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艷
這是入夏以來的又一個第五節課,像往常一樣走進教室,師生問好,感覺學生問候聲明顯低沉,有一兩個學生還在熟睡。天氣炎熱,許多學生沒有養成午休的習慣,下午的第一節課常常犯困。想想,今天何不變換一種授課方式。于是,我設置了以下教學流程:
一、導課
同學們,你們坐過高鐵嗎?寶麟鐵路即將竣工,屆時將極大解決麟游煤炭等資源外運困難。你們知道當今鐵路運輸靠什么帶動?那最早的火車又以何作動力?
二、活動課方案
在學生七嘴八舌的回答討論中,我引出本節課題:“蒸汽”的力量。板書課題后,我提出本節課的學習方案:六個學習小組中一、二小組閱讀第一目“大工業”的狂飆時代,三、四小組閱讀第二目打造“世界工廠”,五、六小組閱讀世界市場的孕育和成熟。各小組自由討論生成三至四個問題,向和本組同一閱讀內容的另一小組提問,并補充講解或點評,最終由同學們評出優秀學生。限時五分鐘。
三、新課學習
經過五分鐘的熱烈討論,第二小組甲同學手捧課本走上講臺,她向第一小組的八位同學先后提出四個問題: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最先在哪個國家,興起的標志是什么?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的表現是什么?工業革命的影響是什么?工業革命的拓展狀況怎么樣?被提問的同學照著課本先后做了回答。第二個自告奮勇上講臺的是第三小組的乙同學,他面帶微笑,輕緩地說:“我給大家帶來兩個有深度的問題,全體同學都可參與回答。”他的神秘引來在座的一陣笑聲。他的問題是:大工業的狂飆時代,中國在干什么?中國一直把發展的重心放在內陸,而英國則在海洋,為什么?話音落定,教室里出現了幾秒鐘的安靜,隨即開始有人竊竊私語。經過一分鐘左右,他開始點名要求同學回答。學生分別談到中國所在的歷史時期,從18世紀60年代推理出康乾盛世,再答出中國閉關政策,重農抑商,處在封建社會落日的余暉中沾沾自喜。第二個問題則強調地域環境的重要性和不同文化理念等因素。這些答案最終由乙同學做了總結。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出人意料。問答結束,我第一個帶動學生鼓掌祝賀。接下來第五組的同學丙上臺提問,可能是受乙同學的激發,她聲音清脆語速較快,共提出四個問題:英國打造世界工廠的原因、表現?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條件?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標志?其中最后一個問題帶有拓展性。她問大家“假如你生活在工業革命時代,面對西方殖民擴張,你是抵制還是順應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同學們侃侃而談。
討論題目呈現完畢,我最后做了本節課的點評。就這樣,緊張而愉快地上完了這節歷史課。
四、課后反思
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在于學生提出的三個問題。即:大工業狂飆時代,中國在干什么?中國一直把發展重心放在內陸,而英國則在海洋,為什么?假如你生活在工業革命時代,面對西方殖民擴張,你是抵制還是順應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如何定位這節課,課堂上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發現問題,合作討論探討問題,最后面向全班同學發表看法,課堂上提取信息,歸納、分析、表述,鍛煉了各方面能力。這應該算一節高效課。可是經過多次教學嘗試,這種課不可能每節課每個班都有預期效果。對照分析,我的結論是:學生文化課學習水平、歷史知識水平存在差距;主動學習,大膽發言積極性不足;缺乏主動學習習慣。由此聯想到學校三年前倡導的“一案三單分組討論”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學校花大氣力采取走出去組織教師外出學習,請進來邀請名師示教,最終那種以分組討論、展示匯報、教師評價為標志特征的高效課堂模式為大多數學生所反感抗拒。何故?據調查,大多數學生認為該模式更適合于思維敏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來說不如聽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這種教學練就的是少數學生,學生主講下的課堂往往是課堂上慷慨陳詞,課后一知半解。
有研究者認為:所謂“高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高低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由此可見,評價一節歷史課是否高效主要還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角度。(1)考查教師組織學習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落實以及組織方式、實施過程的適度和效度;(2)考查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廣度、深度和效度。就教師角度而言,“學無定法,教無定法”。高效歷史課堂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一切應以有利于學生發展為目的。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