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遷
李鎮西老師不僅是一位博學多才、具有民主思想的教育名家,更是一位真正愛孩子、懂孩子的老師。
他提出的“在教育堅持平等”,以我們平常人的思維就是“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無論哪一位學生,不管他的學習成績好壞、有無家庭背景,都要一視同仁。而李老師的“平等原則”則是要求我們每一位老師不僅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還要實現老師與學生的人格平等。
回顧自己的教育生涯,師生間不平等的事屢而不鮮。上完信息技術課,課間休息期間,常有學生氣喘吁吁地從教學樓跑到百米之遠的二樓電腦教室,畢恭畢敬、拘謹忸怩著向老師道明:“老師,今天上午上電腦課,我把手表忘電腦教室了。”“老師,今天上課我把文具盒忘在電腦房了,我來拿一下。”我坐在辦公室的辦公桌上,用手指了指旁邊的電腦教室,嘴一喏:“門開著的,你自己去找吧。”學生忙著去教室里去找,找到了東西還不忘走到老師面前,再道一聲:“謝謝老師,東西我找到了。”而另外一些見到老師望而生畏,膽氣小、怕看老師臉色的學生,因折服于老師的師道尊嚴,落下了學習用品、手表之類,卻不敢過來跟老師說一聲,悶聲不響地自己回家重新買了學習用品。
中午去學校食堂吃完了飯,剛走出門口,夏日的天就像娃娃的臉說變就變,不一會兒外面就下起了大雨。咋辦,傘都沒帶。我正好看見旁邊幾位撐傘的學生,輕聲地問了一聲:“同學,你撐我一下去辦公室好嗎?”雖然是輕聲,許多孩子都聽見了。于是,好幾位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跑到我身邊,仰起了一張張笑臉,以最快的速度把傘遮在了我的頭上:“陸老師,用我的傘吧!”“陸老師,用我的!我來撐你吧!”每一雙眼睛都充滿了真誠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夠服務于自己的老師。其中一位細心的女孩,反應敏捷,小跑著過來,怕傘上滴著的水珠滴到我的身上,先把傘倒過來朝著地面使勁地甩了幾下把水珠甩了下來,再把傘遞到我的手中,一路陪著我把我送到辦公室里,臨走時還不忘問候幾聲:“老師,雨沒有淋到你吧,要是被雨淋到了,用干毛巾擦擦吧,否則身體會不舒服的。”
回想起幾年前,我在南通大學參加專升本的函授學習,因路遠住宿在校,晚上幾個同學結伴去了南通衛校,真沒想到在學生宿舍里,見到了好幾位教過的女學生,孩子們領著我們去食堂去吃飯,熱情地張羅著為我們打飯。第二天臨走時,幾位孩子步行把我們送到了車站,送上了公交車,臨別時反復囑咐:“老師,下次來時,記著先打一個電話過來,我們借自行車過來接你。”
這是許多年前的事,但卻至今歷歷在目。我由這件小事往深處思考的是:學生有求于我們時,我們為什么不能放下師道尊嚴親自陪著他們去做呢?而我們有求于學生事時,孩子們都是親力而為地去完成。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學生畢恭畢敬尊重老師,是理所應當的,因為他們是學生;而我們恭恭敬敬親力服務于學生,則是有失體統的,因為我們是長者、尊者——老師!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過,現在我卻要問我自己。而且這樣的“為什么”還可以問許多:為什么師生相逢,往往是學生先招呼老師?而且有時學生微笑著招呼老師,老師只是低頭“嗯”一聲。為什么學生會為老師讓座、搬椅子,而學生來到辦公室只是站,很少有“請坐”的“待遇”?為什么學生犯錯了要受到批評教育,而老師對學生做錯了事情挫傷了學生的心靈,不僅不道歉還堂而皇之地振振有詞地對學生嚴加指責。
一切都根源于我們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師道尊嚴,師生是不平等的。師生的平等與否,也意味著我們的老師為未來培養出來的是平等的公民還是逆來順受的奴民;也意味著我們老師為未來培養出來的是心理健康的學生還是心理不健康被挫傷、封閉的學生。
李鎮西老師說過:民主首先是一種政治制度,通俗地說是一種管理國家的方式;民主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態度。這種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表現為人際關系之間的平等。作為一名老師,要讓學生在心靈深處確立平等觀念并要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現代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上的不同;我們努力要把學生培養成尊重自己,同時又尊重他人,善于交往,善于與人合作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作為肩負著培育下一代使命的新時代教師,除了在思想上比學生更成熟、學識上比學生更淵博之外,還得擁有一顆孩子般的愛心童心,教師童心與學生童心的碰撞,才是順乎自然、合乎自然的平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