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陽
【摘要】 失眠癥是一種常見難治疾病,其發生與患者的情緒、心理、生理、外界環境等諸多因素相關,且發生率逐年升高。失眠對心理、生理的雙重紊亂過程,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通過對失眠癥的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的疏理,研究發現西藥難以治愈失眠,并有明顯的副作用及產生依賴的缺點。而非藥物治療呈現很大的發展,同時也發現非藥物治療僅僅注重通過外在的手段治療失眠,而忽視人體固有的自身調節系統。在對傳統醫學的挖掘中,發現混元樁療法具有這方面的功能,并利用現代醫學理論過度覺醒機制,對混元樁治療失眠的機理作粗淺的探究分析,旨在推廣這種簡便療法。
【關鍵詞】 失眠; 混元樁; 探究反射; 內抑制
失眠癥是指睡眠的始發和睡眠維持發生障礙,致使睡眠質量不能滿足個體生理需要而明顯影響患者白天活動(如疲勞、注意力、反應遲鈍等)的一種睡眠障礙綜合征。研究表明,全球約有27%的人遭受睡眠疾患的困擾,失眠的患病率約為30%~35%[1-2]。據中國睡眠研究會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中國成人失眠發生率38.2%,到2020年全球失眠達7億左右[3]。失眠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但是關于睡覺的實驗室研究證實,多數失眠患者比睡眠正常的人有更多的睡眠困難[4]。患者通常合并抑郁癥,焦慮癥和物質濫用,即使失眠發病時并無合并其他精神障礙,1年的發病期內也有高度合并其他精神障礙的傾向[5]。睡眠障礙已為世界關注。著名科學雜志《Science》主編Bloom教授預言:睡眠及其基礎研究,將是21世紀神經科學的兩個至關重要的領域之一[6]。失眠可使人表現出精神疲勞、沮喪、焦躁、抑郁等情緒心里方面的改變,阻礙精神體力恢復,同時削弱全身免疫機能,加重和誘發軀體疾病,嚴重影響了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學習和健康[7]。目前,臨床治療失眠方法可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大類,而非藥物治療也呈現多樣性,并表現出明顯的優勢。筆者在分析兩大類治療基礎上提出混元樁療法,并做一淺析。
1 失眠癥的藥物治療
西藥是失眠癥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具有起效快、效果明顯等優勢。失眠藥的藥物治療經歷了巴比妥類、苯二氮卓類、非苯二氮卓類短效藥物3個階段,逐漸向高效,不良反應小,高選擇性的方向發展,褪黑色素類藥物以及原用于治療抑郁癥的SSRI類藥物也被用來治療失眠癥。
巴比妥類鎮靜催眠藥曾作為主要的催眠藥,50年代發揮了不錯的療效,20世紀60年代以后巴比妥類鎮靜催眠藥使用逐漸減少,一方面是由于更好的鎮靜催眠藥物的出現,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嚴重的不良反應, 且有明顯的睡眠紊亂,夢魘增多現象,此類藥長期使用突然停藥易發生“反跳”,戒斷癥狀明顯,表現為激動、失眠、焦慮、甚至驚厥。
苯二氮卓類藥物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安眠藥,代表藥物有安定、三唑侖等。這類藥物是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主要通過選擇性拮抗7-氨基丁酸苯二氮卓復合體(GABA-BZDA),阻斷邊緣系統向大腦皮層傳遞興奮性沖動而導致睡眠。具有縮短入睡時間,減少覺醒次數,延長總睡眠時間,改善睡眠結構的功效。但此類藥物長期服用易導致精神運動損害,記憶障礙,藥物成癮性及停藥后反跳性失眠,甚至有呼吸抑制現象、白日殘留作用。
非苯二氮卓類是新型的鎮靜催眠藥。此類藥物與苯二氮卓類結構不同,僅有催眠鎮靜作用而少有肌松和抗驚厥作用,基本無出汗、口干、視物模糊、困倦、乏力現象,不影響健康者的睡眠結構,治療劑量一般不產生失眠返彈和戒斷綜合征。從文獻報道,目前對新型的非苯二氫卓類藥物報道較多,如扎來普隆和唑吡坦,此類藥物也具有苯二氮卓類相似的催眠作用,但非苯二氮卓類藥物產生失眠反彈,戒斷綜合癥等副作用相對較低[8]。臨床研究亦發現扎來普隆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失眠的藥物,應用5周無耐藥性和停藥后的反跳性失眠發生[9]。顧牛范等[10]研究唑吡坦治療失眠334例,結果顯示失眠患者的各項觀察指標在服藥后均有明顯的改善,但不良反應有眩暈、疲乏。總之,藥物治療不能治愈性及副作用一直困擾臨床醫生。
中醫治療失眠癥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已有關于失眠癥的論述,稱之為、“不寐”,“不得眠”等。后世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充實,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中醫治療失眠癥的理論及臨床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于對失眠的病因病機獨特的認識,采用整體調理,標本兼治,辨證施治的靈活方法,在治療失眠的臨床運用中保持它獨特的優勢,取得顯著地療效。中醫內科對不寐的辨證論治思路體系現已較完善[11]。多從肝郁化火,痰熱內擾,胃氣不和,心脾兩虛,心腎不交,陰虛火旺以及痰、淤等方面施治,顏德馨運用“衡法”論治失眠,將調整臟腑氣血陰陽貫穿于治療的始終,并認為肝主疏泄,主藏魂,與氣血調暢關系最密,故臨證處方用藥多從肝,從氣血入手,善用血府逐瘀湯、溫膽湯加減[12]。沈小明等[13]認為生活節奏加快及生活壓力增大,易致肝膽不利而情志不暢,脾胃之土易因木郁而不達,加之現代人多喜肥甘厚味,也易傷及脾胃,治療上從胃不和處著手法治療頑固性失眠。中醫對失眠的治療多從五臟人手,缺乏多層面,多角度的研究。而且長期臨床觀察,中藥制劑存在著藥物煎煮不便的問題,影響患者長期、規律地服藥治療,改進劑型又恐影響療效。因此改進中藥劑型有待成為進一步研發的重點。
2 非藥物療法
2.1 睡眠衛生教育 減少或消除影響睡眠的行為(如飲用咖啡、茶、酒精以及過量飲食等)。選擇舒適的睡眠環境,避免聲、光和溫度等不利于睡眠的外界因素。當然作為一種單獨的治療方法是無效的,僅僅作為一種保健常識和輔助手段。
2.2 針灸推拿 針灸推拿通過對人體的特定穴位,部位的針刺、按摩,在改善失眠癥狀的同時,還可以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氣血的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是一種安全有效,無不良反應的好方法。針灸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由一種臨床治療手段發展為一個專門學科。自石學敏院士“醒神開竅”針法應用推廣以來,這種以調理神機為主的治法,開拓了針灸治法的新紀元。從目前所有針灸療法的臨床療效觀察,對其治療機制的深層次研究較少[14]。推拿療法又稱按摩,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外治療法。由于操作者手法輕重,緩急不同,按摩操作規程各異,不利于臨床推廣。endprint
2.3 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以行為學習理論為指導,按一定的治療程序來消除或糾正人們的異常或不良行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包括放松療法、限制睡眠、刺激控制和認知療法[15]。如Morin等[16]對失眠患者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后,追蹤療效至治療后第8個月,患者的睡眠及各種情緒改善仍比其他治療更顯效,得到了美國心理衛生學會的確定,但它的缺點是起效作用時間太長、見效慢[17]。目前在中國具有認識行為治療能力的醫師較少,與失眠人群數量遠不能匹配,醫療衛生系統對該治療方式缺乏有力支持,國人患者對該療法的認識度差,文化水平較低,難以很好的配合治療,諸多因素導致該療法在中國難以廣泛推廣[18]。
2.4 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是指應用各種物理因素作用于人體,達到防治失眠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物理方法有磁療法,激光療法,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及腦電生物反饋療法,此種方法簡單,具有無創、不良反應少的特點。對心因性失眠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可緩解失眠癥患者的不良情緒,但治療效果可信度不高[19]。
2.5 放松療法 放松療法包括國外的冥思、瑜伽、音樂療法、催眠等。而國內的如太極、氣功、五禽戲、八段錦。尤其太極拳運動療法表現出明顯優勢,目前國內外研究文獻頗多,此療法能減輕患者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是精神生理疾病的有效的輔助療法[20]。作為一項傳統運動,它需要口傳心授的指導,而且肢體身形的屈伸活動變化多種多樣,并要顧及全身及全面協調,真正掌握實屬不易。為此,在挖掘傳統的中醫傳統方法中,發現混元樁不失為治療失眠的一種簡便方法。
2.6 混元樁療法 站樁療法是中國古代養生術的一種,其歷史悠久。研究其起源于何代,因缺乏文字記載,無從考證。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徑》中,就有“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如一”的記載,其“獨立”就是站樁的雛形。此種方法并沒有當作治病的手段,只作為練習武術過程中健身的步驟,以此充實身體內部元氣,達到習武目的。過去也曾經是太極拳的基本功。從中醫的觀點來認識,站樁的直接目的,就是養神。《內經·靈蘭密典》“主明則下安,以之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由此可見,神為人身之主宰,統領支配各個內臟器官,若神能得到保養從而使經絡臟腑、四肢都可以得到益處,對調節生理機能控制疾病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21]。
目前,站樁療法已被視為一種醫療方法,有些人認為不易醫治之病,采用站樁療法以后,獲得良好效果。據北醫第一附屬醫院報告,以失眠癥為主的患者,應用此療法以后,能較快的達到入睡深沉的目的,并可擺脫長期依靠安眠藥維持睡眠的狀況。科學認為物種在進化過程中,開始并沒有大腦,而是后來進化過程中為適應陸地環境的變化逐漸發育進化,并包含著腦舊有的成分,大腦的發育進化一方面提高了動物適應環境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動物體內一些原始的自動調節功能。特別是大腦產生悲觀、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此種情緒會造成身體各系統的惡化。所以人類要心身健康,必經排除后天意識的干擾和破壞,尤其是大腦產生不良的情緒及負面心態對身體的影響。美國著名醫學博士安德魯·韋爾[22]在其書中指出,人體存在固有健康系統,人的許多疾病是可以自然康復的,人一旦患病,在求醫吃藥的同時,更要向內啟動自身修復系統來治療疾病。從站樁的過程中,大腦入靜減少后天意識的干擾,恢復人體先天意識狀態,此時人體的自動調節系統開始發揮作用,調節機體進入良好狀態,以至改善睡眠。睡眠-覺醒是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先天具有的一種相對獨立的生物節律,是大腦中樞特定結構主動活動的結果。失眠癥的過度覺醒機制目前已被廣泛國內外學者認可,包括生理(軀體)、皮層、認識3個方面的過度覺醒[23]。過度覺醒既是失眠癥發生的機制,也是失眠后的結果,更是慢性失眠癥的維持因素,如果能抑制過度覺醒,失眠癥狀則可得到改善。從站樁過程來看,探究站樁的作用機制,在于永年[24]書中認為,在站樁過程中,外感受器的知覺輸入量減少,內感受器(肌肉、肌腱、關節)的新異刺激產生興奮,這種興奮沿著傳入神經纖維到達大腦皮層,并產生探究反射(興奮沿傳入神經纖維到達大腦皮層經過其分析綜合,發出信號追究刺激的改變),經傳出神經到達效應器官(骨骼肌)。隨著時間及強度的改變,新異性刺激便逐漸減弱,不再引起探究反射,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條件反射弧,且反射弧抑制了雜念產生或病灶惡性興奮灶,并使之逐漸消失,與此同時出現全身舒暢的良性刺激,良性刺激越多越深,愈能促進大腦皮層的興奮灶更為集中,更加鞏固,更能擴散,以致進入“內抑制”狀態,此狀態使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性抑制作用,即可以切斷大腦皮層的病灶惡性循環的興奮灶,使它轉入抑制狀態。從而有效地醫治大腦皮層細胞的病理狀態,廣泛和精確地調整機體內部不平衡的狀態,使機體本身進行自檢自修,改變機體的生理和病理機能,為站樁治療失眠癥的病理生理機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3 小結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當人們享受高科技帶來的現代文明與舒適生活的同時,都品嘗到了隨之而來的失眠、焦慮等精神疾患。目前,睡眠障礙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失眠不過是冰山一角,警示人們對睡眠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緩。人類社會需要發展治療失眠癥的新療法,心身醫學起源于中國的《黃帝內經》,因此要向中醫尋找智慧,站樁是綜合調理身體,驅除心身疾病的過程,那么不久將來,相信混元樁一定是治療失眠癥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張鵬,鼓建偉.失眠癥的研究進展[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1,9(2):128.
[2] Taylor D J,Lichstein K L,Durrence H H.Insomnia as a health risk factor[J].Behavior Sleep Med,2003,1(4):227-247.endprint
[3] Hossain J L,Shapiro C M.The prevalence,cost implicacions,and manegernent of sleep disorders[J].Sleep and Breathing,2002,6(2):85-102.
[4]李偉,周華東.失眠的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08,37(7):730-731.
[5] Kales A,Soldatos R,Kales J.Sleep disorders: insomnia sleep walking, night terrors,night mares and enuresis[J].Ann Intern Med,2000,106(8):582-592.
[6]鐘國球.歸脾丸治療失眠癥40例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1):43-44.
[7]湛劍飛,睡眠障礙.見:孫怡,楊任民,韓景獻主編,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85-524.
[8]黃嘯.失眠的藥物治療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06,3(1):163-167.
[9]張輝,沈揚,劉娜,等.扎來普隆治療失眠的療效及安全性:隨機雙盲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4,11(16):3488.
[10]顧牛范,陶明毅.唑吡坦治療失眠334例[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1999,18(3):187.
[11]杜輝,洪蘭,汪衛東.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治療不寐臨床操作規范[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4):1-3.
[12]顏乾麟.國醫大師顏德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12-16.
[13]沈小明,馬云枝.溫膽湯加味治療頑固性失眠90例[J].江蘇中醫藥,2005,25(2):25-26.
[14]張麗萍,夏猛.失眠癥的治療現狀分析及思考[J].環球中醫藥,2011,4(1):67.
[15] Bluestein D,Healey A C,Rutledge C M.Acceptability of behavioral treatments for insomnial[J].J Am Board Fam Med,2011,24(3):272-280.
[16] Morin C M,Blais F,Savand J.Are changes in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related to sleep improvements in treatments of insomnia[J].Behav Res Ther,2002,40(7):741-752.
[17]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ask force on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psychohgical procedures. Training in and dissemination of empirically-validated psychological treanment[J].Clinpsyohologist,1995,48(8):323.
[18]李雁鵬,趙忠新.認知行為療法治療慢性失眠的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09,38(10):1148-1150.
[19]李冬生.按摩治療失眠57例[J].山東中醫雜志,1987,7(3):15.
[20] Cohen L,Warneke C,Foulad R T,et 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sleep quality in a romdomized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a Tibetan yoga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lymphomal[J].Cancer,2004,100(10):2253-2260.
[21]王冰,注.黃帝內經(唐)[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11.
[22]安德魯.韋爾.不治而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1.
[23] Riemann D,Spiegelhalder K,Feigb B,et al.The hyperarousal, molel of insomnia: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anl its evidence[J].Sleep Melicihe Reviews,2010,14(1):19-31.
[24]于永年.大成拳-站樁與道德經[M].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5-28.
(收稿日期:2014-03-04)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