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生
摘 要:從王冕的題畫詩說起,談了美術課堂應重視人文性的挖掘,及如何合理地運用詩詞來提高新課改下的課堂效果。
關鍵詞:詩;美術;課堂效果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當我們在欣賞王冕的這幅墨梅圖時,不僅會被其清雅的格調、明潔的畫面構成所吸引,同時也會被這首膾炙人口的題畫詩所感動,王冕那不屈的人格,不俗的品行躍然紙上,鮮活而深刻地留在我們的腦海里。這幅作品是畫和詩的完美結合,借物抒情,托物以言志,是中國文人畫代表之作。賞著畫,品著詩,我的思緒慢慢地蔓延開來……
蘇東坡論唐朝大詩人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畫給予詩以具體的形象,詩啟發著畫中的意態,詩畫交輝,意境豐滿。詩作為繪畫的姊妹藝術,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繪畫的表現力。我們再看徐渭的名作《墨葡萄圖》也同樣精彩,作品飽滿的用墨、灑脫的用筆,給人暢快淋漓之感,再配上獨絕的詩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將徐青藤晚年凄苦的生活狀況,懷才不遇的人生境遇,形象地展現出來。
有很多詩不但有國畫的意境,還有油畫的情趣和意象。我們可以讀一下唐人王昌齡的一首題為《初日》的小詩:“初日凈金閨,光照床前暖。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云發不能梳,楊花更吹滿。”我們細細地品味,她多像是一幅印象派大師的畫,畫面呈現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閨,日光在這里是活躍的主角,她暖暖的,懶散地照著羅帳、琴瑟……還未梳妝的少女端坐于窗前,凝視著眼前的美景。這是多么溫馨、唯美的油畫啊!有好多詩蘊涵著畫意,我們在這里是有好多文章可做的。
中華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從詩三百到屈原、陶淵明、李太白……有多少不朽的作者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千古絕唱的天籟之作,感染著、銘刻在我們心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激勵我們奮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我們自怡、淡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讓我們自信、豁達……
我國歷來享有“詩國”之稱,我想這不僅表現在我國詩歌的成就之高,數量之多,而且還表現在我們國人對詩的喜愛和廣泛的普及性基礎上,試問普天之下有幾人不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名句呢?我們對詩都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和理解,可以這樣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詩意化的情緒體驗,面對人生短暫,時光易逝,誰不會發出“人生幾何,對酒當歌”的感慨呢!
詩作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中最燦爛的一筆,同時也深深地影響到其他的藝術門類,如繪畫、音樂。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一個美術教師,我想根據這幾年教學中所體會到的來談一下在高中美術欣賞課中引用古詩的必要性和如何活用古詩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
新課程改革如春天的和風吹遍了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注重人文關懷,挖掘美術學科的文化性,滲透跨學科知識,是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
一、美術課不受重視的原因
我們目前的美術教育由于社會、歷史的原因,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近幾年雖然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由于長期形成的習慣和看法,學生對美術課的確還不甚重視,這可能有很多的原因:
1.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貧乏,以致沒有學習的興趣
初中時,由于升學的壓力,初一、初二就沒有很好地開設美術課,很多學校到初三干脆就把美術課讓給了語文、英語等課了,所以造成了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十分薄弱。比如,在講《繪畫藝術的特點》一課時,當我向學生介紹賈又福先生畫的《太行豐碑》時,問道:“這幅作品根據技法的不同來區分,這應是什么畫?”答曰:“風景畫”……像這樣讓人啼笑皆非的回答在課堂中屢見不鮮,可以想象這些學生在美術上的基礎知識到底有多少!然而學生對于詩詞則要重視得多,掌握的信息量也要多得多,在課堂中恰當地滲入一些詩詞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的自身素質也有待提高
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課堂教學的成敗,關鍵在教師。由于我們對美術學科之外的知識知之甚少。而作為一名教師,他(她)必須具有較廣博的知識,這樣才能旁征博引,把美術這門課講得更生動,更具有藝術性。多讀一些古文詩詞,不但可以豐富我們的學識,更能提高我們的修養和審美能力。
二、課堂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綜上所述,我覺得學一些詩詞,在課堂上合理地運用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來運用呢?下面就這一問題來說一下我的做法:古詩導入法、詩畫對照法、以詩作結法。
1.古詩導入法
以詩詞導入多可適用于繪畫類作品的欣賞。在講解作品前朗讀或寫一寫與其意境相符的詩句可以創設很好的情境,使得課堂教學順利地進展。例如,我們都知道:在宋代招收畫院學生時,多采用詩句作為考題,比如,“深山藏古寺”“嫰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①“踏花歸去馬蹄香”等,當代的很多國畫家也采用擬古詩詞之意來創作。所以,當我在講解中國古代山水畫這一課,介紹到南宋山水畫逐漸由北宋以描寫自然為主,變為追求詩的意境時,要求全體學生先背唐詩——柳宗元的《江雪》,接著要求學生根據其詩意來描繪一下此詩在你的腦海中構成什么樣的畫面?將自己的想法畫下來,然后再展示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比較。然后一起來探討:大畫家馬遠又是如何處理的呢?他為什么要這樣來處理呢?最后還可以出示詩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請同學們再根據詩意來創作一幅作品并說明構思和要表達什么樣的意境,這樣逐漸展示挖掘就會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2.詩畫對照法
中國的繪畫一般都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點。這一點無疑與中國的古代詩歌相似,兩者都強調創作需將情感和作品聯系在一起,作品往往是作者情感的體現,同時也是作者志向、抱負的凸顯。所以在講解課文時,應該很好地將詩與畫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我們在介紹梁楷所畫的《李白行吟圖》時,我除了向學生介紹:作品的構圖、用筆用墨、人物性格之外,繼而發問:誰能說出較好體現李白行為、性格的詩句?作者畫出的李白形象如何?作者畫此畫的用意又是什么呢?學生肯定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典型的詩句:“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和杜甫寫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從詩中我們自然能夠體會出李白的傲岸不馴、狂放不羈、才華橫溢的性格。再看梁楷作品中的李白,其神韻、氣質則更加形象。作者畫李白的用意也十分明了,除了對李白的崇敬之外,更以李白自比。(因為我們都知道梁楷的為人也是同樣的狂放、孤傲。)
人物畫是如此,那么講花鳥的時候,古詩則顯得更為重要。如,本文開始時提到的王冕的《墨梅圖》徐文長的《墨葡萄圖》:還有清代蘭竹高手鄭板橋的作品,也是這方面的很好代表,請讀一讀他的提畫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如此的感人,畫家的氣節和關心百姓的情懷,如脈脈的溫泉涌淌在華夏的大地上,滋潤我們的心田。
詩畫對照法還可以這樣運用:即做詩畫連線題,先出示多幅作品和寓意不同的詩詞,然后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詩情和畫意來連線。請看圖例:
3.以詩作結法
一節好課就像一篇好文章一樣,有一個好的結尾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能起到話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給學生以思考聯想和意猶未盡的余味,從而喜歡上美術課。
比如,我們在欣賞古典園林時,當講解到中國園林布局的特點——曲折自由時,我們可以先敘述:“如蘇州多數的園林的入口處,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游客的視線,然后移步換景,讓游客必須在幾經曲折后方能見到園內全貌,總之,走在園林的小道上,不時會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這樣的總結既能概括出園林布局的特點,同時又能增強園林的詩情畫意。
再如,我們在講解中國園林的第二個特點——借景時,不僅要讓學生明了“借景”是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重要手法,同時還要告訴大家借景,主要是這樣幾種方法:“近借”“遠借”“鄰借”“互借”“時借”等。我們在具體介紹了各種借法的特點和內容之后,可以概括性地說出借景具有:“八極可圍于寸眸,萬物可齊于一朝”的特點,收無限于有限中。在講到園林窗戶的妙用時引用:“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云。”這樣說來能更形象、生動地把借景和窗戶的含義及功能解釋清楚,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詩詞的妙用不僅僅適用于中國畫、園林,也同樣適用于西畫、雕塑等藝術門類,比如,我在講到兵馬俑的時候就用到“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我們在講解19世紀現實主義畫家米勒的代表作品《拾穗者》時,就可以引用李紳的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則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我覺得古詩的引用比較適合在中國的一些古典藝術作品中,如,繪畫、建筑、陶瓷等。在西方各藝術門類中,適用引用我國古詩的地方相對少一些。我們在講解時,引用詩句要貼切、自然,切勿生搬硬套、牽強地引用,否則就會東施效顰、貽笑大方了。當然在引用時,除了貼切之外,還應考慮這些詩,應該是大家熟悉的詩句,否則的話效果可能恰得其反,變成一堂語文課了。
以上的一些想法和實踐可能不是很成熟,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實踐、總結,使之變得更加合理、有效。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2]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The Humanistic Conception of Poetry and Painting
Wang Fusheng
Abstract:Speaking from Wang Mians pomes painting,about art cla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ining of humanity, and how reasonable the use of poetry to improv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poetry;art;teaching effect
編輯 薄躍華
比如,我們在介紹梁楷所畫的《李白行吟圖》時,我除了向學生介紹:作品的構圖、用筆用墨、人物性格之外,繼而發問:誰能說出較好體現李白行為、性格的詩句?作者畫出的李白形象如何?作者畫此畫的用意又是什么呢?學生肯定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典型的詩句:“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和杜甫寫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從詩中我們自然能夠體會出李白的傲岸不馴、狂放不羈、才華橫溢的性格。再看梁楷作品中的李白,其神韻、氣質則更加形象。作者畫李白的用意也十分明了,除了對李白的崇敬之外,更以李白自比。(因為我們都知道梁楷的為人也是同樣的狂放、孤傲。)
人物畫是如此,那么講花鳥的時候,古詩則顯得更為重要。如,本文開始時提到的王冕的《墨梅圖》徐文長的《墨葡萄圖》:還有清代蘭竹高手鄭板橋的作品,也是這方面的很好代表,請讀一讀他的提畫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如此的感人,畫家的氣節和關心百姓的情懷,如脈脈的溫泉涌淌在華夏的大地上,滋潤我們的心田。
詩畫對照法還可以這樣運用:即做詩畫連線題,先出示多幅作品和寓意不同的詩詞,然后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詩情和畫意來連線。請看圖例:
3.以詩作結法
一節好課就像一篇好文章一樣,有一個好的結尾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能起到話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給學生以思考聯想和意猶未盡的余味,從而喜歡上美術課。
比如,我們在欣賞古典園林時,當講解到中國園林布局的特點——曲折自由時,我們可以先敘述:“如蘇州多數的園林的入口處,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游客的視線,然后移步換景,讓游客必須在幾經曲折后方能見到園內全貌,總之,走在園林的小道上,不時會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這樣的總結既能概括出園林布局的特點,同時又能增強園林的詩情畫意。
再如,我們在講解中國園林的第二個特點——借景時,不僅要讓學生明了“借景”是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重要手法,同時還要告訴大家借景,主要是這樣幾種方法:“近借”“遠借”“鄰借”“互借”“時借”等。我們在具體介紹了各種借法的特點和內容之后,可以概括性地說出借景具有:“八極可圍于寸眸,萬物可齊于一朝”的特點,收無限于有限中。在講到園林窗戶的妙用時引用:“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云。”這樣說來能更形象、生動地把借景和窗戶的含義及功能解釋清楚,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詩詞的妙用不僅僅適用于中國畫、園林,也同樣適用于西畫、雕塑等藝術門類,比如,我在講到兵馬俑的時候就用到“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我們在講解19世紀現實主義畫家米勒的代表作品《拾穗者》時,就可以引用李紳的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則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我覺得古詩的引用比較適合在中國的一些古典藝術作品中,如,繪畫、建筑、陶瓷等。在西方各藝術門類中,適用引用我國古詩的地方相對少一些。我們在講解時,引用詩句要貼切、自然,切勿生搬硬套、牽強地引用,否則就會東施效顰、貽笑大方了。當然在引用時,除了貼切之外,還應考慮這些詩,應該是大家熟悉的詩句,否則的話效果可能恰得其反,變成一堂語文課了。
以上的一些想法和實踐可能不是很成熟,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實踐、總結,使之變得更加合理、有效。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2]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The Humanistic Conception of Poetry and Painting
Wang Fusheng
Abstract:Speaking from Wang Mians pomes painting,about art cla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ining of humanity, and how reasonable the use of poetry to improv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poetry;art;teaching effect
編輯 薄躍華
比如,我們在介紹梁楷所畫的《李白行吟圖》時,我除了向學生介紹:作品的構圖、用筆用墨、人物性格之外,繼而發問:誰能說出較好體現李白行為、性格的詩句?作者畫出的李白形象如何?作者畫此畫的用意又是什么呢?學生肯定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典型的詩句:“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和杜甫寫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從詩中我們自然能夠體會出李白的傲岸不馴、狂放不羈、才華橫溢的性格。再看梁楷作品中的李白,其神韻、氣質則更加形象。作者畫李白的用意也十分明了,除了對李白的崇敬之外,更以李白自比。(因為我們都知道梁楷的為人也是同樣的狂放、孤傲。)
人物畫是如此,那么講花鳥的時候,古詩則顯得更為重要。如,本文開始時提到的王冕的《墨梅圖》徐文長的《墨葡萄圖》:還有清代蘭竹高手鄭板橋的作品,也是這方面的很好代表,請讀一讀他的提畫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如此的感人,畫家的氣節和關心百姓的情懷,如脈脈的溫泉涌淌在華夏的大地上,滋潤我們的心田。
詩畫對照法還可以這樣運用:即做詩畫連線題,先出示多幅作品和寓意不同的詩詞,然后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詩情和畫意來連線。請看圖例:
3.以詩作結法
一節好課就像一篇好文章一樣,有一個好的結尾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能起到話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給學生以思考聯想和意猶未盡的余味,從而喜歡上美術課。
比如,我們在欣賞古典園林時,當講解到中國園林布局的特點——曲折自由時,我們可以先敘述:“如蘇州多數的園林的入口處,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游客的視線,然后移步換景,讓游客必須在幾經曲折后方能見到園內全貌,總之,走在園林的小道上,不時會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這樣的總結既能概括出園林布局的特點,同時又能增強園林的詩情畫意。
再如,我們在講解中國園林的第二個特點——借景時,不僅要讓學生明了“借景”是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重要手法,同時還要告訴大家借景,主要是這樣幾種方法:“近借”“遠借”“鄰借”“互借”“時借”等。我們在具體介紹了各種借法的特點和內容之后,可以概括性地說出借景具有:“八極可圍于寸眸,萬物可齊于一朝”的特點,收無限于有限中。在講到園林窗戶的妙用時引用:“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云。”這樣說來能更形象、生動地把借景和窗戶的含義及功能解釋清楚,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詩詞的妙用不僅僅適用于中國畫、園林,也同樣適用于西畫、雕塑等藝術門類,比如,我在講到兵馬俑的時候就用到“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我們在講解19世紀現實主義畫家米勒的代表作品《拾穗者》時,就可以引用李紳的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則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我覺得古詩的引用比較適合在中國的一些古典藝術作品中,如,繪畫、建筑、陶瓷等。在西方各藝術門類中,適用引用我國古詩的地方相對少一些。我們在講解時,引用詩句要貼切、自然,切勿生搬硬套、牽強地引用,否則就會東施效顰、貽笑大方了。當然在引用時,除了貼切之外,還應考慮這些詩,應該是大家熟悉的詩句,否則的話效果可能恰得其反,變成一堂語文課了。
以上的一些想法和實踐可能不是很成熟,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實踐、總結,使之變得更加合理、有效。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2]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The Humanistic Conception of Poetry and Painting
Wang Fusheng
Abstract:Speaking from Wang Mians pomes painting,about art cla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ining of humanity, and how reasonable the use of poetry to improv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poetry;art;teaching effect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