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蘭
摘 要:初中化學是化學教學的啟蒙階段,其側重點在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從這幾年初中升學考試的考題來看,中考的重點也在于強化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強調素質教育的主體性,以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加大了對重點知識內容的覆蓋度,考題的背景基本上都源于生活。
關鍵詞:初中 化學 教學 策略
化學的本質是研究物質,它是以原子、分子為依托,對物質的組成、性質以及結構規律進行研究的學科。雖然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化學,但是正式開始接觸化學是在初中階段。初中化學是化學教學的啟蒙階段,其側重點在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但是從最后的考查結果來看,并不是很理想,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基礎知識很扎實,但卻不能應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了很多化學實驗,擁有良好的實驗素養,卻不能清楚地表述出設計一個實驗的方法與過程。作者結合初中化學的特點,在此探討一下初中化學的教學策略。
一、引導點撥,勾畫記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讓學生扎實地學好化學基礎知識,是教學成功的要點,而課堂教學也一樣。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在化學教學中,作為教師,首先應該上好第一堂課,學生剛剛接觸化學這一門學科的時候,可能有一點欣喜,也可能有一點害怕,有個好的開始,是日后教學成功的關鍵,下面是作者上第一堂化學課的一個教學場景。
師:“歡迎大家來到化學知識的殿堂,在上課之前,我想問一下大家,你們知道化學是什么嗎。”
生:“……”(集體沉默)
(等待30秒)
師:“好的,既然大家不清楚化學是什么,那我就給大家演示幾個實驗,讓大家看看,到底化學是什么?”
接著,作者取出兩支試管,分別滴入3滴紫色石蕊試液,而后在兩支試管中再分別滴入鹽酸溶液、氫氧化鈉溶液,兩支試管內的溶液立即變為紅色與藍色。做完這個實驗后……
生:“太神奇啦……”(大家都是驚訝的表情)
(等待2分鐘)
作者又取出1支試管,滴入幾滴硫酸溶液后放入一塊氧化銅,溶液立即變為藍色。
生:“怎么顏色變啦……”(仍然是驚訝的表情)
師:“你們不知道化學是什么,那么,我剛才用直觀的現象告訴了大家,這就是化學,而剛才產生這些現象的原理,則是化學的基礎知識。”
……
作者在化學的第一堂課采用這樣的開場白,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認識化學,讓他們不要產生對新知識的恐懼,能夠通過化學小實驗,產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只要學生有了學習化學的興趣,那么在課堂上就能做到少教多學。讓學生有了興趣,化學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化學知識形散而意不散,是一個有機的理論體系。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打好基礎最為重要。萬丈高樓,源于壘土。化學的基礎知識都比較散亂,需要進行記憶,只有記憶了,才能夠應用。比如化學方程式,如果學生連化學方程式都不會,那么他又怎么能用化學方程式去解題呢?又比如石蕊試紙遇酸變紅,遇堿變藍,這樣的基本現象,學生必須熟記。
例如,向pH=11的溶液中滴加石蕊試劑,溶液呈( )
A.無色 B.紫色 C.紅色 D.藍色
顯然,這是一道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試題,考點是有關“石蕊試紙”的小知識點。雖然這些知識點很小,只要記憶就能掌握,但是從歷年中考的經驗來看,越小的知識點,學生越不重視,認為這樣的知識點無足輕重。在此,作者要強調的是,所有復雜的題目都是由簡單的知識點穿插而成的。如果將其進行分解的話,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只是我們日常學習中的一個個小知識點的集合而已。所以,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是教學的要點。對于基礎知識的教學,作者認為可以采取“教師勾畫,學生記憶,每日督促”的方法去執行。
所謂“教師勾畫”,就是教師對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點進行勾畫,其中包括對教材中知識點的勾畫,以及對化學常識性知識的勾畫。比如“吸入空氣與呼出氣體的比較”“常用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化學實驗藥品的存放”“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原子結構的認識”等,都是基礎知識,都是要求學生記憶的。學生記憶后,需要教師進行隔日考核,以此來督促學生。作者認為,最有效的考核方式就是默寫,雖然辦法有點強硬,但是效果最為明顯。只有這樣日積月累,當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到一定量時,才能由量的變化發展到質的變化。
二、動手動腦,融會貫通
掌握了化學基礎知識,還需要學生勤于思考,多動手,多動腦,這樣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有的教師上完課就讓學生做題,做大量的題,通過題海戰術去鞏固所學的知識點,不可否認,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又怎樣保證學生在課后會規規矩矩地找幾本參考資料去做練習呢?畢竟所學的知識點是“死的”,而題目是變化的,做的題目再多,也很難保證沒有疏漏。所以作者不提倡對學生實施題海戰術,而是注重對學生思考過程的引導與啟發,
作者認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千變萬化的,只有將知識靈活運用,才能說得上是“掌握了該知識點”。有的教師會說:雖然我們知道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我們找不到好的例子。作者要說的是: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只要教師細心去觀察,就會發現很多這樣的案例,而這些案例恰恰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例如,在生活中,大家為了清潔衛生,往往將漂白粉(含氯漂白劑)與潔廁精(含鹽酸)混合使用,這樣做的效果如何?
上面這個問題就與我們的生活相關,顯然答案是不可取的,因為漂白粉和潔廁精混合使用后,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氯氣,會造成人員中毒。
再如,工廠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的亞鐵離子,能否設計出一個方法,利用生活中所用的石灰除去廢水中的重金屬?
這個問題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難易程度上來看,需要拐個彎,解決方案是先用石灰調節廢水的pH,然后向廢水中吹入空氣,將亞鐵離子轉化為氫氧化鐵沉淀,再過濾就可以了。作者在上完“酸和堿”后,就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課后去討論。
每節課后,作者都會留出10分鐘的時間,出上這樣一道與當堂課內容相關的生活題,或者出上一道省略掉部分題設的化學題(省略了部分題設,題目就具有了擴展性,或者說多變性,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課后去思考,以此來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培養他們活學活用的能力。
三、學會總結,授人以漁
學而不思則罔,思考后還要學會總結。由前文可知,化學的知識點是零碎的,更需要我們去總結。在每章節課程結束后,作者都會帶領學生一起總結,總結的范圍主要包括本章的基礎知識點和記憶要點。比如本章學習了哪些化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的匹配方法有哪些?本章做了什么實驗?該實驗的要點是什么?在化學實驗中產生了什么物質?它的物理性質有哪些?在本章的學習過程中,學會了哪些解題方法?最后再對課后留下的、與生活相關的問題進行總結。
在總結后的第二堂課開始的15分鐘,作者會叫上幾個學生在黑板上進行總結,以此來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學習態度上的一種督促。雖然這樣或多或少會影響本節的進度,但是作者認為,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
作為教師,除了講授知識,引領學生認識化學物質外,還應該幫助他們去學習,引導他們去思考與總結,教會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面臨陌生的化學問題時,能夠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去思考,繼而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劉立亞.初中化學有效教學的探討[J].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學研版),2011(3).
[2]盧明陽.如何使初中化學的教學更有效[J].學周刊,2011(19).