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
【摘要】 本文主要簡單的介紹了移動WiMAX系統的相關內容,對移動WiMAX系統中AMC技術進行研究,以提高AMC技術在移動WiMAX系統中的應用效果,保障移動WiMAX系統的穩定運行,促進我國無線網絡的可持續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快、信息容量更大的網絡系統,推動我國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
【關鍵詞】 移動WiMAX系統 AMC技術 有效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為滿足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的新要求,我國大力發展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以求實現社會生產生活的信息化、現代化。在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無線網絡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移動WiMAX系統作為無線寬帶網絡技術中的一種,受到廣大群眾的重點關注。
一、移動WiMAX系統的相關內容
所謂WiMAX,也被稱作為全球互通微波存取,是一種無線網絡寬帶接入技術,在無線網絡通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技術所需要的成本費用比較低,在日益激烈的無線寬帶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其獨特的優勢,成為各大企業和供應商紛紛采用的技術之一。移動WiMAX系統不僅在歐美地區廣泛應用,在亞洲地區的應用也有所成效。移動WiMAX系統是一種主要應用于城域網的高速無線網絡,可促使不同廠商之間相互操作,為其互操作性提供重要的保障。移動WiMAX系統能夠提供多項服務,成為商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為商業活動和企業生產提供了重要的互聯網數據。移動WiMAX系統是效果十分好、性能比較高的蜂窩網絡,其能夠迅速地與各處的寬帶覆蓋區相連接,另外其還能以移動電話服務的形式來實施寬帶服務。作為一種城域網技術,WiMAX以開放標磚為基礎,確保處于寬帶覆蓋區域內的任何一處都能連接到網絡,以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的網絡服務,滿足人們對網絡的需求。移動WiMAX系統是一種新興的、具有較大競爭優勢的寬帶無線網絡,其在高級無線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以加快信息傳輸的速度,提高信息傳輸的容量。
二、移動WiMAX系統中AMC技術分析
2.1自適應調制編碼技術
在移動WiMAX系統中,AMC技術即自適應調制編碼技術是最為關鍵的技術之一。自適應調制編碼技術主要是以無線信道的變化狀況為依據,來選擇合適的調制和適宜的編碼。采用AMC技術,可以全面了解用戶信息傳輸通道的狀況,并且據此來選擇最合適的下行鏈路調制,選用恰當的編碼方式,以確保用戶的信息傳輸速度和容量,提高數據吞吐率。自適應調制編碼技術實施的前提條件是保證誤比特率性能,在此條件下對無線通信環境進行分析,以動態的改變發送端的星座圖大小、編碼方案和發送功率等。
2.2自適應調制編碼技術的性能仿真
在移動WiMAX系統中,可根據高階調制編碼方式和低階調制編碼方式來實施鏈路級仿真,以分析這兩種調制編碼方式的性能。據試驗發現,當使用高階調制編碼方式的時候,必須保障良好的信息傳輸通道環境,以確保AMC技術發揮出更好的性能;當使用低階調制編碼方式的時候,無論是條件較好或是較差的信道,都能體現出AMC技術的性能,但是在較差的信道條件中,信息傳輸的速度比較慢。通過自適應調制編碼技術,對移動WiMAX系統進行仿真,根據試驗發現,當信息傳輸的速度達到每小時三千米的時候,無論是上行鏈路還是下行鏈路,用戶所采用的MCS與CQI成正比。
2.3自適應調制編碼技術受衰落的影響
在移動WiMAX網絡中,AMC技術會受衰落的影響,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慢衰落的影響,一個則是快衰落的影響。據分析可發現在WiMAX系統中,兩種子信道的分配方式都受慢衰落的影響。當時間的相關性越高時,信道的相關性也就越高。但是總的來說信道并未因時間因素而產生較大的變化。快衰落中不僅頻率選擇性衰落對信道相關性影響比較大,而時間選擇性衰落也同樣對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是,這兩種衰落在對移動WiMAX系統中的分布式子載波排列有著不同的影響。從時間選擇性衰落角度來看,AMC技術必須保證其反饋時間比較短才能充分體現其性能;從頻率選擇性衰落角度來看,AMC技術必須減小信噪比估算與實際的誤差,以保障自適應調制編碼技術的性能。
三、結束語
WiMAX是我國無線寬帶接入技術中的一種,與其他技術相比,移動WiMAX網絡的速率比較高,信息傳輸的距離比較遠,涵蓋的信息容量更大一些,在運用上也較為靈活。移動WiMAX技術中的AMC技術十分重要,其對WiMAX網絡的信息傳輸速度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為保障移動WiMAX系統高速而穩定的運行,必須加強對AMC技術的創新和改進,以使其更好的應用于WiMAX系統中,提高AMC技術的性能。
參 考 文 獻
[1]鄒偉.LTE自適應調制編碼技術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1
[2]劉煬.WiMAX系統物理層傳輸技術研究與改進[D].北京郵電大學,2009
[3]包燦.WiMAX標準和實現方案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0
[4]方博文.基于網絡編碼的無線中繼系統自適應調制編碼研究[D].浙江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