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巨華
培養新時期所需要的人才,是語文教改的奮斗目標。培養新的人才,單純傳授知識不行,應當在教書和育人上下工夫,因此,我們應當在語文教改中探索教書育人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語文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同步性、教育性,從其思想性來看,大致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宣揚愛國主義思想,歌頌古今英雄人物,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激情,如,《詹天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壯士》。這些課文通過記敘古今名人的感人事跡,宣揚愛國主義激情。
第二類,描繪祖國的名勝風景、壯麗山川,給學生以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如,《桂林山水》《美麗的大興安嶺》《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些作品語言優美,滲透著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無限深情,在引導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時,不僅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第三類,反映舊中國的苦難和黑暗,反映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苦難歷程,教育學生珍惜幸福生活,為國家和人民而勇于獻身。如,《糶米》《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些作品是舊中國歷史的再現,是中國人民苦難歷程的真實記錄,比一般的政治說教在育人上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實現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其方法有:
形象分析法。文學作品的形象分析,是語文特有的教學過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形象分析就是我們利用文學形象育人的途徑。從董存瑞身上學到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從舊氈帽朋友身上,學生可以看到舊中國農民苦難的經歷和壓在身上的重負。
意境欣賞法。意境欣賞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情操陶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過程,使學生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如,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桂林山水》所描繪的美麗圖景,就可讓學生從情景交融的意境中領悟到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贊美之情,從而更加熱愛祖國,這是欣賞意境所產生的德育效果。
創設氛圍法。語文教材本身決定比別的學科更重視情感。語文教學中,創設氛圍,用情感育人,以情動人。如,《我的戰友邱少云》通過引導學生想象邱少云被烈火包圍的處境,理解邱少云的內心和精神境界,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以達到教育效果。
語言文字解析法。語言文字的教學自然包含了對語言文字所包含的內容的教學,我們可以從分析語言文字的表達入手理解作者傾注在語言文字中的思想內涵,從而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金色的魚鉤》從“小紅軍聽笛聲,出神的望著遠方,他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希望”的文字描述中可以看出:戰斗的歲月非常艱苦,可是紅軍戰士充滿了勝利的信心,他們看到了革命必然會取得勝利,將來一定能過自由幸福的生活。通過指導學生仔細體會,從中受到啟發教育。
總之,語文教師只有善于捕捉和創造各種時機,將德育從課前到課內再到課外,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才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語文知識的學習,使語文學科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齊頭并進。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它不像思想品德課那么直接,它是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之中的,要看教師如何去發現、去挖掘、去利用。通過文中一個個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從思想情感上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與熏陶,在理解與表達能力上提高了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