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王娜
摘 要:公益創業作為一種新興的創業模式,開始逐步受到政府、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和高校的重視,眾多大學生在公益創業方面也積極展開嘗試,一部分高校將公益創業引入校園,將公益創業當做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的新方法,開展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公益創業;意義
一、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現狀
在國家積極鼓勵大學生開展公益創業的大背景下,盡管大學生公益創業和公益創新活動種類多樣,但仍存在“遍地開花”且“小而嫩”的狀態,社會影響力較小、持續時間不長等問題。通過問卷調研和訪談,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第一,大學生公益創業受工商條件、企業性質和融資方式等國家政策的限制。第二,大學生公益創業受市場競爭和法律體制的考驗。第三、大學生公益創業受學校創業教育缺位的影響。第四、大學生公益創業受個人自身因素的影響。
二、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現實意義
(一)公益創業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有效手段。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創業意味著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是落實建設新型國家戰略的需要。大學生公益創業除了可以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同時還可以提供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的確不失為一種有效緩解當前“超難就業季”的舉措。
(二)公益創業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新方式。公益創業需要具備三大要素:充滿公益使命感的人,具備奉獻精神的團隊,注重模式創新的理念。公益創業征途上只有時刻謹記公益使命感,才能全身心地服務于公益;只具備奉獻精神的團隊才能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這樣就會更好地為公益夢想拼搏;只有從不忘記對創業模式的不斷創新,才能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出無限的效益。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俗稱的“90后”,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慣于父母、長輩的溺愛,自我意識極強,對同學和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卻不高。于是如何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責任教育就勢在必行了。恰恰,借助公益創業成功典型事例作為公益創業教育的示范教材,依靠榜樣的力量,對喚起大學生內心的責任感,引導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勇于面對、敢于擔當的新一代“接班人”起到積極作用。
(三)公益創業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途
徑。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性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一名大學生就業涉及到不再是僅僅是其個人本身,更受到家人、親屬、朋友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這些力量更易引導很多大學生將就業意向寄希望于收入穩定、一線大城市、薪資較高、福利待遇好等條件上,從而就出現了職業理想、創業理想乃至創造力的發揮與培養的扭曲甚至相背離的局面和結果,最終就會在大學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的社會現象中又“貢獻”了一份負面力量。
三、促進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對策分析
(一)認真落實政策,積極扶持公益創業。各地應對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多方面給予支持,從而使公益創業成為更多人的就業選擇,為緩解社會大學生就業壓力作出更突出的貢獻。公益創業的項目資源很多,就地域特色為例,創業者可以抓住民族優勢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
(二)尋求社會技術支持、資金支持。大學生創業者在擁有一定的技術知識基礎上,更要學會積極運用社會上的現有技術和新技術,并積極主動尋找技術支持,這將能夠降低相當大的技術成本,更有利于將科技公益創業變為可能。
(三)做好創業教育。學校要整合校園現有相關資源,拓寬公益創業途徑,要讓學生們了解創業、熟悉創業,消除對于創業之路的未知認識,理性地看待機遇和風險的并存,培養正確的創業觀;要有針對性地教給學生在創業方面的基本知識,盡可能多地組織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思維和創業能力。
(四)加強創業者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業意識、專業能力、創新能力、活動能力、管理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陶冶堅強穩定的個性品質,激發內在潛能來建立良好的個性品質。同時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多參加社會實踐,深入企業內部,了解企業內部相關操作、管理,并主動與有經驗的創業者交流,汲取他們的經驗等。
結束語:如今,公益創業這個全新的理念正逐漸走到我們身邊,與傳統的捐資捐助公益模式不同的是,公益創業更加注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公益創業這個模式的出現,更是推動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創新發展,這樣的理念讓“輸血”式的公益模式成功轉型為“造血”式的公益。通過從公益組織處獲得的“第一桶金”,讓有創業夢想的人在尊嚴中走上一條嶄新的創業道路。事實上,世界上從沒兩個人的公益創業經歷能同出一轍,因而成功無標準,只要自我創業的大學生理智地對待公益創業環境,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社會環境并盡力改造公益創業的環境,就一定能夠創業成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