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卓
摘 要:通過三年多使用新教材的教學實踐,從中深深體會到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風格,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師本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和課堂的真正主人。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并非是把教學的舞臺全部交給學生,在開放的課堂氣氛中更講究“放”的藝術和原則。
關鍵詞:課堂“放”的藝術;新教材;新理念
一、新課程改革呼喚多元開放協作的大課堂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目標上突出了教學的三維目標,品質與素養、能力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位一體。新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將化學知識情景化,這就為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供了有效途徑和生動載體。新課程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科知識要點,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勤于思維,在多元、探究、協作的大課堂中求得知識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挖掘新教材,領悟新理念,把握教學課堂“放”的藝術
1.“放”之有綱
“放”不是指教師放手不管,任其自流,而是有目的、有計劃性的放。這個“綱”就是全面理解教材結構,準確把握必修模塊的教學要求。首先是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其次是教學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困惑難解之處。在“放”的階段,學生的學習雖然有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來引導、規范,但學生的認知不可避免地帶有片面性,帶有膚淺、零亂的特點。從課程設計來看,必修模塊的目的是促進全體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學素養,因此必須強調其基礎性。同樣的知識內容,在新、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學要求也不相同。如“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在必修模塊中是作為化學反應的分類類型來介紹的,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理解和判斷什么是氧化還原反應,而對于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轉移數及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將在相應的選修模塊中進一步學習。教師對內容深廣度要求的處理要做好嚴格的把握,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教學設計,適當拔高。
2.“放”之有度
“度”作為衡量客觀事物的尺度、標準、是普遍存在的,如排球比賽要求一傳到位;鍛冶工作要求掌握火候;藝術表演要求恰到好處,化學教學也有自己的“度”,教師在教學中,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哪些多講,哪些少講,哪些先講,哪些后講,哪些點上講,哪些面上講,都應該全盤考慮、認真推敲。教學中內容適宜、方法恰當、節奏和諧,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這就是我們所要求的“度”。我很欣賞有老師提出的“跳摘法”,這種教學法的神韻在于一個“跳”字,學生的能力在一跳一摘中獲得了提高,學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們教學“度”的上限。要求過低,學生學習無壓力,容易滋生懶惰情緒,不利于知識的掌握;要求過高,學生不能接受掌握,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同樣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物質的量”這部分在必修課程中無論是內容還是教學課時安排上都顯得較少。物質的量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學生經常將有關概念混淆,對物質的量的理解和掌握要有一個過程,要經過反復訓練,所以我們補充講解習題到四個課時,這樣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突破難點問題,為今后化學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放”之有法
化學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有明確的課程意識,要站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系統的高度去審視必修課程模塊。即不僅要考慮“怎么教”的問題,而且要考慮“為什么教”“為什么要這樣教”“教到什么程度”等問題,這就要求對化學必修課程模塊的地位和功能、目標和要求有正確的認識。教師在研究化學教學方法,不斷改進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變學生“學會”為“會學”,授學生以“法”,從而讓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道路上腳踏實地,練有所得,學有所獲;切忌滿天撒網,無頭無序,縱不能拉,橫不能收。比如,在探究“Fe(OH)2的制備裝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創設情境,展示老教材的實驗裝置并演示實驗過程,然后啟發學生思考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方案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由學生自己提,實驗讓學生自己做,結論讓學生自己去總結。這樣,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探究氛圍中,就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實現新課改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
三、走進新課標,在實踐教學中總結課堂“放”的經驗
新的課堂教學的“放”要因人而異,因時而變,有“綱”是根本,有“法”是關鍵,有“度”是保證,要把三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一位好的教師,應當是一位出色的“導游”,他既為“游人”領出一條最快捷的路徑,又能抓住每一處勝景予以指點講解。隨著學校化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化學教學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但要求化學教師專業知識要精深,業務要熟練,同時,要求教法靈活而新穎,科學而實用;既要把學生導入知識的新境地,放手讓他們探幽覽勝,又要做一名合格的“解說員”,從而達到導與講、教與練、放與收和諧的統一,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之,新課程的變化給教學實踐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加以研究并解決。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塊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反思和創造,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重視課堂上師生的有效互動,努力營造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邁克·富蘭.變革的力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35).
[2]楊明.全新課程下的課堂觀.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代蕊華.課堂設計與教學策略.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