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民
摘 要: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拓展學生的心理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那么如何利用好教學資源有效組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打造適合學生的課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是每一位物理教師的追求。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打造;課堂
如何在物理課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的理念,把物理課打造得更生動一些、更鮮活一些,我從如何利用教學資源出發提出一個課堂教學方向。
一、精心設計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興趣是成功的先導,有了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他們自主探究學習就有了動力,高效學習就有成功的保障。如,在進行“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時,將羽毛和鐵球放入一個管中,問學生:“如果我把管倒過來,羽毛和鐵球會不會一起落到底端呢?”讓學生進行猜想,接著進行演示,驗證學生的猜想,引發認知沖突。這樣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高漲起來,為本節后續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重視物理課堂的小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學習
如,在講“力的分解”這節課時,可用下面的小實驗引入,取兩根長約25 cm的硬木條,中間用鉸鏈連接,成人字形支架,再取兩塊L型硬木,彎處釘上鐵皮,下面裝上大號的帶鉤螺絲釘。將一根鐵絲的兩端分別拴在兩個小木塊的鐵鉤上,并使壓在兩木塊間的人字形支架張角在160度以上,用一只手指在人字形木條的鉸鏈處用力往下一按,鐵絲即被拉斷。頓時全班一片嘩然,待學生議論片刻后,教師再引入正課進行教學,學生因對“力的分解”有了切身體會,因此,整節課都會全神貫注地聽講,且能積極動腦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從生活走向物理
利用身邊的物理現象進行教學,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現象、規律就在我們身邊,只要認真去觀察研究,做個有心人,就會認識它并找到它存在的規律,從而為生產、生活服務。由此培養他們的成就感,為高效學習物理知識增添新的活力。如,在學習慣性時,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抖動衣服,灰塵會掉落”入手,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并進行認知,進一步應用慣性知識找出“提高跳遠成績”的方法,即起跳前先助跑。
四、利用插圖、多媒體等手段豐富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在學習《歐姆定律和安全用電》時,插入有關安全用電及防雷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安全用電的一些常識及防雷的措施,并應用于生活實際。
五、利用簡便、精練的語言,概括歸納物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知識
如,在學習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及二力平衡條件時,可將平衡條件概括為八個字,即“同體、等值、反向、共線”;而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條件概括為“異體、等值、反向、共線”,然后將兩者進行比較與區別。
六、利用肢體語言,催生學生學習動力
適時的表揚、贊許的目光、愉悅的笑容等肢體語言既能讓學生感到親切,拉近師生距離,又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大腦處于興奮狀態,學習效率就會顯著提高。
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激發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順應學生的發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