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得出、穩得住、促發展、能致富”,簡簡單單的12字,道出的卻是河南省扶貧辦對扶貧移民搬遷項目最務實的要求。
同心·在禮社區坐落于鎮政府辦公所在地,與鎮政府相距僅50米。“這樣的安排,主要是為了方便群眾的生活,剛搬下來的農民,生活上會有很多不習慣的地方,讓他們距離我們近些,可以更方便地找到我們。”洛寧縣扶貧辦黨組書記楊俊芳介紹說。
一條平整寬闊的水泥馬路,把村民生活的過去和現在完整地展現在了記者面前。馬路左邊一排排低矮的平房,是村民之前的住宅,路面是農村最常見的土路,一下雨便泥濘不堪。馬路右邊是一棟棟整齊的住宅樓,看起來非常氣派。
一進社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棟黃色的獨立三層小樓,這就是安置小區的幼兒園。幼兒園的外墻上畫著各種卡通圖案,非常可愛,里面還有一個小小的院子,放著各種幼兒玩樂設施。不遠處便是社區服務中心和敬老院(現在已經有80位老人入住),社區服務中心綜合了村部、診所和村民活動中心。此外,小區外面還有100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可以滿足村民的日常娛樂。但即便社區提供這么好的條件,觀念陳舊,入住難,已經成為擺在工作人員面前最大的難題。要想讓村民搬進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同樣的情況也困擾著宜陽縣張塢鎮中心社區。洛陽市宜陽縣張塢鎮中心新型社區是繼香鹿山鎮牌窯社區和錦屏鎮靈山社區之后建設的第三個新型農村社區,同時也是該縣第一個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
“我們計劃的是首批移民搬遷408戶貧困戶,但是到目前為止只有100戶家庭愿意搬過來。”王紅偉很無奈地說著。確實,讓村民一夜之間搬離自己世世代代住的小山村,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為了動員更多貧困戶搬下來,住進環境更好的社區里,王紅偉和他的同事們展開了一次次的家庭走訪,對村民們進行“洗腦式”宣傳,從生活環境到孩子的受教育角度,再到家里老人的養老和醫療問題,可以說是沒少費功夫。經過多次走訪和宣傳,工作人員發現,其實年輕人是向往城市生活的,愿意搬到安置區來生活。于是,他們改變動員方式,先讓孩子們搬下來,老人們想孩子,自然也就搬下來了。
家住一區的趙栓強是安置區里搬來的第一批居民,記者看見他的時候,他正在安置區的廣場上納涼,當記者提出去他家看看時,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說到搬來安置區生活,這位60歲的老人毫不掩飾地對記者說:“讓我搬離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村,我是真不舍得啊,但是孫子、孫女上學方便,我想照顧孩子們,也就跟著搬下來了。”趙栓強說自己之前生活的村子,交通很不方便,出行基本靠走路,莊稼收成不好,吃飯基本要看天,平時種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如果風調雨順,滿足全家人的生活倒是也不成問題,但要是遇到像今年這樣的大旱天氣,那就不行了。
按照安置區的標準,一畝旱地能換70平米的房子,趙栓強原來在村里有兩畝田地,便拿出一畝半的地換到了124平米的安置房。房子明亮潔凈,屋內液晶電視、空調等家用電器齊全,組合式沙發松軟舒適,廚房有天然氣、電磁爐,通了自來水,衛生間還做到了干濕分離,這就是趙栓強今天的家。
王紅偉說,安置區的項目分三期建設,一期工程投資3.6億元,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主要實施水、電、路等網絡和社區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完成了安置1143戶4573人的32幢27.44萬平方米的樓房建設任務。二期,三期現在還在進行當中。
社區建設遵照“五化”和“十有”標準。“五化”即綠化、亮化、硬化、潔化、安保智能化;“十有”是有服務中心、衛生中心、文化中心、警務室、超市、學校、污水廠、供水廠、垃圾中轉站、社區管理中心。
王宏偉說,建設安置區,群眾既有知情權,也有參與權,還有選擇權,更有監督權。戶型多大,怎么設計,怎么管理,甚至于要怎么裝修,都讓群眾說了算。
“真沒想到,今天我變成了‘城里人,這輩子可真是享著國家的福了。”趙栓強臉上掛著滿足的微笑。
離開了舊居,沒了田地,以后靠什么維持生計?
趙栓強說,他家的田地被流轉出去后,他可以得到每畝每年相應的現金補償,而且現在兒子、媳婦在外地打工,也能定期往家寄一些錢補貼生活。另外,安置區建設完全后,也有開發商蓋的商鋪可以用來租賃,一間門面房一個月的租金在400-500元之間,而且為解決搬遷戶的工作問題,縣扶貧辦結合實際,在安置區不遠處建有農業觀光園、面粉廠,年輕勞力可以去上班,年紀大些的可以應聘小區里的保潔員。
張塢鎮安置社區涉及張塢、凹里、岳社3個行政村,總投資11.7億元,實施建筑面積101.74萬平方米,除主要安置除張塢、凹里、岳社3個行政村之外,還有其余6個行政村,共計9個行政村3715戶16956人,計劃將于2016年全面完成建設任務。建成后,可節約用地1799.77畝,節地率達47.2%,耕地可全部流轉,勞動力可就地就業。
“搬進安置區,出路比原來更多了,腰包也會更鼓,最主要的是我們希望讓鄉親們能實現在家就業,不要再去外面打工,從根子上解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問題,讓他們的生活更有奔頭!”王紅偉看著眼前的安置小區,長舒了一口氣。
光伏大棚中的安居夢
在洛寧西山底鄉,一種立體解決種養殖和居住功能的新式光伏大棚在這里一下建了五十個。該鄉通過招商引資,由山東魯農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西山底同心農業產業園建設了太陽能光伏大棚發電及綜合農業開發項目,不僅改善了農民居住條件問題,也能解決制約其脫貧致富的眼前難題。
這些來自山東的新型復合生產型大棚用太陽能板取代了原有塑料膜,用新型保溫材料替換掉了常見的土墻。大棚向陽一側的下部留下了2-3米的空間,滿足棚內前部種植植物的光照需要,后部無法得到陽光的植物則通過每株植物上方的三色冷光植物補光燈,獲取生長所需要的光照資源。
園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三色冷光源通過安裝在大棚兩個側部的太陽能板提供電源,而這三色光源也是植物生長最需要的光線條件。
大棚的后部是一個陰涼的密閉空間,這里將作為食用菌養殖空間,大棚上部還有一部分空間,這里可以作為一些作物的烘干空間使用。
在大棚一側的管理用房中,記者見到的并非是一個肥料和農具的儲藏室,而是四面白墻,地面鋪瓷磚,配套廚房和衛生間的起居室。上述負責人說,這里就可以滿足大棚種植戶的居住需求,也可以實現城市居民農村租棚度假的夢想,“因為熱量都被轉化成了電能,住在這里很涼快”。
在另外一個棚里,有三個圓形的水產養殖池。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個這樣的棚可以養一萬斤像三文魚、羅非魚等種類的高價值水產,平均每立方水能養40斤水產,而用普通網箱養魚,每立方水只能養4斤。
據了解,這些棚每個需70萬元左右的建設成本,50個棚總占地不到70畝。大棚的日發電能力為2兆瓦,一個棚每年能帶來6萬多元的發電收入。
光伏大棚從3月18日開建到6月30日并網發電,只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在每個大棚里,企業要雇傭3個人進行日常管理,而這些工人全部來自土地已經流轉給農業園區的農民。
在這里,企業根據自己的經營方向選擇種植項目,鄉政府在土地流轉和基礎設施方面為企業進行服務。目前園區內有3-4家企業,他們之間形成了產品與生產排放物循環利用的整體。
在不久的將來,周邊5-6個村的1200戶農戶都將納入整個園區中來,通過建設集中安置小區的方式讓農民上樓,讓1000多畝的土地成為高產農田。
2002年以來,河南省為徹底解決居住在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群眾的脫貧致富問題,在深石山區開展了扶貧搬遷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投入各類扶貧搬遷資金563496萬元。其中,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100051萬元,市縣財政資金58526萬元、整合部門資金110566萬元、群眾自籌資金294353萬元,搬遷安置深石山區群眾66418戶、28035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