2007,13(14):931.
[4]張秀娟.心理干預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08,17(8):475-476.
[5]周志虹,孟玉梅.心理干預對長期臥床老年患者精神狀態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1,10(6):537-538.
[6]王玲,任梅,鞠衛星,等.老年人心理特點的分析及護理[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0,1(7):13.
[7]鄭信團,孫淑菊,凃人順.六字訣新功法對中老年人心理干預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4(11):79-81.
[8]郭新奇.未來人口變化對我國衛生服務的影響[J].醫學與社會,2012,2(6):113.
[9]朱婷婷,孫正成.需求視角下溫州養老機構服務優化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3,3(16):47-49.
[10]鄧紅梅,王潔.戶外太極拳運動結合民族音樂對社區老年居民心理健康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17(12):99.
[11]徐建鳴.循證護理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18.
(收稿日期:2014-05-04)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
2 結果
2.1 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入住時(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x±s) 分
時間 軀體 心理 認知 生活
干預后(n=100) 53.7±5.2 39.4±6.8 64.4±5.4 63.3±4.2
干預前(n=100) 44.3±1.2 32.3±1.3 42.1±2.1 50.3±2.3
2.2 患者主觀幸福感評分的比較 護理干預后主觀幸福感評分為(3.2±1.2)分,顯著優于入住時的(11.2±1.1)分(P<0.05)。
2.3 兩組SAS焦慮量表評分的比較 入院時患者SAS得分為(45.1±10.8)分,干預后SAS得分為(32.3±9.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護理院老年人入住時其心理健康問題較突出,其日常生活能力、幸福指數較低,同時存在軀體化、精神化焦慮狀態,抑郁情況明顯。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并根據所得結果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及幸福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老年人間的積極互動,滿足其精神上的需求;能夠幫助其通過生命的意義使其認同過去,肯定現在,積極面對未來,充分感受生活的意義并達到自我整合[7-9]。另外,由于大部分的護理院老人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又無身邊人可以照應,在不了解臨床治療意義的前提下,認為身患疾病后不安全因素太多,加上對醫護人員不了解、不信任,擔心治療不成功或者身體造成再次傷害等原因都會加重患者的焦慮心理[10]。大部分護理院老人迫切希望與醫護人員進一步交談,多得到一些了解和心理安慰,以方便更好的恢復。因此,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內容要能大致滿足老人對診療意義和大致流程了解的需求,從而使患者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并有相應的心理準備[11]。而居家護理,在緩解老人焦慮方面雖然也有一定作用,但是交流內容太過機械,不能有效地拉近與患者之間的心理差距,簡單的交流也無法使患者對將進行的治療形成完整的認識,也很難使老人焦慮心理得到改善。本研究另一組數據顯示,入院時患者SAS得分為(45.1±10.8)分,所有住院護理院老人均給予患者實施系統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患者SAS得分為(32.3±9.5)分,明顯降低,說明患者焦慮心理很大程度得到緩解,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改善患者焦慮心理,為提高預后質量提供良好基礎。同時在注重心里健康的同時促進其增加身體活動,可顯著減少其軀體化癥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飲食及睡眠狀態,減少負面情緒并提升幸福感。
綜上所述,對護理院老人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后其主觀幸福感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得到顯著提高。說明對護理院老年人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幫助老年人做好心理調適,及時解除老年人心理困惑,減輕心理壓力。并調整心理狀態以達到改善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目的,更好的延長老人生命健康,提高其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馬曉霞,張霞,王玉靜.長期臥床病人的生活及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4):91-92.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3-3-20].http://www.gov.cn/zwgk/2011-12/27/content_2030503.htm.
[3]馬艷,化前珍,傅菊芳,等.社會化養老機構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社會性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護理,2007,13(14):931.
[4]張秀娟.心理干預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08,17(8):475-476.
[5]周志虹,孟玉梅.心理干預對長期臥床老年患者精神狀態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1,10(6):537-538.
[6]王玲,任梅,鞠衛星,等.老年人心理特點的分析及護理[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0,1(7):13.
[7]鄭信團,孫淑菊,凃人順.六字訣新功法對中老年人心理干預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4(11):79-81.
[8]郭新奇.未來人口變化對我國衛生服務的影響[J].醫學與社會,2012,2(6):113.
[9]朱婷婷,孫正成.需求視角下溫州養老機構服務優化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3,3(16):47-49.
[10]鄧紅梅,王潔.戶外太極拳運動結合民族音樂對社區老年居民心理健康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17(12):99.
[11]徐建鳴.循證護理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18.
(收稿日期:2014-05-04)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
2 結果
2.1 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入住時(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x±s) 分
時間 軀體 心理 認知 生活
干預后(n=100) 53.7±5.2 39.4±6.8 64.4±5.4 63.3±4.2
干預前(n=100) 44.3±1.2 32.3±1.3 42.1±2.1 50.3±2.3
2.2 患者主觀幸福感評分的比較 護理干預后主觀幸福感評分為(3.2±1.2)分,顯著優于入住時的(11.2±1.1)分(P<0.05)。
2.3 兩組SAS焦慮量表評分的比較 入院時患者SAS得分為(45.1±10.8)分,干預后SAS得分為(32.3±9.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護理院老年人入住時其心理健康問題較突出,其日常生活能力、幸福指數較低,同時存在軀體化、精神化焦慮狀態,抑郁情況明顯。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并根據所得結果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及幸福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老年人間的積極互動,滿足其精神上的需求;能夠幫助其通過生命的意義使其認同過去,肯定現在,積極面對未來,充分感受生活的意義并達到自我整合[7-9]。另外,由于大部分的護理院老人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又無身邊人可以照應,在不了解臨床治療意義的前提下,認為身患疾病后不安全因素太多,加上對醫護人員不了解、不信任,擔心治療不成功或者身體造成再次傷害等原因都會加重患者的焦慮心理[10]。大部分護理院老人迫切希望與醫護人員進一步交談,多得到一些了解和心理安慰,以方便更好的恢復。因此,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內容要能大致滿足老人對診療意義和大致流程了解的需求,從而使患者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并有相應的心理準備[11]。而居家護理,在緩解老人焦慮方面雖然也有一定作用,但是交流內容太過機械,不能有效地拉近與患者之間的心理差距,簡單的交流也無法使患者對將進行的治療形成完整的認識,也很難使老人焦慮心理得到改善。本研究另一組數據顯示,入院時患者SAS得分為(45.1±10.8)分,所有住院護理院老人均給予患者實施系統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患者SAS得分為(32.3±9.5)分,明顯降低,說明患者焦慮心理很大程度得到緩解,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改善患者焦慮心理,為提高預后質量提供良好基礎。同時在注重心里健康的同時促進其增加身體活動,可顯著減少其軀體化癥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飲食及睡眠狀態,減少負面情緒并提升幸福感。
綜上所述,對護理院老人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后其主觀幸福感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得到顯著提高。說明對護理院老年人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幫助老年人做好心理調適,及時解除老年人心理困惑,減輕心理壓力。并調整心理狀態以達到改善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目的,更好的延長老人生命健康,提高其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馬曉霞,張霞,王玉靜.長期臥床病人的生活及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4):91-92.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3-3-20].http://www.gov.cn/zwgk/2011-12/27/content_2030503.htm.
[3]馬艷,化前珍,傅菊芳,等.社會化養老機構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社會性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護理,2007,13(14):931.
[4]張秀娟.心理干預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08,17(8):475-476.
[5]周志虹,孟玉梅.心理干預對長期臥床老年患者精神狀態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1,10(6):537-538.
[6]王玲,任梅,鞠衛星,等.老年人心理特點的分析及護理[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0,1(7):13.
[7]鄭信團,孫淑菊,凃人順.六字訣新功法對中老年人心理干預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4(11):79-81.
[8]郭新奇.未來人口變化對我國衛生服務的影響[J].醫學與社會,2012,2(6):113.
[9]朱婷婷,孫正成.需求視角下溫州養老機構服務優化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3,3(16):47-49.
[10]鄧紅梅,王潔.戶外太極拳運動結合民族音樂對社區老年居民心理健康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17(12):99.
[11]徐建鳴.循證護理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18.
(收稿日期:2014-05-04)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