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萌
摘 要:對如何挖掘初中語文思想教育功能進行了簡單介紹,以確保學生能夠在精彩的語文課堂中重拾學習語文的樂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思想教育;親情教育;審美教育;愛國教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可見,語文教學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性。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營造的輕松環境中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
一、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親情教育
親情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現今的獨生子女教育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來挖掘教材價值,以確保親情教育的有效開展,進而使學生學會感恩,學會珍惜親情。
例如,在教學《慈母情深》時,為了深入挖掘語文教材的價值,也為了讓學生感受母愛,在導入課時,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歌曲《燭光里的媽媽》,動人舒緩的音樂不僅能夠渲染課堂氣氛,而且還能將學生的思緒引向自己的母親。接著,我引導學生思考:“母親”是誰?母愛是可以割舍的嗎?同時,在學生激烈的討論中引導其走進作者筆下的母親形象,去感受那份慈母情深,進而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一些描述母親的句子進行閱讀鑒賞,促使學生在欣賞中感受母愛的偉大,同時,也為高效課堂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面,是陶冶學生情操、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環節。但是,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的一些思想還固化在以往的簡單知識傳授上,教師還是為了教而教,導致語文教學價值得不到根本的體現。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使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學會感悟,在體會中享受審美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靜默草原》時,由于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所以,為了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也為了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培養和提高,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并解決下面幾個問題:(1)文本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抒發了作者對草原的什么情感?(2)通過什么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情有獨鐘呢?(3)文章都用了什么修辭手法?(4)讀完文章之后,你有何感受?……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去品味作者筆下的草原的獨特魅力,進而去感知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陶冶性情,提高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三、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愛國教育
對處于和平時代的我們來說,愛國主義精神基本上就停留在了書本上,體現在試卷上,大部分學生從心理上對愛國主義精神是沒有什么感觸的。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重視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并從行動上落實愛國主義教育,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鄧稼先》時,為了培養學生學習鄧稼先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在正式授課之前,我引導學生在課下自主搜集有關鄧稼先的有關資料,并引導學生觀看了電視劇《鄧稼先》,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搜集資料以及形象直觀的展示中對這一人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之后,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談談“鄧稼先”,目的是讓學生在分析和感悟他的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的同時,也促使學生去感受它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和探究中感受愛國主義精神的實質,逐漸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方式,從多角度入手,進而在實現高效語文課堂的同時,也促使學生的語文思想水平獲得大幅度提高。
參考文獻:
章穎菊.初中語文教學中育人功能的開發與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09(S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