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 要:要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明確教學的指導思想,準備好本門課程的相關知識,深入理解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備課內容,強化課堂上師生互動這一環節,并注意課堂上教育方法的靈活運用,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學生厭學的原因所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厭學;學習
在新的課程改革實驗中,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改變,要適應這個過程,教師的著力點應有以下改變:
一、注重備課內容
備課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如果備課不認真,考慮不周密,就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率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有些教師為了彌補課內損失,加班補課、多留作業,同時又使教師沒時間備課,以致課堂教學效率更低。這樣總是處于被動狀態,工作辛辛苦苦,但教學質量又不理想。因此,教師要上好課,必須備好課。即使是有經驗的教師,也要堅持認真備課。
備課是一項深入細致的工作。通常先從整體入手,對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加以通盤考慮和安排,擬訂學期計劃;然后是進一步做好每堂課的教學準備,寫出課時計劃。這一工作過程的內容,主要是學習教學大綱、鉆研教材、了解學生、擬定授課計劃以及準備教具等。
要把一堂課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有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除了對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對學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認知特點、知識儲備和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動機、情感狀況等。只有對這些情況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這一環節
現代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單向活動方式,而是強調教學一種多邊活動,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新課改特別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前上課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教師做表演式的講授、提問、示范,有條不紊地安排一節課教學程序,關注的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因而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單向交流模式,這種單向交流模式不能體現教學活動的復雜性。而現在的課堂教學角色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變了。如果教學過程實現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那么教學過程就不再是簡單的傳輸過程,而是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的參與過程。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是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而應是積極、主動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實施簡單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要把學生看成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形成習慣、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不但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承擔者,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能夠表現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要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在上課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與完善,而且有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上每位學生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四、分析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
學校教育的不完善往往是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重要原因。首先,有些老師的道德素質并不高,不能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且也沒有很好地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其次,有些老師的教學水平不高,不能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因而導致孩子不愿意學習;最后,學校的評價機制不完善,學校沒有尊重學生的想法也是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重要原因。
家庭環境對于學生的心理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很多孩子產生厭學情緒都是和家庭教育的不合理有關:其一,有些家長認為讀書無用,不希望孩子讀書,因而導致孩子厭學;其二,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而孩子達不到要求因而會產生厭學傾向;其三,有些家長因為家庭矛盾或工作繁忙而忽視了孩子的教育,這也會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五、厭學情緒的調控
除了要矯正低年級學業不良兒童的自卑心理外還應該調控好這些兒童的厭學情緒。為了調控好學生的厭學情緒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采取措施解決:首先,學校應該積極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學校的老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偏愛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要培養學業不良兒童的學習興趣;其次,家長要重視孩子,特別是要合理地看待孩子的學習問題,一方面是要把握好關注度,但不能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要適度地關心其學習狀況;另一方面,不能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問任其發展,這會使孩子認為學不學無所謂,所以家長一定要在合適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去學習;最后社會也應該為小學低年級學業不良兒童的學習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六、學校、家庭相結合扭轉學生厭學的局面
搞好小學低年級學業不良兒童的教育還需要學校制定好教育策略。為此,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采取措施:首先,學校應該更加關注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學習,要設立心理輔導課程,安排專門的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其次,學校的老師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不能對小學低年級學業不良兒童有歧視,要明確自身責任,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積極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最后,學校應該積極倡導學生之間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這樣才能讓小學低年級學業不良兒童真正融入班集體中,從而擺脫自卑心理和厭學情緒,在自信樂觀的狀況下更好地學習和進步。以蓋州市梁屯學校的農村留守兒童為例,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條件不夠好因而從內心存在著一些自卑傾向,特別是與城市兒童相比時會特別的自卑,此外,由于留守兒童沒有父母在身邊教育他們,因而不會合理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由此會產生厭學情緒。
新課程改革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充滿了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羅大同.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串講[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03).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